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刘同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境界

2021-10-08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以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辩证融合为使命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将世界历史的现实转变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促使历史观的生成性变革与开放性发展同世界历史不断合理化的过程深入结合,彰显出其洞悉世界历史变化和把握未来世界历史走向的大历史观,体现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双重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领域中的基本问题、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突出问题及其关系结构的把握日益明晰,以创造性的实践回应了现实问题域的改变,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辩证统一的问题导向落实到变革现实的实践进程中,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与创造性实践相融合的方法论。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以及共建国际治理体系的革命性实践,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意识自觉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序推进,是对传统建构性理论的突破和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塑造了将人的解放与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融为一体的哲学精神。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相融贯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哲学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蕴含深厚的哲学基础。它对世界历史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进行敏锐把握和科学分析,创造性冋答了“构建何种意义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深层问题。在对世界市场扩张、国际交往深化以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现实形势的深刻洞悉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出将世界历史转变与哲学思想变革相统一的历史观;在解答“时代之问”上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显现了对现实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创造性探索相统一的方法论;对“中国之问”与“时代之问”之间深层关联的厘清,以及对现实问题与理论生成过程之间内在逻辑的把握,展露出体系意识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举的世界观;在社会历史的实践进程中始终保持对现实把握的总体性视野和超越性旨趣,饱含着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深度融合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大历史观,要求在世界历史的宏观视野中形成现实问题与实践遵循自觉结合的方法论。并促使具有积极建构性的世界观在方法论的展开过程中得以澄明,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从历史观、方法论、世界观和价值论四个维度阐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达致的哲学境界,不仅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实践走向的充分自觉。而且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属性与实践特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透彻展开和深化发展。

一、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历史观的生成性变革

  随着世界历史和全球化进程的总体发展与阶段性变化,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与人类社会的整体走向更加密切交织,对新历史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现实路径的精准把握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取向,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理论与实践融合统一的新方式。在这个前提下,形成了包含习近平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思想等在内的新理念,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理念既明确了认识和反思现存世界的基本态度,又提供了自觉解读和把握时代精神的叙事理路,体现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转变相互交汇、人类历史的现实演进与历史观的生成性变革彼此融合的辩证意义。中国共产党在广泛参与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把握其现实转变的深层原因,并将这种转变理解为历史视野中的“现实”与现实意义上的“历史”有机统一的过程。体现了历史观的生成性意蕴。历史观的生成性特质强调在实践中求解现实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含的历史观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思想依据,基于长远性和整体性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贡献了破解当前世界发展困境和未来世界治理秩序的“中国方案”,彰显了对世界历史转变的真知灼见和对未来世界历史走向的深邃洞察。

  唯物史观确证了世界历史现实生成和演进的客观性与实践性意蕴。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中,世界历史的进程包含了人类历史整体性的存在状态、活动方式以及追求自由的路径。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社会的阶段性发展来反省世界历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向所生成的理论成果。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思想聚焦于相关的现实领域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展开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各领域自身特有的理论系统。并在逻辑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上对领域内的基本论题与主要任务进行了解答。这些领域自身子系统的完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理论系统的形成相互规定,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获取了更为完整的现实意义,同时确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当代世界历史中持续生成的统一性旨趣。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现实生活中具体领域发展的系统性自觉,并彰显出更高层次的历史观的系统性发展。

  在新时代,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将思想观念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审视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人类社会。面对世界历史转变带来的冲击以及把握这一现实转变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在践行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中展现出哲学思维的变革伟力与创新发展的实践魄力,为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深入洞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阐发了关于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思想以及其他各领域的重要论述,其中蕴含的哲学范畴和基本观点,为理解现存的世界历史框架提供了理论导向。从理论的形成过程和思想的阐述方式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阐述的范畴、观点和思维都清晰可见创新与变革的基本理路。