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

2020年

《世界历史》2020年第6期

查看详细

目 录 


  ·笔谈·世界史视域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徐蓝 (首都师范大学) 

  在“世纪尺度”下看当今世界之变局 

  俞金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百年变局中的历史转换与战略机遇 

  刘德斌 (吉林大学)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世界政治的百年轮回 

  王立新 (北京大学) 

 

  ·欧洲史· 

  从“伪君子”到“阴谋家”——反启蒙运动塑造的启蒙哲人形象 

  石芳 (四川大学) 

  宗教改革早期教派的多元化与奥格斯堡“新教认同”的构建 

  吴愁 (北京师范大学) 

 

  ·美洲史· 

  16—17世纪西葡殖民时期美洲天花大流行的特点及其影响 

  刘去非 (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 

  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翟韬 (首都师范大学) 


 

  ·古代中世纪史· 

  太阳、王权与来世——埃及古王国时期太阳神信仰的嬗变 

  温静 (清华大学) 

  弥赛亚主义与中世纪犹太流散政治 

  李舒扬 (洛阳师范学院)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耶路撒冷学派”与犹太民族主义史学的构建 

  艾仁贵 (河南大学) 

  近20年来西方环境史视域下动物研究的发展动向 

  张博 (陕西师范大学) 
 

  ·会议综述·  

  第四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教孟潞 (河北师范大学) 

   

  英文提要(Summaries) 

  孙剑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容摘要 



从“伪君子”到“阴谋家”
——反启蒙运动塑造的启蒙哲人形象

  石芳 

  内容提要 “哲人”是启蒙时代意识形态讨论和斗争的焦点。在公众和舆论的重要性日渐增长的时代,公共人物这种现代现象诞生,哲人的公共形象成为启蒙哲人与反启蒙势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反哲人群体一开始蔑视地将启蒙哲人视作不信教、反宗教、不学无术、妖言惑众以谋取私利的伪君子,试图揭露他们的骗子面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启蒙思想四处传播,启蒙哲人的影响日益高涨。反哲人群体既嫉妒又恐慌,掀起越来越高的反对声浪,指控启蒙思想败坏道德、腐化风俗、煽动反叛。他们塑造的哲人形象变得越来越阴险、越来越政治化,最终在旧制度的最后二十年间将哲人们刻画为一个意图颠覆国家和教会的阴谋集团,并预言启蒙思想会带来暴力流血和权力的倾覆。这种阴谋论为启蒙运动与法国革命制造出因果关系,创造出一种历史解读,对后世对启蒙运动的阐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启蒙运动 启蒙哲人 反哲人群体 阴谋论 反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早期教派的多元化与奥格斯堡“新教认同”的构建 
吴愁 

内容提要 在宗教改革运动最为激烈的16世纪20年代,上德意志区域的帝国城市率先接触到改革思潮,引发了一连串跌宕起伏的改革事件。然而,在众多帝国城市中,奥格斯堡汇聚了最多的早期教派多元化因素。由“圣餐之争”引发的新教早期教派多元雏形,是早期宗教改革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这种多元局面恰是16世纪下半叶教派多元化的早期雏形呈现。奥格斯堡在诸多势力博弈之下采取了“中间道路”政治政策,实行天主教与新教兼容并包的教派政策,最终构建了具有多元调和性质的“新教认同”,奠定了16世纪下半叶的双教派格局,由此也验证了宗教改革的“个性化”与“差异化”。

  关键词 宗教改革 奥格斯堡 路德派 教派多元化 新教认同 

 

16—17世纪西葡殖民时期美洲天花大流行的特点及其影响 

刘 去 非 

  内容提要 16—17世纪,烈性传染病天花随着殖民者传入美洲大陆,给印第安人带来巨大的灾难,加速推进了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地理大发现”让美洲成为欧洲人主导的“大西洋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使天花的传播变得更加便利。天花在西葡属美洲的大流行与美洲的特定环境息息相关。天花病毒可以借助空间环境滋生和散播,亦可利用社会环境加快传播速度。从空间环境看,天花病毒在欧洲和美洲大陆的传播模式存在差异,在美洲传播的路线和变异加剧其破坏力;从社会环境看,传教活动、黑奴贸易和群落环境的人口密度和梯度增强其传染烈度。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编织了天花在美洲大流行的传染链,天花在“新大陆”传播的历史也是环境、病毒和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历史。 

  关键词 西葡属美洲 疾病史 殖民征服 天花疫情 印第安人 

 

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翟韬 

  内容提要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二十年,美国对华宣传的政策和主题主要围绕“诉说历史友谊”展开,但在不同的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1949—1953年,杜鲁门政府对新中国的宣传政策主要是离间中苏关系、宣传中美友谊。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先是酝酿宣传中美友谊,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其对华宣传政策开始配合对华遏制政策,转为直接对中共进行攻击性宣传。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对华宣传政策,重新回到杜鲁门时期的思路,强调“再续中美友谊”,但其目的已经从离间中苏关系转变为对新中国实施文化渗透。尼克松政府之前的美国对华宣传政策执着于“中美友谊”,甚至常和其对华外交政策背离。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对外宣传部门笃信美国和中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能够改善中美关系。宣传“中美友谊”也是美国追求帝国身份的一种文化表达。 

  关键词 中美关系 对华宣传 文化冷战 美中关系白皮书 美国政府 

 

太阳、王权与来世 

——埃及古王国时期太阳神信仰的嬗变 

温静 

  内容提要 从早王朝到古王国时期,古埃及国家的太阳神信仰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太阳神崇拜、王权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来世信仰三者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早王朝时期是太阳神信仰的萌芽阶段,到阶梯金字塔建造之前,都只有零星的史料。在第四王朝时期,君主成为太阳神在人间的代表,太阳神、君主及其来世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死去君主的供奉成为太阳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王朝是太阳神信仰的全盛时期,在官僚体系与王权制度化的同时,太阳神信仰也走向制度化,君主修建单独的太阳神庙,对太阳神的供奉从对君主的供奉中独立出来。从第五王朝末期到第六王朝,奥赛里斯信仰出现,并与太阳神信仰相互融合,世俗君主在来世信仰中的地位为奥赛里斯所取代。至此,古埃及宗教体系的基本框架已构建完备,太阳神、王权与以奥赛里斯为主的来世信仰这三大要素成为了后世埃及神学体系的基础。 

