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2020年第4期

2020-11-24

目 录  

  ·亚洲史· 

  近世日本兵学与幕末的近代型转化——从山鹿素行到吉田松阴 

  唐利国 

  近代日本“一君万民”构造下选举权观念的流变及其特质 

  张东 

  

  ·欧美·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劳动力市场中的契约保护原则 

  王超华 

  1932年智利“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性质和失败原因 

  韩琦 桑紫瑞 

  

  ·国际关系· 

  20世纪20—30年代英国的西沙立场及对中法日关系的考量 

  郭渊 

  英国对1962年苏印米格-21战斗机交易的反应 

  刘恒 

  塞勒斯·万斯对1967年塞浦路斯危机的调解 

  何志龙 高成圆 

  

  ·古代· 

  《马索拉文本》、《七十子译本》与《希伯来圣经》的古代传播史 

  李思琪 

  从庞贝新发现墓志铭看庞贝城最后岁月里的地方政治 

  熊莹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跨国劳工史在美国的兴起、创新与问题 

  王心扬 

  内容摘要 

近世日本兵学与幕末的近代化转型——从山鹿素行到吉田松阴

  唐利国

  内容提要 山鹿素行吸收儒学而创立的山鹿流兵学是日本近世兵学的代表性流派,旨在适应近世武士由战斗者向统治者转变的时代需要,是一门涵盖军事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的综合学问,武士道论亦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山鹿流兵学传人的吉田松阴,在幕末面对西方的军事优势,并没有失去对近世兵学的信心,反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求新求变。他在家学修业过程中形成的把军事问题作为政治问题,进而作为道德问题来把握的思维模式,也使之能够较早认识到当时日本所面临的不仅是军事危机,而且是国内的政治危机,更有可能发展为民族认同的危机。吉田松阴之所以能够成为倒幕维新的先驱,无疑是因为受益于山鹿流兵学所提供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日本 山鹿素行 吉田松阴 兵学 武士道

近代日本“一君万民”构造下选举权观念的流变及其特质

  张东

  内容提要 受西方对天赋人权、自然权利批判的影响,在近代日本选举权被视作"特别之公权利",与爱君爱国、天皇统治相一致,个人私权利受到国家公共利益的限制。明治宪法受国家有机体说的影响,在"一君万民"构造下,天皇赋予民众选举权,并生发出普选的可能。同时,天皇为解除自身政治责任而标榜公正无私,进而趋于"虚化"。随着选举权的扩大,选举的公正性不断强化。1932年"五·一五事件"后,举国一致内阁开展选举肃正运动,选举获得翼赞天皇之神圣意味,但随后大政翼赞会的"违宪嫌疑"使神圣选举显露破绽。近代日本选举权与天皇统治不断融合,却使其"一君万民"构造陷入危机,从而内生出自我革命的契机,并有了向象征天皇制和国民主权开放的可能。 

  关键词 日本 选举权 近代天皇制 国家有机体 “一君万民”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劳动力市场中的契约保护原则

  王超华

  内容提要 在中世纪英格兰,契约性劳动关系获得迅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中的契约保护原则已具雏形。黑死病暴发之后,随着劳工法令的颁布和执行,各级法庭的档案中保留了不少涉及劳工问题的案例。它们显示,雇、佣双方违反劳动契约的情况都十分普遍,法庭是双方主张自己权利的"战场"。在这个过程中,契约保护原则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法定性、平等性和普适性。在实际操作层面,劳工法令成为私人间解决劳动契约争议频繁援引的依据。法庭对契约的维护和救济,既保证了劳动契约的缔结与履行,也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顺利运行。 

  关键词 中世纪晚期 英格兰 劳动力市场 契约 

1932年智利“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性质和失败原因

韩琦 桑紫瑞

  内容提要1932年6月4日,智利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它的存在不是12天,而是102天。它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生改变,智利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转型的产物。智利"社会主义共和国"是通过军人政变建立的。但与以往单纯权力斗争的政变不同,这次政变是由作为中小资产阶级代表的社会党人领导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寡头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计划、有纲领、有行动,是一次民主社会主义实验。以1932年6月16日作为分界线,智利"社会主义共和国"分为前期"左倾时期"和后期"右倾时期"。但是,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对智利施加的外部压力,新政府领导集团内部发生分裂,缺乏一个组织严密的强大政党的领导,依靠"不流血革命"取得政权的局限性,以及资产阶级软弱和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革命的社会政治基础不够成熟,共同促成了智利"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失败。尽管如此,该政权对智利社会党的建立、智利政治民主化进程以及后来阿连德的社会主义再实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智利 社会主义共和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社会主义

20世纪20—30年代英国的西沙立场及对中法日关系的考量

郭渊

  内容摘要 20世纪20年代,英国因担心日本人在西沙的存在会威胁其航海利益,故将其作为主要防范对象,此时并未注意到法国及殖民机构对西沙的觊觎及内部的讨论。直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法西沙争议即将发生之际,英国才从地缘政治视角剖析法国的目的,内部讨论问题时肯定中国拥有西沙主权,并对法之主张提出质疑。对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法争夺西沙之情势,英国表达了支持法国反对日本扩张行动的意愿,但对群岛归属问题持"不介入"立场,主张中法之间应通过协商或仲裁解决问题。与此前相比,这虽是一种立场上的倒退,但并未支持法国的诉求。在英国的欧亚战略布局中,东南亚和南海处于次要地位,这种布局限制了其对他国角力于南海的战略预判及应对。 

