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2022年7月13日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35周年庆典系列校友论坛|寻找逆风中改善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2022-08-26

(原文标题:中美中心35周年庆典系列校友论坛|寻找逆风中改善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为庆祝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简称“中美中心”或“中心”)成立35周年,联合国全球契约责任管理教育原则倡议组织(PRME)全球委员、中美中心校友黄海峰教授作为召集人主持了分论坛——《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展望》。2022年6月18日20:15-22:15以线上会议的方式成功举办。

主持人黄海峰教授

(中美中心91-92证书班校友)

  主持人黄海峰教授(91-92证书班校友)按照主旨演讲、讨论交流、总结展望三个环节依次介绍了活跃于中美外交、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外交与智库方面卓有成就的中美专家学者。其中,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何乐进先生(James Heller,91-92证书班校友)、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商务和经济学高级顾问兼主管甘思德教授(Scott Kennedy,91-92证书班校友)、美国绿点战略咨询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唐兴博士(Daniel Wright,93-94证书班校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教授(04-05证书班校友)都是中心的毕业生。本次论坛还邀请到在中美合作交流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教授、全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ACE)理事长胡涛博士、责任管理教育中国学术委员会主席陆华良教授。为了促进本次论坛的中美学术交流,各位嘉宾克服了距离与时差等困难,积极相聚云端,共话中美交流合作。黄海峰教授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在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平台上,积极开展中美学术交流,探索出新的合作方式,使双方共享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成果,这一提议得到中美专家的一致认同。

  第一位主旨演讲嘉宾是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何乐进先生。他作为一名资深职业外交官,长期活跃于中美外交的工作岗位。他围绕“美中高等教育交流的现状与前景”(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for U.S.-China Higher Education Exchanges)这一主题,明确表示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仍然是双边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美教育合作总体上是成功的,互信和交流让中美两国都受益。中国留学生可以帮助美国人理解中国,美国留学生同样可以帮助中国人理解美国社会。何乐进先生还认同在美国读大学的儿子彼特的看法,中国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例如过年吃饺子,帮助美国同学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极大丰富他们的社区文化。他满怀深情地提到,中美这样的交流可以追溯到150多年前,第一个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是来自于广东的容闳。当他参观宋庆龄故居博物馆时,何乐进先生才得知宋庆龄留学的经历对其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何乐进先生特别强调,自1978年起,近600万中国学生去国外留学,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选择了美国。其中,85%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学成之后回国,在政府、学术界、NGO等各行各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何乐进先生在谈到高等教育交流的前景时,明确表达美国欢迎中国学生和学者。最后,他强调,今年是中美《上海公报》签署50周年。该公报的签署为两国在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互惠交流奠定了基础。50年后的今天,美方依旧致力于加强人文沟通,促进教育交流。主持人黄海峰教授作为何乐进先生的同班同学与室友,对他的演讲风趣地评论道,“希望中美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如同何乐进中文名字‘乐进’一样,“快乐前行”。

主旨演讲嘉宾何乐进先生(James Heller)

  第二位主旨演讲嘉宾是长期致力于国际教育合作的王辉耀教授,他创立的全球化智库(CCG)坚持“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的思想,在中美交流与合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他围绕“中美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Sino-US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这一主题,特别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他认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通过加强高等教育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是推动中美关系的有效手段。他强调,高等教育合作历来是中美两国关系破冰的重要方式,实际上在两国尚未正式建交之前,高等教育合作就已经开始了。今天我们看到中国赴美留学生一浪高过一浪,中美在教育交流领域签订了很多的相关协议,中美高等教育合作为两国积蓄了大量高层次人才。目前,中国赴美留学生达到了37万。美方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在美留学人员占在美全部留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每年给美国贡献的直接经济价值超过150亿美元,但来华留学的美国学生非常少,希望今后能够更多地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在过去几十年内,有多项成功的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传达了两国的相互善意,促进了中美关系。未来中美应该继续加强合作,这对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认知、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旨演讲嘉宾王辉耀教授