  关键词 古埃及 太阳神信仰 王权 太阳神庙 奥赛里斯 

 

弥赛亚主义与中世纪犹太流散政治 

李 舒 扬 

  内容提要 犹太弥赛亚主义本质上是犹太历史观在宗教维度的表达。公元132—135年的巴尔·科赫巴大起义过后,宗教文献中的弥赛亚主义做出转型,淡化民族政治与英雄主义元素,劝导信徒沉油于宗教道德修行,耐心等待救赎。转型促使弥赛亚主义适应流散生活,并成为中世纪犹太人建构流散政治的理论依据。然而,这场转型并未取得绝对广泛认同,部分犹太人仍旧推崇带有民族政治元素的弥赛亚主义叙事,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冲击流散政治。中世纪犹太人面临渴望政治独立却又无力返乡复国的历史困境,对民族未来判断产生分歧。这导致弥赛亚主义沿两条路径并行发展,流散政治则呈现虽不稳固、却无法颠覆的特征。 

  关键词 以色列 弥赛亚主义 犹太教 流散政治 

 

“耶路撒冷学派”与犹太民族主义史学的构建 

艾 仁 贵 

内容提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受过欧洲现代学术训练的犹太学者群体移居巴勒斯坦,他们对犹太历史进行了浪漫化的解读,从而形成所谓的“巴勒斯坦中心史观”:强调犹太人是一个连续统一的民族有机体;主张以巴勒斯坦故土为中心重新解释犹太历史;淡化乃至否定流散地,把流散时代当作介于古代辉煌与现代复兴之间的中间期;同时,忽略和抹除阿拉伯人在当地的痕迹。这批被称为“耶路撒冷学派”的学者群体主要集中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在建国前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以色列各级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以色列的国民历史意识和大屠杀记忆的形塑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民族主义史学的代表,“耶路撒冷学派”为犹太人在故土重构民族身份和创建现代国家提供了关键的学术支撑,但它也存在一些内在的缺陷。

关键词 耶路撒冷学派 犹太复国主义 民族主义史学 巴勒斯坦中心史观 大屠杀记忆 

 

近20年来西方环境史视域下动物研究的发展动向 

张博 

  内容提要 环境史视域下的动物研究以动物为历史发展的主角,将人与动物的互动置于紧密联系、动态发展的生态网络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动物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们以新的视角全面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深刻体会到人类与动物是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通过对近20年《环境史》杂志所刊相关文章以及部分西方环境史著作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环境史视域下的动物研究在时空范围上不断扩展,研究对象日益多元化和细化,研究方法和路径则注重多学科交叉、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以及动态分析,研究议题也有所拓展和加深,且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虽然西方环境史视域下的动物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但其仍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国相关研究领域学者辩证地分析和借鉴。 

  关键词 环境史 动物研究 生命共同体 人类中心主义 生物中心主义 

 

 

 

《世界历史》2020年第5期

查看详细

目 录 

  ·医疗卫生史·

  疫疠流行与政治改革——越南阮朝明命初年庚辰大疫初探/成思佳(1)

  1881年悉尼天花疫情下的排华运动/费晟(16)

  美国公共卫生管理权与民众自由权利的博弈——基于“雅各布森诉马萨诸塞州案”的解读/李晶(33)

  ·中外关系史·

  1959—1961年印尼排华浪潮与中印尼关系的波动/高艳杰(45)

  东北易帜与田中内阁对华政策的衍变/陈太勇(60)

  ·欧洲史·

  近代早期英国的家产分配、永业和信托/孙小娇(76)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议会政治中的大宪章与王权/许明杰(93)

  1946—1949年法国印支政策中的“保大方案”/谷名飞(110)

  ·古代中世纪史·

  从冲突到妥协:东方战争时期法兰克人对伊斯兰世界的交往策略/王向鹏 王琳(125)

  拜占庭帝国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对外战争观念/孙思萌(138)

 

《世界历史》2020年第4期

查看详细

目 录  

  ·亚洲史· 

  近世日本兵学与幕末的近代型转化——从山鹿素行到吉田松阴 

  唐利国 

  近代日本“一君万民”构造下选举权观念的流变及其特质 

  张东 

  

  ·欧美·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劳动力市场中的契约保护原则 

  王超华 

  1932年智利“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性质和失败原因 

  韩琦 桑紫瑞 

  

  ·国际关系· 

  20世纪20—30年代英国的西沙立场及对中法日关系的考量 

  郭渊 

  英国对1962年苏印米格-21战斗机交易的反应 

  刘恒 

  塞勒斯·万斯对1967年塞浦路斯危机的调解 

  何志龙 高成圆 

  

  ·古代· 

  《马索拉文本》、《七十子译本》与《希伯来圣经》的古代传播史 

  李思琪 

  从庞贝新发现墓志铭看庞贝城最后岁月里的地方政治 

  熊莹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跨国劳工史在美国的兴起、创新与问题 

  王心扬 

  内容摘要 

近世日本兵学与幕末的近代化转型——从山鹿素行到吉田松阴

  唐利国

  内容提要 山鹿素行吸收儒学而创立的山鹿流兵学是日本近世兵学的代表性流派,旨在适应近世武士由战斗者向统治者转变的时代需要,是一门涵盖军事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的综合学问,武士道论亦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山鹿流兵学传人的吉田松阴,在幕末面对西方的军事优势,并没有失去对近世兵学的信心,反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求新求变。他在家学修业过程中形成的把军事问题作为政治问题,进而作为道德问题来把握的思维模式,也使之能够较早认识到当时日本所面临的不仅是军事危机,而且是国内的政治危机,更有可能发展为民族认同的危机。吉田松阴之所以能够成为倒幕维新的先驱,无疑是因为受益于山鹿流兵学所提供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日本 山鹿素行 吉田松阴 兵学 武士道

近代日本“一君万民”构造下选举权观念的流变及其特质

  张东

  内容提要 受西方对天赋人权、自然权利批判的影响,在近代日本选举权被视作"特别之公权利",与爱君爱国、天皇统治相一致,个人私权利受到国家公共利益的限制。明治宪法受国家有机体说的影响,在"一君万民"构造下,天皇赋予民众选举权,并生发出普选的可能。同时,天皇为解除自身政治责任而标榜公正无私,进而趋于"虚化"。随着选举权的扩大,选举的公正性不断强化。1932年"五·一五事件"后,举国一致内阁开展选举肃正运动,选举获得翼赞天皇之神圣意味,但随后大政翼赞会的"违宪嫌疑"使神圣选举显露破绽。近代日本选举权与天皇统治不断融合,却使其"一君万民"构造陷入危机,从而内生出自我革命的契机,并有了向象征天皇制和国民主权开放的可能。 