经济思想强调“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等范畴,突出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等新论断,注重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力图“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民众”,使发展国内经济与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需要逐渐融合,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引;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美丽中国”的范畴,深刻阐发“两山论”“绿色发展”等新理念,立足于人类历史的宏观视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揭示全人类创造更高层次生态文明的历史意义;外交思想包含“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思路,澄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对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法治思想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度融合的核心要义,形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相联结的发展图式;强军思想强调“党的绝对领导”“军民融合”和“政治建军”等范畴,致力于打造人民军队的新风貌,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必须以强大实力为后盾,能打赢才能有力遏制战争,才能确保和平”的论断,在关键历史节点将激发人民军队战斗力与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关联起来。这些涉及不同领域的思想论述自成一体。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具有严密的理论脉络,达到了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理论高度,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转变的密切联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因和基本线索在于对世界历史转变的深刻洞见,构建了将世界历史的现实转变进程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叙事方式。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蕴含了深刻的生成性历史观,展露出双重生成性进路:人的主体性力量的历史性生成和从自然史向人类史的生成进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现实的世界运行形势的深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和交往方式不断扩展和完善,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从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思想的阐释中可以发现,他对世界历史伴随现实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转变的情势保持敏锐洞察力,也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历史转变中衍生的闲境和危机的科学预判。“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这意味着世界历史的转变已深刻嵌人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与蔓延、人类生产与交往方式的变化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世界历史的大变革和大调整视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这一转变是辐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亊和外交等各领域的体系性变局,涉及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未来走向。在把握世界历史的现实变化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世界历史理解为通过人类的生产与交往活动而不断化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矛盾的生成过程,彰显了历史观的生成性变革思维和开放性理论视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历史转变的哲学洞见彰显了回应“时代之问”的世界眼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展现了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推动世界历史进步贡献的伟大力量。将中华民族历史的变化与世界历史的整体转变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同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世界历史的转变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深层关联为契机来判定时代方位、提出“时代之问”的融合性视野。“时代之问”的提出依托于对世界历史转变中蕴含深刻矛盾的捕捉。在2018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运行轨迹,揭示了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路径是以谋取少数人利益为目的的资本扩张过程,其结果只会加剧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同时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中也孕育出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的内在力量。面对世界历史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当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全球化发展逐渐突破资本扩张的狭隘诉求时,世界历史的转变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洞悉世界历史发展新契机的基础上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针对新时代面临的世界性问题提出了新的思想论断,其中蕴含对世界历史转变与世界体系塑造之间关系的分析,在不断解答“时代之问”中体现了中国发展进人新的历史方位给世界发展带来的信心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时表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大贡献。”中国对世界作出贡献的核心在于发挥中国治理对世界体系的“塑造力”,重构资本主义主导世界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全球治理体系,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提供科学的解答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把握世界历史转变和未来世界历史发展走向这一主线,在理论逻辑上,彰显了真理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历史哲学的生成性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释了世界历史理论,为解答“历史之谜”和揭示世界历史发展规律而形成的唯物史观,内在蕴含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历史观。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活动的发展“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应对时代课题的智慧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思想,既是中华民族应对时代问题的新治理思路,又是构成世界历史未来走向的支撑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发展的深层关系的深刻揭示,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作为国际资本主义的生存条件,在世界历史中经历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因而产生了工人阶级——共产党的社会阶级基础。这就造成了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中国实现的独特方式”,中国始终在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互动中探索并确证自身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历史前提,在世界历史中注重把握不同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民主体能动性的关系,努力推动世界历史向促使人类整体与个体在更为开放、宽阔的范围内获取自身话语权普遍表达和自由发展的方向转变,展现了在批判性继承人类以往历史的过程中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大历史观。“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判定,正是基于深刻地历史性审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历史观以世界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生产和交往方式为基础,通过具体生成的总体性过程呈现人的世界历史性生存和发展的新境遇,并在现实扩展的世界交往中发挥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思想的作用,以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未来走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世界历史的现实转变视为时代契机,展露出深植于现实社会发展进程的生成性特质。在实践逻辑上,中国在历史实践中从被动卷人现代化到主动追求和创造性构建自身的现代化道路,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把握前进方向,促使现实的人的社会性存在转变为历史中的世界性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全新境遇。