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2019年第4期

2019-12-16

目 录

  ·海洋史· 

  美国的海洋自由观及其对1856年《巴黎宣言》的反应 /曲升 

  世界经济体系下美国捕鲸业的兴衰 /张宏宇 

  《鸟粪岛法》与美国海洋领土的扩张 /郑安光     

  ·欧洲史· 

  封建地租市场化与英国“圈地” /侯建新  

  “衰”中何以有“稳”——教会、基尔特与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城市的稳定 /刘涛 

  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以乡绅为主体的考察 /冯雅琼 

  身份、责任与传统:近代早期英国严格土地授予再审视 /陈志坚 谢洁宇  

  联邦德国“68运动”与高校管理体制变革——以西柏林自由大学为中心 /岳伟  

  ·亚洲史· 

  攘夷思想与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国家意识 /瞿亮 刘豫杰  

  16—17世纪梅毒良药土茯苓在海外的流播 /李庆  

 

    

内容摘要

  美国的海洋自由观及其对1856年《巴黎宣言》的反应 

  曲升    

  内容提要 在1856年《巴黎宣言》的形成过程中,为推动国际海洋法朝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美国国务卿威廉·马西两次发表外交照会阐述美方立场,并发起了争取整个“文明世界”承认美国界定的自由中立权利的缔约运动和修改《巴黎宣言》的尝试。这一系列外交活动终因美国不肯放弃武装私掠权而宣告失败,并导致美国陷入国际孤立。所谓的“马西修正案”表达了一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本质上是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海洋自由观,它也因此不能使美国摆脱国际孤立。从全球史视角和全球海洋治理史的层面考察,皮尔斯—马西对《巴黎宣言》的政策成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美国海洋史 巴黎宣言 马西修正案 武装私掠权 海洋自由观    

  世界经济体系下美国捕鲸业的兴衰  

       

  内容提要 北美殖民地建立后,欧美社会的照明需求推动当地捕鲸业迅速发展,捕鲸区域逐渐扩大,殖民地捕鲸业由海岸捕鲸进入深海捕鲸。工业革命之后,欧美各国对润滑油的巨大需求刺激美国不断扩大捕鲸范围、革新捕鲸工具,捕鲸业进入繁荣时期。鲸骨是19世纪欧美时装的重要材料,繁荣的时装市场推动北冰洋捕鲸区域的开拓。美国捕鲸业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并在19世纪中期达到顶峰。而后,美国捕鲸业盛极而衰,直接原因是南北战争,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大幅萎缩,石油取代了鲸油和抹香鲸油的照明和润滑地位,弹簧钢替代了鲸骨在时装业的作用。美国长达三百年高强度的捕鲸活动,涉及海域广泛、猎捕种类繁多、捕杀数量庞大,对鲸鱼种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关键词 海洋史 美国捕鲸业 鲸油 世界经济体系 海洋生态    

  《鸟粪岛法》与美国海洋领土的扩张 

        

  内容提要 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在 北美大陆的扩张后将矛头伸向海洋。1856年颁布的《鸟粪岛法》以及依此而占据的大量鸟粪岛,是这一扩张活动的先声。《鸟粪岛法》的通过,反映出内战前美国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对政治的压力。鸟粪岛扩展了美国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势力存在,为1898年美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成为美国扩张海洋领土和拓展海外利益的前沿地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对外战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岛屿为美国追求亚洲市场,参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大国竞争提供了跳板。美国通过国内立法的方式来占据海洋领土,这种行为与传统国际法准则间存在内在矛盾,由此引发了诸多领土争端。 

  关键词 美国海洋史 鸟粪岛法 扩张主义 海洋领土 国际法 领土争端    

  封建地租市场化与英国“圈地” 

       

  内容提要 英国所以发生圈地运动,因素多多,经济的、社会的、文化传统的,不一而足。然而,我们不能离开土地本身谈土地变革,不问“土地”,何以知“圈地”?而英国圈地最初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就是从地租问题开始的。进入16世纪前后,地租急遽上扬,广受社会舆论诟病,不过地租变动的前因后果以及与圈地的内在逻辑联系,未见有说服力的批评和阐释;以后亦如此。以往关注地租者并不少,学界所理解的地租演进历程,就是封建地租走向资本主义地租,而本文试图从中世纪乡村生活内部探求其潜在的否定因素,它是封建的、同时具有市场因素发展的某些条件的地租形态和时段,这就为我们理解此时的经济形态的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模式。英国封建制的某些契约因素支持了中世纪农民经济繁荣,后者的发展到头来却对整个封建经济形态提出挑战,这样,近代与中世纪的内在联系,地租飙升及其与圈地运动的内在联系,得到了更深入的解释。国际贸易的扩张、养羊业的发展、价格革命等都在发生作用,最终还要土地本身发生变化,土地和地租市场化才是颠覆中世纪田制的最直接的铺垫。 