  关键词 日本 选举权 近代天皇制 国家有机体 “一君万民”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劳动力市场中的契约保护原则

  王超华

  内容提要 在中世纪英格兰,契约性劳动关系获得迅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中的契约保护原则已具雏形。黑死病暴发之后,随着劳工法令的颁布和执行,各级法庭的档案中保留了不少涉及劳工问题的案例。它们显示,雇、佣双方违反劳动契约的情况都十分普遍,法庭是双方主张自己权利的"战场"。在这个过程中,契约保护原则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法定性、平等性和普适性。在实际操作层面,劳工法令成为私人间解决劳动契约争议频繁援引的依据。法庭对契约的维护和救济,既保证了劳动契约的缔结与履行,也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顺利运行。 

  关键词 中世纪晚期 英格兰 劳动力市场 契约 

1932年智利“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性质和失败原因

韩琦 桑紫瑞

  内容提要1932年6月4日,智利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它的存在不是12天,而是102天。它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生改变,智利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转型的产物。智利"社会主义共和国"是通过军人政变建立的。但与以往单纯权力斗争的政变不同,这次政变是由作为中小资产阶级代表的社会党人领导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寡头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计划、有纲领、有行动,是一次民主社会主义实验。以1932年6月16日作为分界线,智利"社会主义共和国"分为前期"左倾时期"和后期"右倾时期"。但是,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对智利施加的外部压力,新政府领导集团内部发生分裂,缺乏一个组织严密的强大政党的领导,依靠"不流血革命"取得政权的局限性,以及资产阶级软弱和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革命的社会政治基础不够成熟,共同促成了智利"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失败。尽管如此,该政权对智利社会党的建立、智利政治民主化进程以及后来阿连德的社会主义再实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智利 社会主义共和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社会主义

20世纪20—30年代英国的西沙立场及对中法日关系的考量

郭渊

  内容摘要 20世纪20年代,英国因担心日本人在西沙的存在会威胁其航海利益,故将其作为主要防范对象,此时并未注意到法国及殖民机构对西沙的觊觎及内部的讨论。直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法西沙争议即将发生之际,英国才从地缘政治视角剖析法国的目的,内部讨论问题时肯定中国拥有西沙主权,并对法之主张提出质疑。对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法争夺西沙之情势,英国表达了支持法国反对日本扩张行动的意愿,但对群岛归属问题持"不介入"立场,主张中法之间应通过协商或仲裁解决问题。与此前相比,这虽是一种立场上的倒退,但并未支持法国的诉求。在英国的欧亚战略布局中,东南亚和南海处于次要地位,这种布局限制了其对他国角力于南海的战略预判及应对。 

  关键词 西沙群岛  中国西沙主权 英国西沙立场 中法西沙争执 日法西沙争夺

英国对1962年苏印米格-21战斗机交易的反应

刘恒

  内容提要1962年的苏印米格-21战斗机交易引起了英国和美国的高度关注。为了阻止印度购买米格-21战斗机,英国麦克米伦政府和美国肯尼迪政府试图以财政援助的方式向印度出售英制"闪电"战斗机,最后没有成功。在此过程中,与美国的冷战思维不同,英国主要致力于维护它在印度保留的以军事和商业为核心的帝国利益以及巩固英美关系,并且充分利用美国的冷战意识为其帝国利益服务。英国麦克米伦政府之所以甘愿冒着巨大的政治、财政与防务风险,同意优先向印度交付"闪电"战斗机,主要是为了避免破坏英美关系。然而,当美国的要求触及英国的底线,即可能在经济上危及它对外军售的商业利益、政治上动摇其英联邦领导地位时,英国麦克米伦政府的反应表明,英美关系固然重要,但以英联邦为核心的帝国利益才是英国外交政策之基石。苏印米格-21战斗机交易及其引发的多国外交互动并不是简单的东西方对抗事件,而是有着不局限于冷战的更为复杂的历史面相。其过程与结果表明,在南亚冷战态势升级的背景下,英国残存的帝国影响力日渐式微。 

  关键词 英国麦克米伦政府 苏印关系 英印关系 米格-21战斗机

塞勒斯·万斯对1967年塞浦路斯危机的调解

何志龙 高成圆

  内容提要 1967年希腊族与土耳其族冲突引发塞浦路斯危机,将希腊和土耳其两个北约成员国推到战争边缘。美国总统约翰逊派遣以塞勒斯·万斯为总统特使的特派团在土耳其、希腊、塞浦路斯之间穿梭调解。(1)万斯经过三个阶段调解,缓和了紧张局势。多种因素促成了万斯调解取得成功,从而避免了希土两国之间爆发战争,也使塞浦路斯暂时避免了一场灾难,而且缓和了因1964年"约翰逊书谏"所造成的土耳其与美国冷淡关系,并为后来美国处理与土耳其关系探索了基本模式。但万斯的成功调解也增强了土耳其自己解决塞浦路斯问题的决心,而希腊军政府据此产生了美国能够压制土耳其使之不能武装干涉塞浦路斯的认识,从而为其后塞浦路斯局势的演进埋下了隐患。 

  关键词 塞浦路斯危机 塞勒斯·万斯 土耳斯—希腊关系 美国—土耳其关系 美国—希腊关系

《马索拉文本》、《七十子译本》与《希伯来圣经》的古代传播史

李思琪

  内容提要《希伯来圣经》不仅堪称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核心宗教经典,也是今天我们研究古犹太社会乃至古代近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领域时最重要的史料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历史政治发展与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希伯来圣经》的文本研究对象主要局限在由中世纪犹太人保存下来的希伯来文《马索拉文本》。在不否认《马索拉文本》的历史价值的前提下,介绍源自希腊化时代的《七十子译本》对文本历史的重要性,并透过死海古卷与国际历史文献学的前沿理论,来解释《马索拉文本》与《七十子译本》之间相左的部分,可以体现《希伯来圣经》版本在古代的多样性与流动性。对《希伯来圣经》的古代传播史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古希伯来文明的历史变迁,也将深化国内古希伯来史学界对不同史料的研究运用。 