  第三位主旨演讲嘉宾是长期活跃于中美学术交流的胡涛博士。他领导的全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ACE),不乏中美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中培养的人才。他围绕“司徒雷登的教育理念对中美高等教育的启示”(John Leighton Stuart '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nlightenment of China-US Coope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这一主题,从司徒雷登的教育经历谈对今天中美在高等教育方面合作的启示。他提到司徒雷登生于中国,葬于中国,对中国非常了解,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司徒雷登作为燕京大学的创始人和校长,他在任期间实行自由教学,不要求学生信教,强调中外相互交流与学习。他的教育观体现了平等博爱天下大同的思想,对中美高等教育的启示有两点:第一,文化的相互尊重,而不是居高临下;第二,文明的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排斥。今天我们需要更多像中美文化交流中心这样的机构,拥抱全球化,鼓励文化融合,拒绝文化互斥。

主旨演讲嘉宾胡涛博士

  以上三位嘉宾的精彩演讲,为论坛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接下来,围绕上述主题,主持人黄海峰教授对三位对话嘉宾甘思德教授、王文教授和唐兴博士分别进行了提问。他们都有着在高校从事研究与管理工作的丰富经验,其精彩对话中不失风趣与真诚,原来这三位专家都毕业于“中心”,有着相同的教育背景,天然的亲切感使其大家都倍感亲切。

  甘思德教授作为研究中国经济非常出色的美国专家之一。在2000年至2014年期间,任教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政治学系,建立了印大中国政治与商业研究中心。他作为美国研究中国经济的顶级专家之一,曾多次在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具有极大的学术影响力。他建立了印大中国政治与商业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国办公室学术主任。甘思德教授用流利的中文表示,中美高等教育的交流对两国乃至全世界非常重要,“中心”的学习经历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怀念在“中心”的时光。他认为受疫情政策、政治冲突和贸易争端等影响,中美双方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不是很明朗,因此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

对话嘉宾甘思德教授(Scott Kennedy)

  王文教授作为中国教育界颇有社会影响力的中青年学者,他参与创立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目前也是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学术智库。他曾牵头100名中国学者在国际知名期刊《外交学人》刊发《致美国社会各界的公开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呼吁全球团结合作。他认同甘思德教授的许多观点,但也认为一些观点值得商榷。他认为过去中国的学生非常崇拜美国,但是最近二十年,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比如中国良好的社会治安、高铁和移动支付等,显示出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美国有些人将这种进步视为一种威胁,不太习惯中国平视美国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分歧。王文教授坦陈,目前中美关系确实遇到很多问题,应该加强相互交流,建议大家像“中心”校友一样,“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感恩”。美国对中国的帮助很多,我们需要表示感谢,但是中国对美国的帮助同样很多,美国能顺利渡过2008金融危机也少不了中国的支持、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方面也有中国科技人才的贡献。

对话嘉宾王文教授

(中美中心04-05证书班校友)

  唐兴博士不仅作为“中心”校友,而且在他毕业后还成为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华盛顿办公室执行主任,专门负责霍大-南大的合作项目。日后任职于美国财政部,唐兴博士在美国和中国发起并实施了包括全美“下一代亚洲事务领袖”奖学金计划的很多重要项目。他曾分别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深造,是中美高等教育合作的受益者。他认为,我们应当重点关注实际能做什么。“Information”(信息)和“Understanding”(理解)不同,之间存在误解。要从“信息”到“理解”,这就需要教育交流,教育是连接“信息”与“理解”的桥梁。在疫情之后,应当继续加强两国的教育合作,从而促进相互理解。他在与王辉耀和何乐进进行了对话交流后,针对来自于北京大学李洋“如何看待中美青年合作前景以及在哪些领域开展更深入合作”的问题,他认为两国的青年人需要互相认识,例如通过开展体育运动、家庭寄住、参与公益组织和社区服务等来了解对方,因为他们需要共创和共享同一个未来。主持人黄海峰教授与唐兴博士有着长达三十年的友谊,坚信他名如其人,期望他创办的美国绿点战略咨询公司,将充分调动所有利益相关方的作用,使其中美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更加“兴旺”。