各个国家的历史实践都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在世界交往中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民族特色,本身就是世界历史的规定”,在当代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推动全世界各民族在解决共同性问题中构建“互利共赢”的人类文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将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历史哲学的生成性变革相统一,对人类社会的共同生存和发展需要做出时代性阐发,昭示了理解人类的共同性存在与人类社会整体生存智慧的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这一大历史观的基本思想观点和原则时强调,我们理应从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历史视野中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辩证把握世界历史的转变中体现了对历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其旨在将人类社会共同生存的既成状态、现实发展和未来走向之间的逻辑关系置于时空交织的纵横关联中,既从世界历史的横向转变维度解释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义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即“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又从世界历史的纵向转变维度把握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阶段和形态,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洞悉世界历史转变与推动历史观的生成性变革和开放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注重从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阐释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与趋势,而且突出在生成过程中的社会历史对既定世界历史框架的决定作用,拓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选择空间,推动人类社会多元发展模式的构造,为历史观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发展构建了历史科学性与价值规范性相统一的基本路向。

二、规律性认识与创造性实践的方法论融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彰显了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的存在状态,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确立了解决时代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践方法,蕴含着历史的认识方法与实践方式相统一的方法论,展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表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闻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捕捉与解答现实问题的精要所在,真正把握并解决问题需要从哲学髙度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并诉诸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问题意识思维中,现实问题呈现出由基本问题、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突出性问题等不同维度所构成的结构层次。中国共产党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与对中国道路发展规律的不懈探索是同一个过程,不断创造性地认识现实问题的复杂结构,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昭示问题的现实指向与全球意义,确立了在人类不断拓展和深化的交往实践中合理阐释并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原则。逐层阐析并逐个破解问题的过程是将世界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等共同问题置于人的感性实践中予以解决。在精准把握维护世界各国利益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时代主题的变化而掌握现实问题的全球性和民族性特征,进而在问题导向中表达对主体实践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辩证关系的认识的深化,以及将“三大规律”统一于相互联系和共促发展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在实践中认识、探索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逐渐确立了创造性实践原则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方向:以问题倒逼实践的方式向问题导向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方法论推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实践中突出系统性的辩证思维方法。在世界历史进程渐趋复杂的情势下,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既要从现实问题出发把握历史规律并求索解决策略,又必须促使自身理论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人民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全人类不断扩展的实践领域中揭示现实问题的规律,展现出系统性的哲学境界。关于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思想等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将中国共产党在时代中推动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进一步具体化,同时也促进了对现实问题生发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对现实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与实践的创造性要求紧密相连,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实践具备自我超越的创造性意义。从现实问题中把握矛盾转化及问题解决的整体方法与辩证思维,彰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现实实践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以及作为现实实践过程中不断超越现存状态方法论的系统性。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对新时代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观照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路向,关键在于对问题意识的高度自觉和坚持贯彻,既致力于解决现实中凸显的问题,又对可能产生的新问题保持髙度敏锐的洞察力。首先,确立了新时代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其次,对“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阐述体现了对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等领域存在的重大问题的关注,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重大问题构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在实践中抓住关键问题,以顺应世界普遍交往的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要“解决好重大项目、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这些关键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对现实问题的透彻分析和精准把握。最后,洞察了阶段性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全局性、战略性和特殊性,在发展链条中聚焦当下社会现存的突出问题。如社会生产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全面深化改革和脱贫工作中“两不愁三保障”的落实难题以及全球治理中发展空间不平衡等问题。这些国内问题与全球性问题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是全球化所引发的世界性问题在中国的具体呈现和直接结果。全球性问题表现为在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不同民族和地区相互缠结的复杂性问题以及威胁人类生存而必须解决的迫切性问题等,它们在加深全球治理难度的同时也加剧了中国发展与治理的风险,使得完善全球治理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必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定位为应对全球性问题与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契机,根据人类生存安全的需要、社会生产发展的程度和时代主题来发掘并诊断中国现实问题的结构层次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顺应了在相互理解和交往的世界历史中谋求发展的时代潮流。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看,这些现实问题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必须妥善解决问题的整体内容。在发现问题中揭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预判,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鲜明问题意识以及对现实问题生成的本质和规律的逐层揭示。