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2020年第6期

2021-01-25

目 录 


  ·笔谈·世界史视域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徐蓝 (首都师范大学) 

  在“世纪尺度”下看当今世界之变局 

  俞金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百年变局中的历史转换与战略机遇 

  刘德斌 (吉林大学)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世界政治的百年轮回 

  王立新 (北京大学) 

 

  ·欧洲史· 

  从“伪君子”到“阴谋家”——反启蒙运动塑造的启蒙哲人形象 

  石芳 (四川大学) 

  宗教改革早期教派的多元化与奥格斯堡“新教认同”的构建 

  吴愁 (北京师范大学) 

 

  ·美洲史· 

  16—17世纪西葡殖民时期美洲天花大流行的特点及其影响 

  刘去非 (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 

  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翟韬 (首都师范大学) 


 

  ·古代中世纪史· 

  太阳、王权与来世——埃及古王国时期太阳神信仰的嬗变 

  温静 (清华大学) 

  弥赛亚主义与中世纪犹太流散政治 

  李舒扬 (洛阳师范学院)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耶路撒冷学派”与犹太民族主义史学的构建 

  艾仁贵 (河南大学) 

  近20年来西方环境史视域下动物研究的发展动向 

  张博 (陕西师范大学) 
 

  ·会议综述·  

  第四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教孟潞 (河北师范大学) 

   

  英文提要(Summaries) 

  孙剑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容摘要 



从“伪君子”到“阴谋家”
——反启蒙运动塑造的启蒙哲人形象

  石芳 

  内容提要 “哲人”是启蒙时代意识形态讨论和斗争的焦点。在公众和舆论的重要性日渐增长的时代,公共人物这种现代现象诞生,哲人的公共形象成为启蒙哲人与反启蒙势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反哲人群体一开始蔑视地将启蒙哲人视作不信教、反宗教、不学无术、妖言惑众以谋取私利的伪君子,试图揭露他们的骗子面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启蒙思想四处传播,启蒙哲人的影响日益高涨。反哲人群体既嫉妒又恐慌,掀起越来越高的反对声浪,指控启蒙思想败坏道德、腐化风俗、煽动反叛。他们塑造的哲人形象变得越来越阴险、越来越政治化,最终在旧制度的最后二十年间将哲人们刻画为一个意图颠覆国家和教会的阴谋集团,并预言启蒙思想会带来暴力流血和权力的倾覆。这种阴谋论为启蒙运动与法国革命制造出因果关系,创造出一种历史解读,对后世对启蒙运动的阐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启蒙运动 启蒙哲人 反哲人群体 阴谋论 反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早期教派的多元化与奥格斯堡“新教认同”的构建 
吴愁 

内容提要 在宗教改革运动最为激烈的16世纪20年代,上德意志区域的帝国城市率先接触到改革思潮,引发了一连串跌宕起伏的改革事件。然而,在众多帝国城市中,奥格斯堡汇聚了最多的早期教派多元化因素。由“圣餐之争”引发的新教早期教派多元雏形,是早期宗教改革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这种多元局面恰是16世纪下半叶教派多元化的早期雏形呈现。奥格斯堡在诸多势力博弈之下采取了“中间道路”政治政策,实行天主教与新教兼容并包的教派政策,最终构建了具有多元调和性质的“新教认同”,奠定了16世纪下半叶的双教派格局,由此也验证了宗教改革的“个性化”与“差异化”。

  关键词 宗教改革 奥格斯堡 路德派 教派多元化 新教认同 

 

16—17世纪西葡殖民时期美洲天花大流行的特点及其影响 

刘 去 非 

  内容提要 16—17世纪,烈性传染病天花随着殖民者传入美洲大陆,给印第安人带来巨大的灾难,加速推进了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地理大发现”让美洲成为欧洲人主导的“大西洋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使天花的传播变得更加便利。天花在西葡属美洲的大流行与美洲的特定环境息息相关。天花病毒可以借助空间环境滋生和散播,亦可利用社会环境加快传播速度。从空间环境看,天花病毒在欧洲和美洲大陆的传播模式存在差异,在美洲传播的路线和变异加剧其破坏力;从社会环境看,传教活动、黑奴贸易和群落环境的人口密度和梯度增强其传染烈度。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编织了天花在美洲大流行的传染链,天花在“新大陆”传播的历史也是环境、病毒和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历史。 

  关键词 西葡属美洲 疾病史 殖民征服 天花疫情 印第安人 

 