  关键词 希伯来圣经 马索拉文本 七十子译本 死海古卷 古代传播史

从庞贝新发现墓志铭看庞贝城最后岁月里的地方政治 

    熊莹

  内容摘要 2017年在庞贝古城的斯塔比亚门外发现了公元1世纪下半叶的一座古罗马无名氏墓以及墓志铭。这篇墓志铭不但铭记了墓主人诸多的慷慨捐献和善行义举,还揭示了庞贝城最后岁月里的若干重大事件与关键信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在铭文释读的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并透过该铭文探究罗马帝国初期庞贝殖民市的运作机制以及地方与中央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庞贝 墓志铭 罗马帝国 地方政治

跨国劳工史在美国的兴起、创新与问题

王心扬

  内容提要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劳工史,一改旧劳工史只关注工会和罢工等制度性问题的取向,将注意力转向广大工人本身的历史和文化,这标志着美国劳工史学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不过,新旧劳工史都只关注美国国内工人的经历。近年来新兴的跨国劳工史则把研究对象扩大到美帝国工人阶级,给美国劳工史学带来了第二次革命性转变。传统史学将1898年的美西战争作为美帝国建立的起点,但跨国劳工史学家认为,至少在19世纪70年代不同国家的工人卷入帝国建立之时就是美利坚帝国的起点;帝国版图除了美国本土和殖民地,还应包括跨国公司控制下的国家和美国驻军所在地;此外,跨国劳工史提出了"帝国工资"的新理念,有利于我们理解帝国工人为何长期不能实现跨国界和跨种族的阶级团结。不过,跨国劳工史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最主要的是忽视美帝国本土工人和20世纪后期帝国工人的经历。今后,帝国劳工史与传统劳工史会并存于美国史坛,共同构筑一部完整的美帝国劳工史。 

  关键词 跨国劳工史 美帝国工人阶级 帝国工资 种族主义 白人至上

《世界历史》2020年第3期

查看详细

目 录 

  ·亚洲史· 

  中法战争前后日本的对华政策 

  邱帆  

  日本明治时期的私有财产权观念 

  许晓光  

  近代日本“被歧视部落”的身份转型 

  周菲菲  

    

  ·欧洲史· 

  中世纪晚期法国的城市移民与社会融合 

  吕昭  

  孟德斯鸠论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 

  张弛  

  近代早期英国的啤酒馆管制与治安法官的地方实践 

  初庆东  

    

  ·美洲史· 

  哈德逊河画派与美国国家身份意识的塑造 

  姚念达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丹尼尔·斯迈尔与“深度历史”理论 

  张文涛  

  从元首政制到王朝统治:罗马帝国早期政治史研究路径考察 

  王忠孝  

  关于近代早期英国“中等阶层”的术语争议及定义标准 

  李新宽  

  英文提要(Summaries) 

  孙剑编译 

    

内容摘要
中法战争前后日本的对华政策

邱帆 

  内容提要 中法战争爆发前,日本政府在面对法国同盟邀请时,基于本国财政、海军以及修约等问题的考虑,选择了示好中国,婉拒法国的立场。而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转而采取两手策略,两面下注投机。一方面,在中法问题上亦步亦趋地追随英德美三国;另一方面,私下依旧在设法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此举目的在于应对战争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即如发生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或战争最终和平解决都能获利。日本政府借助中法战争,提高了本国国际地位,促进了内政外交难题的解决,加速了军备扩张的脚步。中法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一次预警信号,客观上导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间有所提前。 

  关键词 中法战争 日本政府 日本对华政策 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时期的私有财产权观念 

    

  内容提要 日本明治时期,在吸收了近世日本町人的经营私利正当之观念的基础上,受西方思想影响,私有财产权观念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启蒙思想家和民权理论家们冲破了千年以来以私利为“恶”的传统观念,充分阐述人民获取私人利益和拥有私人财产的正当性,并对私有财产权的特征进行了论证。他们主张对这种私有权利,政府不仅不应当干涉,而且应当给予法律保护。这种新的思想对日本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国策作了理论诠释,并对新宪法和法律法规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利条款的制定产生了直接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日本的发展。 

  关键词 日本史 明治时期 私有财产权观念 正当性 所有权 

近代日本“被歧视部落”的身份转型 

 

  内容提要 “被歧视部落”源自日本古代的贱民。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建立了近代天皇制下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一君万民论”原则下,将部落民编制为一般国民,利用神道教化等方式,规范部落民的共同体意识,将其技术、劳动和土地资源吸纳到工业生产乃至战时体制中。在“文明开化”旗帜下,知识界围绕部落民“人种”问题的争论影响了民众在人种观、卫生观、地域观与良贱观等方面针对部落民的歧视态度。普通民众与部落民之间的激烈冲突直接推动了部落民走上寻找身份重构之路:试图融入新兴民族国家的“同和”之路,或作为“特殊”的“他者”而追求解放。部落民的职业、社会地位与自我认同意识的转型,伴随着日本近代国家的建构过程。部落歧视持续至今,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复杂性。 

  关键词 近代日本 被歧视部落 部落民 身份转型 民族国家 

中世纪晚期法国的城市移民与社会融合 

吕昭 

  内容提要 移民在城市人口中的比例大幅增长是中世纪晚期法国城市人口结构的重要特征。移民的流入及其对城市社会的良好融入构成了法国城市社会克服中世纪晚期危机的重要条件。移民融入城市社会的路径有两种:第一,市政权力机构筛选出部分移民,授予他们市民身份,将他们纳入市民共同体;第二,移民自发、自主地构建多元的社会关系,并以个人道德为基础与其他居民开展社会交往,相互融合。这两种路径相互补充,推动法国城市社会吸纳多元移民并在近代实现复兴。相较而言,社会融合是所有移民融入城市社会的必经之路,反映了移民群体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城市吸纳移民的机制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中世纪法国城市社会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中世纪晚期 城市移民 市民身份 社会融合 兄弟会 法国 

