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2019年第3期

2019-12-16

目 录

  ·欧洲史· 

  清除“污名”:约翰·密尔《论自由》文本的形成 /李宏图  

  从巴尔干地区到欧洲:马其顿问题的起源研究 /高建芝 

  ·欧洲史· 

  清除“污名”:约翰·密尔《论自由》文本的形成 /李宏图  

  从巴尔干地区到欧洲:马其顿问题的起源研究 /高建芝    

  ·美洲史· 

  美国大平原开发与1873年《植树法》的兴废 /李鸿美  

  美国内战中的传染病及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王光伟   

  ·亚洲史· 

  日本近世幕藩体制的矛盾与困境——以赤穗事件为中心的考察 /杨立影 

  王政复古政变至明治初期的日本皇室改革 /张艳茹    

  ·古代史· 

  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王表的历史解析 /史海波 (吉林大学) 

  古希腊文化与拜占庭帝国的塑造——以《荷马史诗》为例 /庞国庆 (南开大学)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太平洋史: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与转向 /王华 

  “环境转型”研究:法国环境史研究的新趋向 /钟孜 

 

 

内容摘要

   

  清除“污名”:约翰·密尔《论自由》文本的形成 

   宏 图     

  内容提要 在《论自由》这一经典著作中,约翰·密尔使用了“社会污名”这一概念,为什么密尔使用这一概念,原因即在于从1831年约翰·密尔认识哈瑞特开始,两人的关系就一直受到了朋友和家人的非议,遭受到了不应有的“污名化”。为了清除这些“污名”,约翰·密尔与哈瑞特在结婚后决意反击,用笔来对那些“污名化”他们的“敌人”进行反抗,借以澄清关系,同时启蒙社会。他们相继写出了《论自由》和《自传》两书,表达了他们期待改造这个社会,实现一个每个人的个体性都能够得到尊重和保护的社会。1859年,《论自由》出版,尽管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但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与好评。借助于对约翰·密尔写作意图和过程这一历史性考察,从而可以将学界通常仅对《论自由》文本展开解析转变为研究这一文本的形成,由此可以找寻到理解约翰·密尔思想的另一种路径。 

  关键词 约翰·密尔 哈瑞特·泰勒·密尔 污名化 论自由 文本     

  从巴尔干地区到欧洲:马其顿问题的起源研究 

       

  内容提要 马其顿问题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78年《圣斯特凡诺条约》对马其顿命运做出的初始安排。在该条约签订后的1/4世纪里,巴尔干主要国家保加利亚、希腊和塞尔维亚通过多种途径,对马其顿地区提出各自的主权声索。上述三国对马其顿地区的激烈争夺,加上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共同促进了马其顿民族主义的觉醒。在宣传民族主义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马其顿革命组织利用巴尔干国家谋求区域霸权的机会,频繁地发动武装起义,最终迫使长期以来置身事外的欧洲列强的态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1903年奥俄“维也纳计划”出台,马其顿问题正式升级为一个全欧洲性的问题。 

  关键词 马其顿问题 圣斯特凡诺条约 维也纳计划 民族主义 巴尔干地区    

  美国大平原开发与1873年《植树法》的兴废 

   鸿      

  内容提要 大平原地区一度被称之为“美洲大沙漠”,19世纪中叶随着农业边疆的不断拓展,乐观主义造雨理论相继涌现。其中,“雨随树至”假说得到了美国科学家和政府官员的大力推崇。受其影响,18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植树法》,以赠予土地的方式鼓励大平原地区的树木种植。然而,由于《植树法》的推动者罔顾大平原地区客观的环境现实,试图将东部湿润地带的生态系统强加于大平原地区,导致法令的实施步履维艰。“雨随树至”假说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树木种植并未改变大平原地区的干旱气候,《植树法》的实施还引发了严重的土地投机行为。对此,美国国会虽多次进行修订却依然于事无补,最终于1891年废除了该法。美国人通过植树欲改变大平原地区干旱气候的梦想亦随之破灭。这说明,大平原地区的草原生态群落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态价值,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并适应当地的生态系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 美国环境史 植树法 雨随树至 大平原地区 农业边疆 

  美国内战中的传染病及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光 伟    

  内容提要 美国内战本身蕴含着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同时南北双方在战争状态下又很难有效解决军队的衣食短缺、水源不洁、营地及个人卫生等问题,为疾病传播提供了社会环境。作为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黄热病、疟疾等传染病导致大量士兵死亡,削弱军队战斗力。有鉴于此,交战双方一方面利用传染病这一颇具威力的“生物武器”,试图创造出于己有利的战争形势;另一方面采取改善营地卫生、提高饮食质量、提升水质、建造馆式医院、使用消毒剂、接种和隔离等防治传染病的措施,降低其对自身的负面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影响到不少美国内战的军事行动或具体战役,联邦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关键词 美国内战 传染病 生物武器 疾病防治 公共卫生     