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现实问题的总体把握和分层审视,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结构,揭示了问题系统中清晰的逻辑脉络和本质规律,在确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同时,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和“十四个坚持”的实践方针,说明了新时代面临的现实问题实质上具有一定的交织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时将其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问题相结合,在积极参与和构建世界交往方式关涉的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等领域的关键问题上注重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主题相联系,并强调党的自身建设在层次鲜明的“问题群”中所具有的根本地位与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标志是形成了对现实问题的规律性认识。问题意识反映在现实问题的结构把握上,体现为对现实问题本质规律的深刻揭示。基于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实践揭示问题生发的客观规律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可以反观现实问题之间的结构层次:核心问题、中介问题和外层问题及其相互印证和逻辑展开,呈现出由内而外、层级有序的三层问题系统,其中内在层次对外在层次具有基础性意义,外在层次对内在层次具有应用性价值。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叙事逻辑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处于核心层次,核心问题具有基础性和先在性,是认识和解决其他问题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全面把握,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这要求我们将整治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置于结构的核心位置;中介问题是由核心问题推导而来,是核心问题与外层问题之间的过渡环节,体现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意义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全面敞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都发挥中介性作用,主要涉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事业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外层问题是中介问题继续推导的结果,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与世界交往经验相联系的层面,事关“国家安全”和“大国外交”等问题。这三层问题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形成了具有严密逻辑的有机整体,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现实问题结构的总体性把控与规律性认识,即基本问题、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突出性问题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和客观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转化隐含了对不同问题域的顶层设计和改革方式的规律性探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展现的现实问题的三层结构和本质规律共同揭示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既解决老问题,也察觉新问题;既解决显性问题,也解决隐性问题;既解决表层次问题,也解决深层次问题”,在把握和化解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相互贯通的整体性认识,显现出以实践为前提和出发点的深刻而敏锐的问题意识。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论述与发挥新理念、新论断和新思路的实践性,并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现实问题结构的规律性认识,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之间相互贯通的深层哲学智慧,并致力于发掘新的现实问题、构建新的生产与发展方式来解释世界的历史自觉。然而,要达到“改变世界”的思想高度需要反复求索。“问题在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解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中国共产党在认识现实问题和把握其结构性规律的过程中展现了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现实问题产生于人类实践中主观需要与现存状态的矛盾,只能解决于实践活动中。唯有增强问题意识和坚持问题导向,才可能在鲜活的实践进程中提出现实问题和认识时代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中不断生成的问题意识,促使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经验中勇于正视时代问题,通过分析与解答时代问题来变革思维、深化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持续求解对问题“何以存在”以及“如何解决”的认知和判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靠创新性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观点。

  问题意识根源于人民主体的创造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将人民群众引导进入社会实践领域的基本理路,形成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展开和丰富全部人类历史过程的现实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人民特有的主体性与其实践的创造性之间的联系,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具有的创造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昭示人民主体共同创造历史是必然选择。对人民主体实践的创造性认识及要求贯穿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多项改革举措来自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应当将人民主体创造的原创性成果的实践经验予以总结和推广,为未来坚持和加强实践的创造性指明方向。在经济领域,“鼓励引导支持基层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改革,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探索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在生态文明领域,主动引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在外交领域,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在法治领域,形塑并发展推进改革与施行法治相统一的实践思维;在强军和科技领域,“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更多鼓励原创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对具体领域的社会实践要求,旨在凸显作为历史前提的人民主体开展契合自身本质力量的实践需要,进而创造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秉持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的实践思维,立足于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方法,将求索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遭遇的问题,包含于对现实实践的应然追问中,确立了“改变世界”的实践方法。这一探寻事物发展规律及其未来走向的过程必然包含对既定的、现成的客观世界的问题意识发掘,以及对人与世界总体的持续性存在关系的实践探索。对现实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与创造性实践要求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强调从实践出发反观问题本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以“实践证明”为依据,坚信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只有通过深入开展的经验活动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本质。他始终坚持“深入观察世界发展大势,深刻体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思维与现实存在的辩证互动中达到实践探索与问题意识相统一,其哲学思维在反映现实中突出了实践的基础性地位,承认只有从现实实践前提出发才能促使实践思维和方法在问题中不断生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开什么处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中国共产党对现实问题的变革意识是凭借对问题域的改变来实现的,而问题域的改变必须依托于创造性的实践,问题意识的产生以现实问题存在的本质规律为基本尺度。对现实问题的本质规律性认识体现了从内在结构上理解中国问题与全球性问题的共通性,展露出其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世界性意义,在历时性维度实现由国家或地区的狭隘性向世界历史性转变;在共时性维度共建问题解决的合理秩序和良好环境,使中国在攻克自身发展难题中为突破全球性问题提供独特经验和针对性措施。因此,问题结构的本质规律性和实践的创造性是新时代的现实问题与改革发展得以统一的客观条件,现实问题结构变动的规律为实践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成提供基石,主体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为问题域的转变提供动力支持。现实问题结构的规律与创造性的实践要求相互渗透的过程,极大增强了现实生活不同领域的实践之间的张力和开放性空间,体现了其从问题与现实的相互关系出发把握人类社会的方法论意义。