  关键词 西沙群岛  中国西沙主权 英国西沙立场 中法西沙争执 日法西沙争夺

英国对1962年苏印米格-21战斗机交易的反应

刘恒

  内容提要1962年的苏印米格-21战斗机交易引起了英国和美国的高度关注。为了阻止印度购买米格-21战斗机,英国麦克米伦政府和美国肯尼迪政府试图以财政援助的方式向印度出售英制"闪电"战斗机,最后没有成功。在此过程中,与美国的冷战思维不同,英国主要致力于维护它在印度保留的以军事和商业为核心的帝国利益以及巩固英美关系,并且充分利用美国的冷战意识为其帝国利益服务。英国麦克米伦政府之所以甘愿冒着巨大的政治、财政与防务风险,同意优先向印度交付"闪电"战斗机,主要是为了避免破坏英美关系。然而,当美国的要求触及英国的底线,即可能在经济上危及它对外军售的商业利益、政治上动摇其英联邦领导地位时,英国麦克米伦政府的反应表明,英美关系固然重要,但以英联邦为核心的帝国利益才是英国外交政策之基石。苏印米格-21战斗机交易及其引发的多国外交互动并不是简单的东西方对抗事件,而是有着不局限于冷战的更为复杂的历史面相。其过程与结果表明,在南亚冷战态势升级的背景下,英国残存的帝国影响力日渐式微。 

  关键词 英国麦克米伦政府 苏印关系 英印关系 米格-21战斗机

塞勒斯·万斯对1967年塞浦路斯危机的调解

何志龙 高成圆

  内容提要 1967年希腊族与土耳其族冲突引发塞浦路斯危机,将希腊和土耳其两个北约成员国推到战争边缘。美国总统约翰逊派遣以塞勒斯·万斯为总统特使的特派团在土耳其、希腊、塞浦路斯之间穿梭调解。(1)万斯经过三个阶段调解,缓和了紧张局势。多种因素促成了万斯调解取得成功,从而避免了希土两国之间爆发战争,也使塞浦路斯暂时避免了一场灾难,而且缓和了因1964年"约翰逊书谏"所造成的土耳其与美国冷淡关系,并为后来美国处理与土耳其关系探索了基本模式。但万斯的成功调解也增强了土耳其自己解决塞浦路斯问题的决心,而希腊军政府据此产生了美国能够压制土耳其使之不能武装干涉塞浦路斯的认识,从而为其后塞浦路斯局势的演进埋下了隐患。 

  关键词 塞浦路斯危机 塞勒斯·万斯 土耳斯—希腊关系 美国—土耳其关系 美国—希腊关系

《马索拉文本》、《七十子译本》与《希伯来圣经》的古代传播史

李思琪

  内容提要《希伯来圣经》不仅堪称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核心宗教经典,也是今天我们研究古犹太社会乃至古代近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领域时最重要的史料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历史政治发展与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希伯来圣经》的文本研究对象主要局限在由中世纪犹太人保存下来的希伯来文《马索拉文本》。在不否认《马索拉文本》的历史价值的前提下,介绍源自希腊化时代的《七十子译本》对文本历史的重要性,并透过死海古卷与国际历史文献学的前沿理论,来解释《马索拉文本》与《七十子译本》之间相左的部分,可以体现《希伯来圣经》版本在古代的多样性与流动性。对《希伯来圣经》的古代传播史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古希伯来文明的历史变迁,也将深化国内古希伯来史学界对不同史料的研究运用。 

  关键词 希伯来圣经 马索拉文本 七十子译本 死海古卷 古代传播史

从庞贝新发现墓志铭看庞贝城最后岁月里的地方政治 

    熊莹

  内容摘要 2017年在庞贝古城的斯塔比亚门外发现了公元1世纪下半叶的一座古罗马无名氏墓以及墓志铭。这篇墓志铭不但铭记了墓主人诸多的慷慨捐献和善行义举,还揭示了庞贝城最后岁月里的若干重大事件与关键信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在铭文释读的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并透过该铭文探究罗马帝国初期庞贝殖民市的运作机制以及地方与中央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庞贝 墓志铭 罗马帝国 地方政治

跨国劳工史在美国的兴起、创新与问题

王心扬

  内容提要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劳工史,一改旧劳工史只关注工会和罢工等制度性问题的取向,将注意力转向广大工人本身的历史和文化,这标志着美国劳工史学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不过,新旧劳工史都只关注美国国内工人的经历。近年来新兴的跨国劳工史则把研究对象扩大到美帝国工人阶级,给美国劳工史学带来了第二次革命性转变。传统史学将1898年的美西战争作为美帝国建立的起点,但跨国劳工史学家认为,至少在19世纪70年代不同国家的工人卷入帝国建立之时就是美利坚帝国的起点;帝国版图除了美国本土和殖民地,还应包括跨国公司控制下的国家和美国驻军所在地;此外,跨国劳工史提出了"帝国工资"的新理念,有利于我们理解帝国工人为何长期不能实现跨国界和跨种族的阶级团结。不过,跨国劳工史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最主要的是忽视美帝国本土工人和20世纪后期帝国工人的经历。今后,帝国劳工史与传统劳工史会并存于美国史坛,共同构筑一部完整的美帝国劳工史。 

  关键词 跨国劳工史 美帝国工人阶级 帝国工资 种族主义 白人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