  日本近世幕藩体制的矛盾与困境——以赤穗事件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提要 1703年,日本江户发生了赤穗藩浪人刺杀幕府高官以为主君报仇的事件。围绕如何处置46名浪人,幕府、儒者、民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幕府欲“以法治国”,最终严惩了复仇者;儒者间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礼法之争,对浪人复仇行为是否有罪呈对立态势;三百年来常演不衰的《忠臣藏》更成为日本民间崇尚忠义的情感象征。观念冲突背后反映出了日本近世幕藩体制下,集权与分权、家制度与国家权力、儒家伦理与法律的矛盾。幕府最终决定运用公权力以法之名严惩浪人的逻辑暗示出日本社会演变的可能趋势,其中蕴含的机理凸显近代转型的契机。 

  关键词 日本史 赤穗事件 幕藩体制 德川幕府 朱子学 礼法之辩     

  王政复古政变至明治初期的日本皇室改革 

        

  内容提要 王政复古政变至明治初期,岩仓具视等人推动进行了一系列围绕皇室的改革。这些措施有:宣布政归朝廷,以诏敕形式发布重要政令,围绕天皇亲政设立官制;通过迁都、天皇行幸等,改变以往神秘的、深宫中的天皇形象;完善以天皇亲祭为核心的祭祀体系,强调皇权的神圣性及权威性;改革宫中制度,拔除旧弊。上述举措不仅塑造了作为主导变革的核心及代表国家全体的新天皇形象,借此宣示维新政权的正统性,同时亦巧妙实现了天皇周边的政治势力的更替。倒幕维新实力派取代了部分旧公卿及藩主势力。天皇及皇权在新体制中被置于核心地位,这为后来诸多围绕皇权的政治及意识形态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 日本史 王政复古政变 天皇制 皇室改革 明治维新    

  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王表的历史解析 

       

  内容提要 古代埃及的王表是王权作为社会与文化记忆核心内容的历史呈现。古代埃及的王表萌芽于早王朝时期,在古王国第五王朝时期粗具形态,至新王国时期已臻于成熟。新王国时期,军事帝国背景下的统治阶级的历史意识勃兴,王表在数量、规模、工艺等方面远胜从前,并通过传统的神话、仪式建构与祖先的“历史”联系,从而证明王权的合法承继与延续。除宗教与政治目的之外,王表也体现出客观记录的意图。都灵王表在文献载体、原始底本、抄写方式、结构安排、历史信息等方面与祭祀用途的王表明显有别,但是,都灵王表依然是宗教与王权观念的产物。作为展现王权历史信息的古代埃及王表,亦应以历史的方法解析其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 古埃及 王表 王权 新王国 历史意识    

  古希腊文化与拜占庭帝国的塑造——以《荷马史诗》为例 

       

  内容提要 古希腊文化在拜占庭帝国基本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拜占庭帝国,基督教信仰与古希腊文化之间出现了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古希腊文化逐渐得到基督教会的认可与接纳。拜占庭时期的古希腊文化是加强皇帝崇拜、颂扬皇帝完美形象的有效工具,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古希腊式的教育体系和希腊语的普遍使用,使得拜占庭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文化在教会文化、政治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为拜占庭帝国提供了文化共同体的框架,逐渐塑造了拜占庭人身份认同的标准,成为界定“拜占庭人”的核心特征之一。拜占庭人在延续传统“罗马人”政治身份的同时,逐渐接纳“希腊人”这一文化身份。其他族群也将古希腊文化视为界定拜占庭人身份的重要标准,将拜占庭人称为“希腊人”。 

  关键词 拜占庭帝国 古希腊文化 荷马史诗 皇帝崇拜 希腊人    

  太平洋史: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与转向 

  王华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太平洋史作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史研究分支脱颖而出。此后七十余年里,随着学术环境和治史主体的变化演进,太平洋史研究历经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太平洋作为一个独立治史客体被学术“发现”,有关太平洋史的基础范畴和路径假设被提出并探索实践。此后至80年代,受到“去帝国史学模式”倾向的影响,以堪培拉学派为代表的“局内人”主导的“太平洋内的历史”成长为主流,“本体史”视角下的太平洋诸岛史和大洋洲史研究成就斐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史、海洋史等新的史学研究范式对太平洋史研究带来冲击,催生出以“太平洋世界”路径为代表的整体、开放的“太平洋的历史”,传统的民族国家史学模式遭遇严峻挑战。两种路径在并立之中渐显交融之势,太平洋史研究逐渐走向成熟。 

  关键词 太平洋史 学术史 全球史 研究范式   

  “环境转型”研究:法国环境史研究的新趋向 

  钟孜     

  内容提要 “环境转型”研究是当前法国环境史学界最为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其核心目标是要回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社会所发生的“环境转型”的特点、动力和历史根源问题。关注环境问题的社会氛围、法国环境史学的扎实基础、相关史料的逐步开放以及学者们的不懈反思和探索,是“环境转型”研究能够破壳而出的几个关键因素。在研究方法上,基于对布鲁诺·拉图尔理念的不同解读,学者们形成了两种考察路径。在考察主题上,学界的讨论主要围绕“环境转型”参与者的角色、“转型”中所表现出的法国文化特性和“转型”的跨国或全球性起源等问题展开。未来的“环境转型”研究可能会在地方性和全球性两种考察取向之间并行。 

  关键词 法国环境史 “环境转型”研究 拉图尔 地方性取向 全球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