三、体系意识与形态构建相互推进的世界观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人与世界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历史关系等,总是展开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框架之中。中国共产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激发人民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促使人民敞开自我超越的实践空间并逐渐实现自身主体性的发展和解放,总体上表现为体系意识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相互推进的过程。体系意识的树立与贯彻表征为中国共产党在主动参与全球交往和治理中把握系统整体关系的同时,建构具体领域思想论述的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创造性实践,从全球视野出发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突破传统建构性理论的体系意识,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时代表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意识深刻诠释了“改变世界”的世界观意义,在哲学层面上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框架和解释原则,这对于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建构具有深远意义。体系意识的构建与运用以对新时代的省思为立足点,注重阐发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实践与人类文明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整体上彰显出将时代性关切落实到现实发展中的哲学意旨。在认识论维度,积极的体系意识是对人的现实生存方式的能动反映;在辩证法维度。体系意识的现实化能够促使人的社会发展实践达成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思想的体系化要求,精准地把握和满足了新时代破解中国社会现实难题和世界治理体系困境的理论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思维变革的精神实质。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世界工业化进程催生了现代工业文明,同时也呼唤新的社会文明形态,新的文明形态的构建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契机达成当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共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对现代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整体环境和实践要求的自觉反思,反映了推动现实的个人将自身思维意识、行动策略融人到新时代整体变革浪潮中的根本旨趣。其推动新时代和新世界不断扬弃旧的体系并构建新的框架,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观不断生成并彰显积极的建构性意义。这种新的世界观的出场,历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健全过程,以及在参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人类文明形态的积极探索,形成了体系意识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相互推进的进程,充分表明人民主体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世界观的建构性意义。

  体系意识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相互推进,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外交、生态文明、法治和强军思想的体系化阐述,以实践为基本视野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要求,强调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和价值等向度,对每一领域与环节内容的阐释都深刻贯穿和透显着强烈的体系意识,不仅回应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现实要求,而且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生长点。体系意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契机中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融合为相互推进的统一过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过程中既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建构路径,同时又为世界社会主义建设注入生机,彰显了促使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严密结合的系统性意义。体系意识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相互推进过程也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系统,基于整体性视角把握事物和现实运动的普遍联系,并探寻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突破点,其系统的科学性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视野下得到具体展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密切结合的理论成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新发展阶段的深刻把握,反映在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等领域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新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立和发展的,根本上是一种系统完备、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在经济领域,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性地位,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闰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电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将中国自身经济体系的建立纳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中;在生态文明领域,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从而为社会历史发展提供生态文明维度的规律性认识,在促进生产力解放的同时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发展模式;在外交领域,指出应当“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髙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以提升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处理国际关系的境界与能力;在法治领域,要求“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髙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并推动各个体系交互促进、协同发展,为辩证地把握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依宪执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践遵循;在强军领域,明确了“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提出了“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制度,构建联合作战法规体系,调整完善战备制度”的建构要求,以有效提炼并掌握军事领域的根本规律、价值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对不同领域思想体系建设的要求和实践表明,以历史与现实条件为前提的思想发展历程,本质上是对人类社会总体生成过程及其意义的切实领会。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把握不同领域思想体系的建立与整个思想体系建构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出以实践为基点把握自成一体的范畴、环节与思想整体关系的体系意识。体系意识整体上呈现在对新时代不同领域和各个部分理论层次的阐释与论证过程中,显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秉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体落实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现实发展与建设道路中。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等主要领域思想体系的建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建构奠定了理论着力点。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领域思想体系的建设问题,不仅关涉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导向,而且是其整个思想体系建构的审要构成部分,只有厘清各部分思想体系之间的义系,才能明晰整体思想体系建构的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建构为各领域、各层次的思想体系建立提供了理论制高点和话语保障,为区分各领域思想体系及其与其他领域建立关系提供基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改造和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历史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具体实践中开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建构历程,这一过程饱含了中国共产党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力量的体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紧密结合起来,表明其思想中充盈的体系意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又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动态生成的体系之中把握时代精神的理论自觉。