孟德斯鸠论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 

张弛 

  内容提要 在孟德斯鸠的政治经济学论述中,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是一组核心概念。学界对此有不少解释,但大多偏离了语境。若要准确把握其含义,需要首先明确概念的论辩语境和历史语境。从论辩语境来看,孟德斯鸠提出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目的在于反驳重商主义者于埃的《古代的商业史与航运史》的观点。基于历史语境,他的商业理论意在颠覆重商主义的原则,倡议和平互惠的国际关系。总之,孟德斯鸠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与其身处时代密切相关,并与以费讷隆的观点为代表的农本主义理论构成了18世纪法国政治经济学发展与演进的不同取向。 

  关键词 孟德斯鸠 政治经济学 商业精神 商业史 重商主义 

近代早期英国的啤酒馆管制与治安法官的地方实践 

 

  内容提要 近代早期英国啤酒馆的数量急剧增加,民众酗酒风气日兴,贫困与犯罪问题愈益严重,这引起国家对啤酒馆引发社会失序与道德败坏的恐慌。为加强对啤酒馆的管制,国家出台一系列法令,授权治安法官决断啤酒馆许可证的颁发与惩罚违法啤酒馆经营者和顾客。治安法官作为中央与地方的连接枢纽,攸关国家管制啤酒馆法令的执行与成效。治安法官管制啤酒馆的地方实践表明,治安法官在综合考虑当地民众对啤酒馆的需求、啤酒馆经营者的财力与品行的基础上颁发啤酒馆许可证,同时严厉惩罚违法的啤酒馆经营者和顾客,基本上遵循国家管制啤酒馆的法令。这也表明,在啤酒馆管制问题上,以治安法官为代表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达成共识,由此形塑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妥协与合作的国家治理模式,为英国社会稳定转型提供条件。 

  关键词 英国史 啤酒馆管制 治安法官 国家治理 特许经营 

哈德逊河画派与美国国家身份意识的塑造 

 

  内容提要 在美国人追求文化独立的19世纪前期,哈德逊河画派以风景画为基础开创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绘画风格。该画派不仅创作了大量令欧洲艺术评论家赞赏的绘画作品,而且为美国人提供了建构身份意识的艺术素材。画家们借助风景画建构起一套美国地理空间形象,并且将其与美国在宗教、政治上相对于欧洲的优越性联系起来。哈德逊河画派的作品与美国当时的政治理念相互呼应,将荒野的文化含义可视化,在文化层面对美国的共和制度和西进运动提供支持。同时,绘画将美国地貌压缩成地理符号,激发了美国人对共享地理空间的想象,成功地增强了美国人的地理归属感,有助于美国人对国家身份意识的构建。 

  关键词 美国 艺术史 哈德逊河画派 风景画 荒野 国家身份认同 

丹尼尔·斯迈尔与“深度历史”理论 

 

  内容提要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丹尼尔·斯迈尔等人所倡导的“深度历史”理论,试图以神经科学的新知为基础,为书写宏大历史提供新的路径。“深度历史”理论反对割裂历史叙述的史前史观念,更反对在人类的生物性与文化性之间划出时间鸿沟,认为历史进程中人的生物性与文化性一直存在互动关系。大脑是文化的生物性基底,同时深深受到文化的塑造作用。“深度历史”理论整合多学科知识、构建连贯性宏大历史叙事的努力值得称道。但在反对进步史观的过程中,斯迈尔也抛弃了启蒙时代关于人类心智进步的重要思想遗产,使得“神经史学”的主张不免失之粗糙,无法有效贯彻到系统性的历史著述中。 

  关键词 斯迈尔 深度历史 史前史 神经史学 心智 

从元首政制到王朝统治: 

罗马帝国早期政治史研究路径考察 

 

  内容提要 政治史是罗马史领域内的传统研究方向之一。在19世纪下半叶,罗马史学者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方面,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史学家蒙森。到20世纪末,政治文化研究方兴未艾,而制度史研究范式已经式微。对蒙森时代以来至今在本研究领域内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术作品加以系统述评,有助于呈现并解释过去一个多世纪中,罗马帝国早期政治史研究路径中发生的三次重大转向及其原因。同时,这一考察也预示了本研究领域内当下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罗马帝国早期 政治史 研究路径 政治文化 

关于近代早期英国“中等阶层”的术语争议及定义标准 

 

  内容提要 近年来西方社会史家提出用“中等阶层”这一术语取代过去常用的“中产阶级”,来指代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中间阶层,虽然受到了史学界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在所有研究领域完全用“中等阶层”取代“中产阶级”不一定恰当,但在研究近代早期英国经济和社会现象时,用“中等阶层”比“中产阶级”更符合当时社会转型的复杂史实。从当时人阶层区分标准的变迁和对中等阶层的描述出发,将生活方式作为定义中等阶层的标准,以生活方式界定中等阶层的群体构成,能够有效地消解部分学术争议。 

  关键词 英国史 中等阶层 中产阶级 定义标准 

《世界历史》2020年第2期

查看详细

 

  ·亚洲史· 

  日本江户时代的政治贿赂与幕府的应对 

  丁诺舟 (南开大学) 

  “千人针”——一个军国“美谈”的生成与传播 

  王萌 (武汉大学) 

    

  ·欧美史· 

  东哥特王国的罗马化 

  马锋 (西北大学) 

  欧洲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的崛起 

  马丁 (杭州师范大学) 

  模糊不清的“共和主义”:费城工匠的诉求与美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董瑜 (南开大学) 

    

  ·国际关系史· 

  冷战时期美国对埃塞俄比亚的政策演变——以卡格纽通讯站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王延庆 (兰州大学) 

  卡特政府在《巴拿马运河新条约》上的双重政治博弈(1977—1979 

  杨建国 (河南师范大学) 

  北约与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1969—1976 

  张勇安 乔晶花 (上海大学)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皇帝编年史》中的帝国与教会——对中世纪盛期方言历史书写的考察 

  李腾 (上海师范大学) 

  美国史学界关于内战记忆研究述评 

  罗超 高春常 (鲁东大学) 

    

  英文提要(Summaries 

  孙剑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容摘要

  

  日本江户时代的政治贿赂与幕府的应对 

      