对话嘉宾唐兴博士(Daniel Wright)

(中美中心93-94证书班校友)

  随后,主持人黄海峰教授用英文代表线上的与会者向三位对话嘉宾甘思德教授、王文教授、唐兴博士提问,希望校友们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向四位嘉宾何乐进先生、王辉耀教授、胡涛博士、陆华良教授提出了如何更好认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核心价值的问题。

  何乐进先生首先对三位对话嘉宾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认为加强两国学生交流非常重要。他表示,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先生也积极支持中美学生流动,而且大使本人表示希望尽早能到“中心”访问。几位嘉宾都谈到,“中心”独特的中外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居住环境为加强彼此的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心”设立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有助于更好关注气候变化,胡涛博士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政策,认为“中心”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在王辉耀教授介绍了中国疫情政策之后,甘思德教授特别希望尽快开展面对面的学术交流。王文教授和陆华良教授都认为,“中心”的教育开阔了视野,使两国人民都受益。最后,主持人黄海峰教授问询每一位嘉宾,是否对中美高等教育合作充满信心?在乐观派还是悲观派中进行选择,结果大多数专家都对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表示了乐观态度,并期待中美高等教育交流在未来能够更上一层楼。

  在对话环节之后,责任管理教育中国学术委员会主席、常州大学校领导陆华良教授,凭借他多年从事中外高等教育合作的经验,为这次高水平的中美学术交流进行了高屋建瓴式的总结发言。

  陆华良教授围绕“中美高等教育的合作需求、合作方式、合作展望”阐述其观点,认为交流与合作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阶梯,教育合作是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中美双边交流最前沿、最具有活力的角色,培养了众多具有世界眼光、综合素质、卓越能力的优秀人才,也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同时,他认为,中美高等教育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基础,南京大学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共同创立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中美教育合作的典范。“中心”众多的学生和校友,广泛活跃于中美各个领域,对推动中美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也同意其他嘉宾的观点,认为中美高等教育合作的困境需要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中美双方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合作的氛围,应共同成为科学传播的载体;中美应该对双方的教育合作抱有充分的信心,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开展深度合作;中美双方需要在责任管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沟通与合作,弘扬社会责任理念,秉持生态文明观念,消除隔阂与误解,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话嘉宾陆华良教授

  最后,主持人黄海峰教授也回顾了在“中心”毕业之后的工作经历。他先后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教育机构工作,从事教学研究与国际合作长达三十年,目前他在联合国全球契约责任管理教育原则倡议组织从事向世界各高校推广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服务工作,坚信成立了三十五年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凝聚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坚强纽带。他强调何乐进先生作为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明确表达欢迎中国学生和学者的态度非常重要,尤其是大部分学者也对中美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持有乐观看法。黄海峰教授也同意嘉宾的学术观点,认为彼此越相互尊重并充满相互感恩之情,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就越光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全人类需要共同面临的挑战,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应该从全球利益(global good)出发,在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打击国际犯罪、消除贫困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只有通过高等教育合作才能培养出跨国界、跨文化、跨专业、跨语言的人才,才有助于共同解决全球问题。未来的青年领袖们只有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消除误解与增加互信。黄海峰教授建议“中心”作为国际著名的教育机构,借鉴联合国责任管理教育原则中“目的、价值、方法、研究、伙伴关系和对话”(Purpose, Values, Method, Research, Partnership and Dialogue)的六项原则,培养更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才。只有青年人遵循了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个世界才充满希望;只有“中心”培养出越多具有包容、正义、善良和同理心的人才,越能为中美交流与合作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越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创造更多的福祉。总之,良好的中美关系对于“中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心”发展也将为中美高等教育教育与合作做出更重要的贡献。

  在告别之际,大家再次真诚祝愿“中心”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王文教授期待着今年尽快与甘思德教授会面的心愿也表达出大家的心声,与会嘉宾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相告珍重的祝福,结束了长达二个小时的学术交流。

(作者:黄海峰 商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