  新的历史方位要求我们把握时代课题,凝聚“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合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伴随新时代的实践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以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加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过程。作为推动世界交往方式与国际秩序变革的建设性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解决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提倡世界各国将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整体进步深度结合起来并置于广泛的共同实践中,在构建过程中为人民打造全新的生存状态和实践方式,构成了塑造和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历史选择与时代契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立并发展了层次严密、内在统一的全新思想体系,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调整和完善贡献了独特经验与思想智慧。针对人类社会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及其实践发展中的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力回应了人类社会和未来世界发展走向的重大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于全球治理体系未来走向的全新理论阐述,越来越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并在历史实践进程中得到反复确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总结到,“我们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这表明“一带一路”的实践在现实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广泛推行提供了重要引擎。“凝聚各方共识,规划合作愿景”正由期冀转化为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超越了现代资本主义主导的文明形态,以开放式的共同实践为确立文明形态转型的范式、凝结实践合作的共识创造可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进程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开拓了崭新的实践方式、奠定了全新的实践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方式高瞻远瞩的创新性成果,实质是对人类实践方式的当代重构,开掘了一种以实践空间的拓展为基本理路的建设性力量,同时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实践方式开创了多元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和现实问题叠加为问题导向,以构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理想状态为价值旨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人民主体性、社会历史总体性和实践探索性融为一体的建构性路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类社会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指明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生存和发展阶段,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技术社会两个层面上。在经济社会层面,表现为对生产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质的重视,指出在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对全球生产关系的协调需借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来创新发展方式和增长动能,“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在技术社会层面,展示为对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髙度关注,强调对全球生产关系和经济政治秩序的调整必须依托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变革。无论是对经济社会中生产关系维度的重视,还是对技术社会中生产力维度的推崇,都反映出重新认识社会存在的实践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彰显的实践方式在具体历史中表现为人民主体的创造性与历史过程的合目的性的统一,展现了人们在建构性实践中实现自身主体性的全面发挥与按照自身能动意识来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过程,形成了以理想的建构蓝图来规划现实的实践进路。这一新的实践方式注重把握主体建设力量与客观历史条件之间的张力,以达到主体性建设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和谐统一,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奠定了新的实践基础,注入了思想动力,也为构建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提供了全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表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这确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实践指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充分吸收全球生产的历史经验成果,同时通过不断拓展的历史实践处理好中国特殊性与世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促进人与世界和谐关系的生成,在实践根基上尊重既有共识、扩大现有共识以及达成未来共识。

  体系意识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在相互推进的动态过程中展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构性意义的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这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理解和实际运用必须随时代变化及其差异特性而赋予新的含义。表现为新时代的体系意识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相互推进的全新世界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成就融入到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能够“提升人类共同性水平、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就显示了体系意识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之间的内在关联:体系意识的自觉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奠定了根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在不断深化的体系意识中得以广泛推行;“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演进为推动体系意识的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体系意识的历史命运只有在文明形态发展到较髙程度才能彰显自身优势。体系意识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内在关联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进人彼此确证、相互推进的历史进程,形成了融为统一整体且彰显建构性意义的世界观,这一全新世界观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传统建构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从对现实发展需要的分析到建构性实践导向的认识有其发展的必然逻辑,在当代具体实践中洞悉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趋势和持续发展的可能,体现了促使历史主体的价值需要转化为新时代发展内在动力的理论选择,彰显了以面向世界历史的宏大视野审视社会现实并把握时代脉络的建构性原则,这一原则在关切人类发展命运的理性自觉中又创新和丰富了体系意识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相互推进的世界观意义。