  内容提要 江户时代是日本政治贿赂的高潮时期。江户幕府高度集权的幕藩体制构成政治贿赂的制度基础,幕府高官握有不受监管的重权,仅凭一己之念即可决定政治利益的归属。在这种滋生贿赂行为的政治体制下,各式贪官层出不穷。政治贿赂行为破坏了幕藩体制的稳定、削弱了幕府的财政基础,引发民众不满情绪,对幕府的统治基础构成威胁。因而不断有幕府官员大力反贿,试图扭转政治风气。江户幕府的行政管理方式、法律监督能力、经济利益分配形式、文化认知导向等因素决定了幕府的反贿赂应对均不彻底,政治贿赂直至江户幕府灭亡也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关键词 江户时代 政治贿赂 权力监督 幕藩体制 封建集权 

  “千人针”——一个军国“美谈”的生成与传播 

   王萌 

  内容提要 军国“美谈”是近代日本战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美谈”中,“千人针”故事的流传尤为广泛,颇具典型意义。日本传统社会对虎与女子的观念,构建了“千人针”现象的两个关键性民俗元素。日本军政当局对这一现象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符合军国主义的“美谈”。日俄战争时期,“千人针美谈”开始生成,“九一八”事变后广为流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初期则极度泛滥。随着战争进入持久阶段,“千人针美谈”开始退潮。战时“千人针美谈”的广泛传播,既缘于爱国妇人会、国防妇人会、在乡军人会等半官方民间团体对妇女缝针活动的大力推崇,也得力于报刊、广播、电影等军国媒体的推波助澜。“千人针美谈”的生成与传播实质上是一部日本民众情感与军国体制的互动史,反映出战争环境下民众情感世界的复杂面相。 

  关键词 千人针 军国美谈 日本军国主义 军国体制 战争文化 

  东哥特王国的罗马化 

  马锋 

  内容提要 东哥特王国是蛮族国家中罗马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公元前1世纪开始的哥特人的希腊化进程为后来的罗马化奠定了基础。东哥特人的罗马化进程以王国建立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其罗马化十分全面,表现在文化教育、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政治理念等诸多方面。东哥特王国的罗马化有其自身特点:它的罗马化进程领先于其他日耳曼族群,并且没有建立一个独立的族群国家,这期间罗马化与哥特化并存。在古代晚期的环境下,它的罗马化由东哥特统治者主导,发生于罗马帝国内外,而基督教则成为传播罗马化的载体。高度的罗马化深深影响了东哥特王国的国家建构,使其走上了与西欧其他蛮族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东哥特王国的罗马化影响了它的内部稳定和发展,也影响了意大利半岛进入中世纪的脚步,是意大利城市文化延续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东哥特王国 罗马化 狄奥多里克 古代晚期 意大利 

  欧洲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的崛起 

  马丁 

  内容提要 在瑞士近代工业发展史上,钟表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考察其历史,瑞士钟表业的奠基时期与欧洲的宗教改革时期恰好重合。可以说,瑞士钟表业从初创到迅速发展,并最终能够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钟表王国”,无不与宗教改革有着密切的关联。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为钟表业在瑞士的建立、发展、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宗教改革中的一些法令为钟表业的发展排除了劲敌首饰业,并将那些从事首饰业的工匠转化为钟表业的潜在技术人员;宗教改革的“衍生物”,即受到宗教迫害的法国难民等,则为瑞士钟表业的兴起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优秀的人才以及销售网络;宗教改革还从精神层面间接地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染了瑞士人的思想观念,培养出瑞士人执着的工匠精神,为钟表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因素。宗教改革不仅助推了钟表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瑞士城市化发展和其他产业,对瑞士近代经济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欧洲宗教改革 瑞士钟表业 新教 日内瓦 

  模糊不清的“共和主义”:费城工匠的诉求与美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董瑜 

  内容提要 美国建国初期,随着政治文化的变动与地方市场的发展,费城工匠的生活面临诸多困境。对此,他们借助“共和主义”的话语追求“公共利益、自由、平等与独立”,以表达抗议与不满。与此同时,工匠的共和话语蕴含着复杂多元的价值取向。这反映了美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极其复杂的多重矛盾冲突。这些矛盾,不仅存在于工匠与倾向于“精英统治”的政治精英之间,也存在于工匠内部。当工匠将这些复杂的价值取向转化为行动后,对美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工匠促进公共利益的诉求转化为反对精英拥有特权的行动,推进了美国早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在美国早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矛盾加剧,双方对于“平等”的不同诉求,使美国产生新的社会冲突,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 

  关键词 美国早期史 费城 工匠 共和主义 市场化 资本主义 

    

  冷战时期美国对埃塞俄比亚的政策演变——以卡格纽通讯站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内容提要 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促使美国把非洲之角纳入其大中东战略,并选择与埃塞俄比亚结为军事防御联盟,其中作为主要纽带的卡格纽通讯站就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美国政府主要根据对该基地的战略需要程度决定对埃塞俄比亚军事援助的规模与速度。而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以稳定政权统治及应对周边威胁为根本目标,将之视为向美国索取更多军事援助的筹码。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卫星技术的突破以及迪戈加西亚军事基地的兴建,卡格纽通讯站的作用迅速下降,美埃(塞)关系处于崩溃边缘。然而,由于苏联大规模介入非洲之角以及埃塞俄比亚革命的爆发,美国转而强调埃(塞)的地缘战略意义,并在加速运送已承诺的军事援助基础上采取了观望政策。最终,门格斯图革命政权因意识形态以及急需大量武器以应对来自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的威胁,而选择了苏东集团,与美国的联盟关系随之破裂。 

  关键词 冷战史 美国 埃塞俄比亚 卡格纽通讯站 塞拉西一世 

  卡特政府在《巴拿马运河新条约》上的双重政治博弈(19771979 

      

  内容提要 1977年的《巴拿马运河新条约》,是卡特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它的签署和通过,是卡特政府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实行双重政治博弈的结果。面对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巴拿马人民,卡特政府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顺势而为,适度妥协;面对政府内部行政部门间的意见不一和顽固保守的国会势力,卡特政府在守住政策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巧妙施压和正面劝导,积极争取中间势力的理解和支持。这种内外博弈过程突出反映了在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的重大外交决策问题上,美国现行宪政体制的功能和效用具有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对内尽可能争取相关各方在重大外交政策上理解和支持的最大公约数,以有效增加美国对外政治斗争中获胜的筹码;另一方面,决策上的混乱拖沓增加了内耗,使得某些符合整体长远利益的重大外交决策不得不迁就于注重眼前、局部利益的国会系列修正案,导致重大外交政策的实施初衷与实际后果之间出现明显偏差。 