  关键词 英国史 圈地运动 封建地租 商业地租    

  “衰”中何以有“稳”——教会、基尔特与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城市的稳定 

  刘涛   

  内容提要 中世纪晚期,在数次磨难的冲击下,英格兰城市经济陷入长期萎靡之中,但城市社会秩序却并未随之而“动”,出现“应有的”混乱。深究其因,则离不开这一时期教会和基尔特等社会团体在城市日常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们为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城市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做出值得肯定的贡献。教会主要通过宗教信条、宗教庆典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在意识观念灌输以及观念践行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以此加强城市居民的凝聚力,维持城市社会的和睦;基尔特则以其组织和协调功能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两方面发力,尽力解决城市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防患未然。 

  关键词 英国史 城市 教会 基尔特 社会稳定    

  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以乡绅为主体的考察 

     

  内容提要 在近代早期英国,食物不足乃至饥荒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中央政府举措之外,身为社会精英和地方统治者的乡绅阶层,为了切实解决人们的生计问题和维持社会秩序,积极探索救荒知识。从扩大食物的来源和种类到节约食物、提高粮食利用率,再到借鉴、吸取他国的经验教训,救荒知识体现了近代早期英国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反映了他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知,是对政府策略的良好补充。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救荒知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且其产生后依托印刷术的发展和统治者的支持,通过书面和口头传播等方式,对当时和之后的英国社会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尤其是确保了饥荒时期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除救荒之外,近代早期英国乡绅几乎在整个国家治理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术救荒知识国家治理    

  身份、责任与传统:近代早期英国严格土地授予再审 

  陈志坚 谢洁宇    

  内容提要 严格土地授予是近代早期英国地产阶层广为使用的一种家产配置方案。与中世纪的类似手段相比,严格土地授予更多地呈现“保守”之特性,明显与社会转型时期勃兴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相背离,以至于被称为“长子继承制的反动”。“内战危机说”与“双向运动说”均不能恰当解释严格土地授予在近代早期兴起的机制。对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社会背景的考察表明,严格土地授予实际上是地产贵族在丧失经济上的相对优势之后实施的一种防守型策略。面对不断上升的乡绅、中产阶级等新贵,地产贵族能做的便是紧紧抓住他们在地产、门第、政治等方面的优势,重新打造出一个能有效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标识,以保护其不断遭受威胁的统治地位。 

  关键词 近代早期英国 严格土地授予 大地产 长子继承制 社会转型     

  联邦德国“68运动”与高校管理体制变革——以西柏林自由大学为中心 

  岳伟    

  内容提要 在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进程中,由于年青一代价值观的变迁、“教育灾难”的日益深重以及新左派的崛起和推动,教授独揽大权的传统高校管理体制成为引发西柏林自由大学学生抗议、进而造成联邦德国“68运动”兴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68运动”期间,为了彻底废除教授对学校事务的控制权,进一步推进国家在民主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西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的左派学生不仅创办了“对立大学”,还要求将校内不同群体的对等共决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68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助教等弱势群体在高校中的地位,促进了联邦德国的高校由“教授大学”向“群体大学”的转变。但与此同时,由于其激进的斗争目标和手段难以在高校内获得广大师生的支持,这场运动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教授在高校管理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 联邦德国 68运动 高校民主化 高校管理体制 西柏林自由大学     

  攘夷思想与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国家意识 

  瞿亮 刘豫杰    

  内容提要 攘夷思想是日本型华夷观和近代民族主义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发展和演变深刻影响了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国家意识。在锁国攘夷语境下,加强中央集权、明确疆界和强调国族认同成为异于幕藩体制的早期国家构想。进入开国攘夷阶段,各派政治力量将攘夷思想与尊皇论结合起来,推动国家体制的变革与倒幕维新,对内树立起明治国家的绝对权力,对外塑造出改正条约以至广布国威的强硬假象。攘夷思想与文明论的结合,使国家轨迹偏转到从脱亚到侵亚、从追随欧美近代化到对抗欧美的歧路。新攘夷论先是否定亚洲继而否定欧洲,致力于用武力扩张构建皇国统御万邦的日本型华夷秩序,致使战前日本的国家发展最终失去了主体性和近代性。关键词 日本史 明治维新 国家意识 攘夷思想 华夷秩序    

  16—17世纪梅毒良药土茯苓在海外的流播  

  李庆    

  内容提要 伴随地理大发现的深入展开,梅毒作为一种新疾病于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沿海。因应其传入,晚明医家袭用古代医学理论以土茯苓治疗梅毒并取得良效,随后土茯苓便反向流播到印度、非洲、欧洲乃至美洲等地区。在此流播过程中,中药的传统炮制方法也为欧洲各地医师所接纳、采用,频繁载入多语种的西方医籍,为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疾病治疗做出了贡献。土茯苓在16世纪中后期迅速完成了从物种到商品,再到大宗商品的属性演变。至17世纪,它不仅堪称日本市场上的药材之冠,甚至还流通于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网的各个链条之中,与其他重要商品一同参与了塑造早期世界市场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全球史 土茯苓 梅毒 物种大交换 东西方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