四、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融会贯通的时代价值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将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执守人民现实幸福视为自身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与维系人类文明赓续的历史任务密切相连,在一种开放的境遇中把握人与世界和谐关系的生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求人类社会共同存在和发展方式的哲学使命。哲学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精华,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在认识世界中改变世界、在改造旧理论中创造新思想的使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改造一切旧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治理体系中承担了为新时代打造全新的发展格局提供思想武器的哲学使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双重哲学使命:一是促使自身实现现代化重构与世界性突破,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理论现代化在哲学层面的转型,在世界性的理论框架和话语系统中生成直接应对现代化潮流的独创性理念,同时逐渐形成世界性哲学发展的视野并展开对现代化实践的哲学重建,从而促使全人类共同探索世界历史未来发展的走向;二是回应新时代要求拓展世界性视野以完成中国现代化任务的历史使命,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以现实实践为依托而形塑的重构世界性哲学的目标,包含着创新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即必须深刻阐明中国道路的历史实践与世界历史的辩证关系,进而为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创新发展构建完整的哲学叙事范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使命使得自身的历史观、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意义得到进一步凸显,才能将对社会有机体的透视与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历史说明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人类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基本命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断将“时代之问”转换为自身的现实课题,并将现实课题置于“两个大局”中予以反思与追问,彰显了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核的哲学意义,也体现了其在新时代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意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哲学使命的认识与履行,依托于在不断深化的实践中寻求世界的辩证统一,其过程势必展现思想依次递进和丰富深化的哲学意义,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形成了彼此映照、相辅相成的深层关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历史中除了受到生产方式和交往秩序等共同因素的必然影响,也势必受到各民族文化和现实境况等个性因素的塑造,这决定了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之间融会贯通的过程必定蕴含具体性和多元性的现实取向。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的内在融贯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境域,它昭示着创造和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确证人类命运与共的本质意识的前提依据,厘定了基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生存境遇和与之相伴映现的价值旨趣。对时代价值的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阐释和发展开辟了全新理路,在根本上确保人民作为现实实践主体和价值中心的地位,从而揭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紧密围绕这一价值中心辩证展开的历史进程。

  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的融会贯通不仅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的哲学基础,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活力。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理想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辩证运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生存和普遍交往的过程进行整体性考察,对“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壮举进行系统性指导,展示了统摄各领域和多方面的逻辑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外交、生态文明、法治和强军思想等方面的科学论述,从不同领域和视角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问题以及需要完成的现实任务,总体呈现出内涵丰富、逻辑严整的科学系统。新时代所面临的新任务显示了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在现实历史中的契合,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的辩证认识。从中国共产党确证的现实任务中省思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的深层结合,能够在总体上把握未来世界和历史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中显露出系统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含丰富的使命观和实践论旨趣,明确了当代中国理应担负起的历史使命,蕴含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生成过程的哲学使命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多次郑重申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呈现的新特征以及亟待完成的历史使命,“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共产党在履行自身发展的时代任务时始终秉持为人类社会整体进步贡献力量的自觉意识,以实现中国治理与全球治理相行并进的“辩证综合”。哲学使命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任务中,也依附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使命的推进中,显现出治国理政的丰富内容与实践导向辩证统一的使命观。在经济领域,“必须看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明晰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使命指向;在生态文明领域,“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外交领域,“我们应该志存高远、敢于担当,着眼本国和世界,着眼全局和长远,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以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为根本使命推动大国外交的实践进程;在法治领域,“要以严格的执纪执法增强制度刚性,推动形成不断完备的制度体系、严格有效的监督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髙党性觉悟,夯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根基”;在强军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坚定的使命意识对于军队建设发展的关键作用,认为“全面提高我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质量,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完成好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这些领域的历史任务,不仅凸显了党在推进国家治理发展上的宏大叙事,而且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将其哲学使命融入实践的崭新境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使命与一般哲学使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贯穿于新时代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展开全过程的基本线索,能够通过超越现状、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方法来展示自身。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和强军等领域的历史任务中蕴含着探求人类解放以及人与世界相处模式等深刻哲学命题的使命。这一哲学使命与历史任务的相互确证,构成社会现实展开的双重维度,是改变现实、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价值旨趣的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历史任务的自觉认识与实践遵循彰显了独特的哲学使命观。