  关键词 卡特政府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新条约 国家利益 政治博弈 

  北约与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19691976 

   张勇安 乔晶花 

  内容提要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1969年组建的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为载体,积极介入社会领域尤其是环保领域的事务,这被视为北约除防卫协作和政治协商功能之外的“第三维”。 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把空气污染治理列为第一批试点研究之一,围绕空气污染评估、空气质量标准、污染控制技术、空气质量模型、低污染动力系统开发等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研究和推广活动,切实推动了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工作。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通过积极举办空气污染治理专家会议或推动国际环保会议的召开,加强了各国空气污染治理的信息传播和经验交流,增进了跨大西洋社会的团结。其间,北约盟国特别是美国以试点研究的相关成果为依托,尝试推动同苏联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东西方政治缓和的重要副产品。但是,美苏之间的双边合作并没有全面地实现东西方、南北方之间的环保合作,全球范围的环保运动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冷战史 北约 美苏合作 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 空气污染治理 

  《皇帝编年史》中的帝国与教会——对中世纪盛期方言历史书写的考察 

   李腾 

  内容提要 《皇帝编年史》作为12世纪中后期巴伐利亚地区以中古德语撰写的首部方言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史学史和文学史价值,也是德意志地区12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12世纪中期兴盛起来的帝国理念贯穿了《皇帝编年史》的始终,形成了特殊的基督教道德与帝国意识形态教化的结合。《皇帝编年史》通过对教宗—皇帝之间合作的理想化描绘和对重大冲突的选择性忽略,以历史书写的方式建构出一种典范和谐的政教关系。这一调和论倾向既反映了该作品的具体历史语境,也体现了异于拉丁文历史作品的书写动机和书写意图。这部12世纪历史书写中的另类作品体现了强烈世俗化倾向,成为考察中世纪史学在12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演变的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 皇帝编年史 历史书写 中世纪史学史 政教关系 12世纪文艺复兴 

  美国史学界关于内战记忆研究述评 

   罗超 高春常 

  内容提要 书写内战史有助于美国人内战记忆的形成,记忆的调整又推动着内战叙事的演变。通过南部老兵与妇女的努力,“失去的事业”从一种地方记忆上升为民族记忆。从20世纪开始,这种南部记忆主导了美国史学界对内战史的书写。直到越战后期,学界才从社会文化与政治需要的角度剖析“失去的事业”记忆的兴起及其影响,其研究对象主要为群体记忆、英雄记忆,以战场旧址、军事公墓及其纪念碑为中心的有形记忆场。因服务于国家重聚与民族和解之需,存在多种面相的“联邦事业”记忆被美国人长时期遗忘。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突出黑人对美国历史的贡献,学界开始重新评析这一强调联邦统一与解放黑人的内战记忆。总之,美国学界对内战记忆的探究总体遵循“失去的事业”与“联邦事业”这两种叙事路径,但其研究并未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干扰。从21世纪开始,内战记忆史的研究逐步走向了多元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美国内战 记忆史 历史叙事 失去的事业 联邦事业 

《世界历史》2020年第1期

查看详细

目 录

  ·亚洲史· 

  日美核能合作的历史缘起(1945—1955 

  尹晓亮 (南开大学) 

  日本在伪满统治中的“自治派”与“统制派” 

  刘峰 (上海师范大学) 

    

  ·欧美史·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两种城邦人口思想 

  杨盛翔 (陕西师范大学) 

  英国议会请愿的起源 

  刘鹏 (兰州大学) 

  美国建国初期女性慈善社团与白人女性公民身份的初步建构——以波士顿科班社为中心的考察 

  鲁迪秋 (复旦大学) 

    

  ·冷战史· 

  “学生冷战”及其悖论——以国际学生大会为中心的探讨 

  张杨 (浙江大学)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徐振伟  (南开大学) 

  杜勒斯与美国的琉球政策(1950—1951 

  徐一鸣 张生 (南京大学)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非洲民族主义史学流派及其贡献 

  李安山 (电子科技大学) 

  美国劳工史研究中“阶级”的概念重构与范式更新 

  蔡萌 (上海师范大学) 

    

  英文提要(Summaries 

  孙剑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 

  日美核能合作的历史缘起(19451955 

     

  内容提要 日美核能合作是迄今世界上唯一原子弹“轰炸国”与“被炸国”之间的合作。美国对日核政策的演进路径既是其全球战略的内在要求,又是绑架日本依赖美国发展核能构想的必然产物,更是约束日本核武装诉求的因应考量。“天佑论”“无核战败论”与“产业革命论”等认识逻辑,折射出日本对核能需求的内生性与主动性。日本与美国合作的意图在于打破发展核能的政治限制,摆脱技术落后与核材料不足的瓶颈约束,提升本国发展核能的研发水平,进而为潜在拥有核武装能力创造初始条件。揭示日美核能合作的历史缘起,既客观铺陈了日本在与美国核能合作中蛰伏着“军事利用”的选择性与可能性,又有助于理解战后日本将“作为核电的原子能”与“作为核爆的原子能”进行结合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日美关系 核武器 核垄断 核能协定 

  日本在伪满统治中的“自治派”与“统制派”  

  刘峰 

  内容提要 近代日本侵略统治伪满的思想与政策并非铁板一块,它至少存在着两个派系:既有利用“以满制满”、自治主义为手段的“自治派”,也有追求中央集权、统制主义的“统制派”。前者倾向于自下而上的自治主义,不断在地方上推进“县自治”与“保甲制”,以图在“自治”的名义下利用华人对各地展开实际操控并向上层扩大;而后者则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统制主义,期望削弱地方的权能,构建并强化“总务厅中心主义”等中央集权性政策,将伪满彻底地属国化、殖民地化。两者之间既有摩擦,也有配合,共同统一在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奴役东北人民的大目标之下。 

  关键词 日本 帝国主义 伪满 自治派 统制派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两种城邦人口思想 

     

