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 李安山:21世纪以来中国的非洲研究:成绩、困境与突破

    内容提要: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使政府、企业、民间等多层面对非洲研究提出更高要求,学者回应积极,对非洲现状特别是政治和经济方面以及中非关系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对基础研究有所忽略。除欧美学者外,非洲学者开始在国际学界拥有更大影响力,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国的学者也愈发...[查看详细]

  • 王立新:蒙古高原游牧业起源的探索

      阿日温楚格二号石板墓脚端围墙石板外侧岩画。资料图片   阿日温楚格二号石板墓围墙东北角石板内侧岩画。资料图片   阿日温楚格二号石板墓出土金箔坠饰。资料图片  游牧业是一种以游动放牧为主要生业方式的经济形态。历史上蒙古高原的游牧业人群和国家与中原王朝持续存在密切的交流与互动...[查看详细]

  • 李新宽:近代早期的英国股票期权市场

    摘要:从17世纪90年代起,英国初步形成了一个股票期权市场。期权虽然是新鲜事物,但英国人对衍生品交易并不陌生,很快就掌握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规则。股票期权交易的目的是规避股票市场风险或纯粹为投机获利,当时股票期权交易的基本种类和交易形式,形成了合同规范统一的市场,从而推动了英国金融...[查看详细]

  • 姜启舟:“人们并不仅仅靠面包生活”:《十三世纪英格兰村民》中的情感世界

      乔治·C.霍曼斯:《十三世纪英格兰村民》(欧洲文明译丛),王超华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5月版,ISBN: 9787100217682。  一般而言,社会学家的目光往往聚焦于当代社会,历史学家则更多以探究往昔社会为己任。《十三世纪英格兰村民》(以下简称《村民》,王超华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5月版)的...[查看详细]

  • 侯建新:《欧洲文明进程》(16卷本)总序 I-II

      在课题组全体成员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春风夏雨,十年一剑,《欧洲文明进程》(16卷本)终于面世了。这部多卷本著作,通过追溯欧洲文明诞生以来的历史进程,旨在探索回答几代中国人的问题——何谓欧洲文明?它从不同的侧面描述和阐释,跨语境地感知和感悟,希冀离真相再近一步!作为课题主持者,也...[查看详细]

  • 初庆东:十六世纪英格兰的治安法官与地方社会治理

      16世纪是英格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英格兰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阶段。在玫瑰战争废墟中建立起来的都铎王朝(1485—1603年),试图改变中世纪地方贵族分享政权导致中央号令经常无法下达的窘状,建立上情下达、权力集中的近代民族国家。但这一时期英格兰人口数量翻倍...[查看详细]

  • 李安山:从初史的迁徙到移民裔群的定位:非洲移民史探源

      【内容提要】移民是民族研究的重要议题。移民可分为内部移民、向外移民和向内移民三种,这种情况普遍适应于亚洲、非洲、欧洲或世界各个地区。非洲被普遍认为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人类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构成了世界民族史的重要篇章。在当前国际关系欠稳定和国内秩序失衡的情况下,移民问题...[查看详细]

  • 郑红翔、黄孟芳:在中古中亚探寻唐朝文化

      中亚位处亚欧大陆的中部,古往今来都是联通东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枢纽。早在魏晋之际,中亚粟特人便进入我国中原地区从事商贸活动,几乎垄断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约在我国唐朝时期达到顶峰。在东来西往中,唐朝文化也被带进了古代中亚,进而影响中亚文化的发展...[查看详细]

  • 赵博文:十八世纪爱丁堡学术团体的发展

      18世纪肇始的工业革命在带动科学进步的同时,解放了人的思想,在产业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双重作用下,欧洲社会原有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求,越来越多官方或非官方学术团体成立,成为知识传播和转移的重要推手。本文以18世纪爱丁堡学术团体的发展和转型为例,介绍新型学术团体何以成立...[查看详细]

  • 黄民兴:汉唐时期中国与西亚地区的文化交往

      西亚地区包括安纳托利亚半岛、新月地带(大体包括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约旦等国家)、阿拉伯半岛以及伊朗、阿富汗等地区和国家,其中阿富汗也可以算作中亚或南亚国家,是沟通东亚、中亚、南亚和西亚的枢纽。中国与西亚地区地处亚洲大陆的东西两端,双方的交往历史...[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