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翟韬 

  内容提要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二十年,美国对华宣传的政策和主题主要围绕“诉说历史友谊”展开,但在不同的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1949—1953年,杜鲁门政府对新中国的宣传政策主要是离间中苏关系、宣传中美友谊。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先是酝酿宣传中美友谊,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其对华宣传政策开始配合对华遏制政策,转为直接对中共进行攻击性宣传。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对华宣传政策,重新回到杜鲁门时期的思路,强调“再续中美友谊”,但其目的已经从离间中苏关系转变为对新中国实施文化渗透。尼克松政府之前的美国对华宣传政策执着于“中美友谊”,甚至常和其对华外交政策背离。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对外宣传部门笃信美国和中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能够改善中美关系。宣传“中美友谊”也是美国追求帝国身份的一种文化表达。 

  关键词 中美关系 对华宣传 文化冷战 美中关系白皮书 美国政府 

 

太阳、王权与来世 

——埃及古王国时期太阳神信仰的嬗变 

温静 

  内容提要 从早王朝到古王国时期,古埃及国家的太阳神信仰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太阳神崇拜、王权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来世信仰三者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早王朝时期是太阳神信仰的萌芽阶段,到阶梯金字塔建造之前,都只有零星的史料。在第四王朝时期,君主成为太阳神在人间的代表,太阳神、君主及其来世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死去君主的供奉成为太阳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王朝是太阳神信仰的全盛时期,在官僚体系与王权制度化的同时,太阳神信仰也走向制度化,君主修建单独的太阳神庙,对太阳神的供奉从对君主的供奉中独立出来。从第五王朝末期到第六王朝,奥赛里斯信仰出现,并与太阳神信仰相互融合,世俗君主在来世信仰中的地位为奥赛里斯所取代。至此,古埃及宗教体系的基本框架已构建完备,太阳神、王权与以奥赛里斯为主的来世信仰这三大要素成为了后世埃及神学体系的基础。 

  关键词 古埃及 太阳神信仰 王权 太阳神庙 奥赛里斯 

 

弥赛亚主义与中世纪犹太流散政治 

李 舒 扬 

  内容提要 犹太弥赛亚主义本质上是犹太历史观在宗教维度的表达。公元132—135年的巴尔·科赫巴大起义过后,宗教文献中的弥赛亚主义做出转型,淡化民族政治与英雄主义元素,劝导信徒沉油于宗教道德修行,耐心等待救赎。转型促使弥赛亚主义适应流散生活,并成为中世纪犹太人建构流散政治的理论依据。然而,这场转型并未取得绝对广泛认同,部分犹太人仍旧推崇带有民族政治元素的弥赛亚主义叙事,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冲击流散政治。中世纪犹太人面临渴望政治独立却又无力返乡复国的历史困境,对民族未来判断产生分歧。这导致弥赛亚主义沿两条路径并行发展,流散政治则呈现虽不稳固、却无法颠覆的特征。 

  关键词 以色列 弥赛亚主义 犹太教 流散政治 

 

“耶路撒冷学派”与犹太民族主义史学的构建 

艾 仁 贵 

内容提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受过欧洲现代学术训练的犹太学者群体移居巴勒斯坦,他们对犹太历史进行了浪漫化的解读,从而形成所谓的“巴勒斯坦中心史观”:强调犹太人是一个连续统一的民族有机体;主张以巴勒斯坦故土为中心重新解释犹太历史;淡化乃至否定流散地,把流散时代当作介于古代辉煌与现代复兴之间的中间期;同时,忽略和抹除阿拉伯人在当地的痕迹。这批被称为“耶路撒冷学派”的学者群体主要集中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在建国前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以色列各级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以色列的国民历史意识和大屠杀记忆的形塑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民族主义史学的代表,“耶路撒冷学派”为犹太人在故土重构民族身份和创建现代国家提供了关键的学术支撑,但它也存在一些内在的缺陷。

关键词 耶路撒冷学派 犹太复国主义 民族主义史学 巴勒斯坦中心史观 大屠杀记忆 

 

近20年来西方环境史视域下动物研究的发展动向 

张博 

  内容提要 环境史视域下的动物研究以动物为历史发展的主角,将人与动物的互动置于紧密联系、动态发展的生态网络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动物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们以新的视角全面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深刻体会到人类与动物是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通过对近20年《环境史》杂志所刊相关文章以及部分西方环境史著作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环境史视域下的动物研究在时空范围上不断扩展,研究对象日益多元化和细化,研究方法和路径则注重多学科交叉、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以及动态分析,研究议题也有所拓展和加深,且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虽然西方环境史视域下的动物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但其仍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国相关研究领域学者辩证地分析和借鉴。 

  关键词 环境史 动物研究 生命共同体 人类中心主义 生物中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