  内容提要 古希腊城邦崇尚独特的有限人口论,这种以少为美的人口思想,与同样植根于城邦语境的理想国学说融合为一种思想范式,对后世影响深远。文艺复兴时期,本质上身为人文主义者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多沿用该范式,构筑小国寡民的城邦蓝图。但与此同时,佛罗伦萨人文主义者却背离了该范式,歌颂本邦人口的增长。究其因,乌托邦社会主义者缺乏城邦公民的政治实践,其对小国寡民的坚守,出自学术传承和高尚空想;而佛罗伦萨人文主义者多参与城邦政治,目睹了列国纷争、大国入侵的危局,理解人口有限是制约城邦国力的现实因素。故而,继承有限人口论,体现了一类人文主义者对古希腊城邦人口思想的固守;挑战有限人口论,亦反映出另一类人文主义者为应对时势而做出的思想拓新:二者对于重新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城邦观念,均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城邦人口思想 佛罗伦萨人文主义者 乌托邦社会主义者 

  英国议会请愿的起源 

  刘鹏 

  内容提要 13世纪中期,因为地方司法治理不力,英国臣民向王室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压力。与此同时,为了扩大管辖范围,罗马教廷和巴黎高等法院也向英国王室发起有力的主权挑战。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被迫开展司法改革,以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进而加强其统治权威。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允许臣民向议会呈递请愿。在当时,议会请愿的主要内容是寻求司法公正和祈求王室恩惠。它的推行,一方面加强了王权,另一方面维护了民权,由此受到普遍的欢迎和支持。正是在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议会请愿获得了初步发展,成为议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英国议会请愿制的成形。最后要指出的是:议会请愿的起源,深受英国君臣之间实力对比的影响。 

  关键词 中世纪 爱德华一世 议会请愿 

  美国建国初期女性慈善社团与白人女性公民身份的初步建构——以波士顿科班社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提要 19世纪初期,受国内外局势的推动,女性慈善社团在美国大量涌现。成立于1811年的波士顿科班社就是这股浪潮的产物。以科班社为代表的女性慈善社团在美国白人女性公民身份的初步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女性慈善社团的日常运作为白人女性提供了扮演美国公民的机会与训练。在起草与签署社团章程、向立法机构请愿并以法人身份行使法律和经济权利、通过选举和表决来解决社团事务的过程中,白人女性确立起公民意识。此外,女性慈善社团开展的活动进一步为女性成员提供了以公民身份行动的平台。通过参与慈善活动,美国白人女性能够把经济优势转化为公共影响力,关注家庭以外的公共事务,进入公共领域。公民意识的确立与公民身份的践行,为日后美国白人女性追求完整公民身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美国早期史 女性慈善社团 白人女性 科班社 公民身份     

  “学生冷战”及其悖论——以国际学生大会为中心的探讨 

  张杨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和地缘政治方面的矛盾和冲突频仍,冷战格局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以不同社会或文化属性为特征的跨国民众组织纷纷建立,并借助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将裂痕延伸至民族国家内部,形成更为深度的东西方对峙样态。学生群体在这场冷战对抗中表现格外突出。以美国全国学联和国际学生大会为代表,跨国学生组织虽然参与到冷战政治对抗进程中,却并未完全遵循政府议事日程。学生组织的独立性和进步性使其始终与冷战政治保持距离,并成为促进冷战缓和乃至终结的重要力量。对“学生冷战”及其悖论展开探讨,有助于建立更加完整的冷战叙事,回应仍旧处于争议中的冷战史研究母课题。 

  关键词 全国学联 国际学生大会 “学生冷战” 跨国组织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 二战后,日本经济凋零,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国民生计惨淡,社会矛盾丛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占领当局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开展粮食援助和粮食强征。这一系列政策在实现美国自身的经济需求与政治目的的同时,也确实对日本的农业与社会步入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之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战后初期的粮食政策连同日本经济复苏后美国长期实施的粮食倾销,共同构成了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主要内容。美国的粮食战略缓解了战后初期日本严重的粮食危机,部分解决了美国国内的粮食过剩问题,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挤压了该国粮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影响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政治、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进程,也加剧了美日间的贸易摩擦。 

  关键词 美日关系 粮食强征 粮食援助 粮食倾销 美日同盟 

  杜勒斯与美国的琉球政策(19501951 

  徐一鸣 张生 

  内容提要 如何处理琉球群岛,是美国战后对日和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19504月,杜勒斯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国务卿顾问,负责对日和约问题。当时,美国政府内部特别是军方和国务院之间对此存在争论和分歧。杜勒斯因应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亚洲政策主要目标,与美国政府内部各方、美国各盟国、苏联、日本等折冲博弈,基本上界定了琉球政策的框架。为满足各方需求,杜勒斯创造了“剩余主权”这一全新概念,通过《旧金山和约》确保了在联合国托管的名义下,美国对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进行排他性战略控制。同时,杜勒斯主导了《美日安保条约》《美澳新安全条约》《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形成,初步构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以琉球群岛军事基地为核心的防卫体系。 

  关键词 杜勒斯 美国 琉球 旧金山和约 剩余主权 

  非洲民族主义史学流派及其贡献 

     

  内容提要 非洲民族主义史学既是民族独立运动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民族独立运动将非洲历史的重构提到了日程,国际学术界开始承认非洲历史学科的存在。《剑桥非洲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的编写及有关非洲历史的杂志和研究中心的出现对非洲民族主义史学的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伊巴丹学派、达累斯萨拉姆学派和达喀尔学派等非洲民族主义史学流派在非洲史观的确立、方法论的突破和史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了贡献,但这些学派也有一定的缺陷。非洲民族主义史学的兴起在树立非洲人民的自信和非洲国家建构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非洲民族主义史学 伊巴丹学派 达累斯萨拉姆学派 达喀尔学派 口述传统 

  美国劳工史研究中“阶级”的概念重构与范式更新 

  蔡萌 

  内容提要 20世纪美国劳工史研究中,“阶级”概念的内涵被多次重构。旧劳工史家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把“阶级”视为在生产力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6080年代美国的新劳工史家在社会史的广阔视野中重新研究阶级。他们反对“阶级”的结构化定义,重视工人自身在“阶级”形成中的能动性,但是,这种“社会转向”也让阶级研究变得碎片化。90年代以后,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学者们把种族、性别等分析范畴嵌入劳工史研究,从而解构了“阶级”概念的确定性,将其变为一个不稳定的、模糊不清的“社会和话语构造物”。随着“阶级”概念被多次重构,其作为一个分析范畴在劳工史中的重要性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关键词 美国劳工史 阶级 后现代主义 社会转向 跨国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