学术成果

  • 刘景华:西欧的乡村“类”城市化

      乡村城市“化”,可理解为其乡村越来越具有城市性,或乡村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关系“类”城市化,即具有与城市一样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以及与城市相似的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等。后工业化时代的西欧,在城市主导和带动下,加快了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促使乡村生活和乡村经济“类”...[查看详细]

  • 韩琦:拉美国家城市化转型中的经验和挑战

      拉美是世界上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80%,仅次于北美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城市爆炸”的阶段已经结束,并逐渐进入城市化进程巩固阶段,原来那种由农村向城市移民的高潮已经逐渐让位于城市体系内部的整合和平衡发展。城市化正在向社会公正、绿色城市、生...[查看详细]

  • 张杨:美国区域研究的知识体系与代际差异

      美国学术界对区域研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未达成一致,但美国中国学创建者、历史学家费正清给出的定义得到基本认可:区域研究是指运用社会科学的多学科方法对某一特定地区进行的专门研究。其中有三个要素可以提炼出来,即“特定地区”“社会科学”以及隐含在区域概念中的研究主体。将三者放置在...[查看详细]

  • 范丁梁:德意志帝国的区域研究

      19世纪后期的帝国主义时代,欧洲国家重新编排本国的世界认知体系,以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新兴殖民国家德意志帝国也不例外。在德国,随着知识社会的兴起,对殖民地的认知被纳入帝国政治动员的链条中,催生出以殖民地区为对象的“区域研究”。一  殖民帝国的世界认知体系建构是在一个国际性的...[查看详细]

  • 岳秀坤:波斯化世界的形成与演变

      “波斯化”的构词方式类似于“希腊化”,指的是受到波斯语言文化强烈影响的社会与人群。美国世界史学者马歇尔•霍奇森在1975年发表的遗作《伊斯兰的历程》中首次提出该词。在霍奇森对世界历史的构想中,欧亚-北非的文明地带是一个历史复合体,其中有多个文明彼此借鉴,与此同时这个整体本身又是...[查看详细]

  • 徐晓旭:“希腊化四方”:重新认识希腊化

      编者按  今天的区域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整合的研究路径,一般以地缘政治格局作为划分研究范围的基础,如中亚研究、东欧研究等。若向前追溯,则会发现,历史上还有一种跨区域的文化结构。与汉字文字圈相仿,希腊化世界、梵文世界、波斯化世界都曾经是世界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文化区。这些文化区有...[查看详细]

  • 张殿清:英国都铎王朝的济贫税及赋税精神

    摘要:为消除持续发生的社会贫困现象,都铎政府通过颁布系列《济贫法》,将教会主导的慈善捐款转变为政府强制征收的济贫税。济贫税是在地方实践基础上创建的新税。它以教会堂区为征税单元,自定税率,定期征收,税款用于救济本地贫困家庭,是一种议会授权的地方税。济贫税的出现标志着英国赋税功能...[查看详细]

  • 吕桂霞:斐济与国际维和行动:演进、动因及影响

    摘要:在太平洋诸岛国中,斐济军队相对实力最强,自1978年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其足迹已遍布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多个冲突国家和地区,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斐济参与维和行动特点鲜明,动因复杂,其中联合国维和机制的转变,维护斐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获取国际支持是斐济...[查看详细]

  • 赵博文:主教制度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时期的国家建构

    内容提要:英国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都铎王朝的君主们确立了一个听命于至尊王权、独立于罗马教会的英国教会。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将英国的主教任命权收归国王,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中世纪晚期,英国的主教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国王的封臣,又是罗马教皇的使节,在身份和...[查看详细]

  • 时伟通:冷战漩涡中的老挝与富马亲王的中立主义道路选择(1954—1958年)

    【摘要】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给老挝留下对内政治解决巴特寮问题、实现和平统一,对外走中立主义道路两大历史难题。美国奉行冷战意识形态,执意把老挝打造成“遏制共产主义”的堡垒,阻挠《日内瓦协议》的实施;中国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日内瓦协议》的实施。两条路线在老挝展开竞争,...[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