在引领中国发展和民族复兴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加强治国理政来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境界,在根本上契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揭示了不同发展道路之间更为和谐的相处方式,开辟了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之路共融同行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历史任务的深刻把握,将关涉人类解放的哲学话语内嵌于对现实生活的规范性价值诉求中,蕴含着超越人类现存实在趋向应然解放的价值指向,在实践进程中凝结人与世界和谐共生的统一关系,这在根本上继承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使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人民谋福祉的历史任务展开,在对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深层关切中展现出追寻自由和解放的哲学意义。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指向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方式,它基于现实的实践过程理解人类解放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等问题,既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方式的特色和优越性,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人的本质内在相关的价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整合,逐渐汇集形成了“八个明确”的核心要义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它们来源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逐渐汇合并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新时代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共产党所凝练的价值共识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形成了维护中国道路发展的自信和自觉,呈现出推动世界历史性生成和发展的宏大视野与思想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将一切有益于拓展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力量凝聚起来,在世界交往中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和“合作共赢”的原则协调处理与“他者”的关系,并切实将这种原则意识与信念落实为人们自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在深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融会贯通、相互生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与其时代价值相统一的必经环节。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根本一致性和总体上的统一性,总是在人们的具体的历史活动中实现并表现出来的。真理和价值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突出地表现为二者的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和检验标准的一体化。”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相互生成的过程揭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即思想的真理性透过现实实践彰显出与之相统一的价值性。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出真理性把握的内在要求,形成了在认识历史总体规律和基本趋势的基础上展开客观实践的价值性指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阐释中,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中相互融合,植根于中国与世界之间愈益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坚信,“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贡献新方案”。追求人的解放以及实现人与世界和谐共处的哲学使命并非单纯的主观对象性活动,追求哲学使命中显现契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真实需要的哲学意义也并非主体对客体的消融,两者需要通过实践的现实生成和变革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探索和整体认识,是基于其对规律的科学运用而达到现实实践成效的肯定,是遵循历史客观规律与发挥人民主体性自觉髙度统一的过程,从而揭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在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中的融会贯通。

  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的融合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作用在于促使其内含的时代价值得到明确界定和深刻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兼具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双重维度,它们之间的相互设定与互促关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充分显现。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建构诉诸现实的实践范式,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体系关联起来,为确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维度奠定了基础。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的融会贯通展现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与价值论的深度结合,使其成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在新时代实现内在统一的“集大成者”。新时代明确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从而超越了脱离实践的纯粹理性思维而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具体、丰富的现实性维度。现实性维度总是以鲜活的形式与理想性维度保持适度张力,探寻二者之间的连接点成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路向。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相互融贯的过程,促使中国社会着力建立与人民群众本质力量相一致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状态的路径得以澄明,廓清了新时代构建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旨趣,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性维度与建立高度发展的生产实践的现实性维度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深化了中国道路的建设实践,逐渐形成了新的思想观点和实践范式,不断拓展和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思想观点的转变推动实践范式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历史和全球趋势的理性认识,包含了对现实问题深层结构的规律性认识和整体性把握,促使作为人们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性从社会生活中生发出来。在从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实践范式与思维变革、体系意识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内蕴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方法论、世界观和价值论的哲学境界不断彰显出来,这种哲学境界通过现实实践的确证展示出宏大的哲学视野与思想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使实践因具有哲学真理力量的指引而凸显其超越现存境况的价值性意蕴。中国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指向澄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境界,向人们昭示了在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张力关系中寻求辩证共存的中国智慧。发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境界具有深刻的启示性意义: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立足于更高的哲学立场,以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联及其整合思路。在掌握具体的理论体系与思维方法的基础上领悟、贯通并运用其中的真理和智慧,使其真正内化为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本质意识与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作者:刘同舫,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