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2020年第2期

2020-06-17

 

  ·亚洲史· 

  日本江户时代的政治贿赂与幕府的应对 

  丁诺舟 (南开大学) 

  “千人针”——一个军国“美谈”的生成与传播 

  王萌 (武汉大学) 

    

  ·欧美史· 

  东哥特王国的罗马化 

  马锋 (西北大学) 

  欧洲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的崛起 

  马丁 (杭州师范大学) 

  模糊不清的“共和主义”:费城工匠的诉求与美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董瑜 (南开大学) 

    

  ·国际关系史· 

  冷战时期美国对埃塞俄比亚的政策演变——以卡格纽通讯站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王延庆 (兰州大学) 

  卡特政府在《巴拿马运河新条约》上的双重政治博弈(1977—1979 

  杨建国 (河南师范大学) 

  北约与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1969—1976 

  张勇安 乔晶花 (上海大学)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皇帝编年史》中的帝国与教会——对中世纪盛期方言历史书写的考察 

  李腾 (上海师范大学) 

  美国史学界关于内战记忆研究述评 

  罗超 高春常 (鲁东大学) 

    

  英文提要(Summaries 

  孙剑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容摘要

  

  日本江户时代的政治贿赂与幕府的应对 

      

  内容提要 江户时代是日本政治贿赂的高潮时期。江户幕府高度集权的幕藩体制构成政治贿赂的制度基础,幕府高官握有不受监管的重权,仅凭一己之念即可决定政治利益的归属。在这种滋生贿赂行为的政治体制下,各式贪官层出不穷。政治贿赂行为破坏了幕藩体制的稳定、削弱了幕府的财政基础,引发民众不满情绪,对幕府的统治基础构成威胁。因而不断有幕府官员大力反贿,试图扭转政治风气。江户幕府的行政管理方式、法律监督能力、经济利益分配形式、文化认知导向等因素决定了幕府的反贿赂应对均不彻底,政治贿赂直至江户幕府灭亡也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关键词 江户时代 政治贿赂 权力监督 幕藩体制 封建集权 

  “千人针”——一个军国“美谈”的生成与传播 

   王萌 

  内容提要 军国“美谈”是近代日本战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美谈”中,“千人针”故事的流传尤为广泛,颇具典型意义。日本传统社会对虎与女子的观念,构建了“千人针”现象的两个关键性民俗元素。日本军政当局对这一现象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符合军国主义的“美谈”。日俄战争时期,“千人针美谈”开始生成,“九一八”事变后广为流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初期则极度泛滥。随着战争进入持久阶段,“千人针美谈”开始退潮。战时“千人针美谈”的广泛传播,既缘于爱国妇人会、国防妇人会、在乡军人会等半官方民间团体对妇女缝针活动的大力推崇,也得力于报刊、广播、电影等军国媒体的推波助澜。“千人针美谈”的生成与传播实质上是一部日本民众情感与军国体制的互动史,反映出战争环境下民众情感世界的复杂面相。 

  关键词 千人针 军国美谈 日本军国主义 军国体制 战争文化 

  东哥特王国的罗马化 

  马锋 

  内容提要 东哥特王国是蛮族国家中罗马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公元前1世纪开始的哥特人的希腊化进程为后来的罗马化奠定了基础。东哥特人的罗马化进程以王国建立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其罗马化十分全面,表现在文化教育、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政治理念等诸多方面。东哥特王国的罗马化有其自身特点:它的罗马化进程领先于其他日耳曼族群,并且没有建立一个独立的族群国家,这期间罗马化与哥特化并存。在古代晚期的环境下,它的罗马化由东哥特统治者主导,发生于罗马帝国内外,而基督教则成为传播罗马化的载体。高度的罗马化深深影响了东哥特王国的国家建构,使其走上了与西欧其他蛮族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东哥特王国的罗马化影响了它的内部稳定和发展,也影响了意大利半岛进入中世纪的脚步,是意大利城市文化延续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东哥特王国 罗马化 狄奥多里克 古代晚期 意大利 

  欧洲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的崛起 

  马丁 

  内容提要 在瑞士近代工业发展史上,钟表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考察其历史,瑞士钟表业的奠基时期与欧洲的宗教改革时期恰好重合。可以说,瑞士钟表业从初创到迅速发展,并最终能够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钟表王国”,无不与宗教改革有着密切的关联。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为钟表业在瑞士的建立、发展、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宗教改革中的一些法令为钟表业的发展排除了劲敌首饰业,并将那些从事首饰业的工匠转化为钟表业的潜在技术人员;宗教改革的“衍生物”,即受到宗教迫害的法国难民等,则为瑞士钟表业的兴起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优秀的人才以及销售网络;宗教改革还从精神层面间接地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染了瑞士人的思想观念,培养出瑞士人执着的工匠精神,为钟表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因素。宗教改革不仅助推了钟表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瑞士城市化发展和其他产业,对瑞士近代经济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欧洲宗教改革 瑞士钟表业 新教 日内瓦 

  模糊不清的“共和主义”:费城工匠的诉求与美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董瑜 

  内容提要 美国建国初期,随着政治文化的变动与地方市场的发展,费城工匠的生活面临诸多困境。对此,他们借助“共和主义”的话语追求“公共利益、自由、平等与独立”,以表达抗议与不满。与此同时,工匠的共和话语蕴含着复杂多元的价值取向。这反映了美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极其复杂的多重矛盾冲突。这些矛盾,不仅存在于工匠与倾向于“精英统治”的政治精英之间,也存在于工匠内部。当工匠将这些复杂的价值取向转化为行动后,对美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工匠促进公共利益的诉求转化为反对精英拥有特权的行动,推进了美国早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在美国早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矛盾加剧,双方对于“平等”的不同诉求,使美国产生新的社会冲突,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 

  关键词 美国早期史 费城 工匠 共和主义 市场化 资本主义 

    

  冷战时期美国对埃塞俄比亚的政策演变——以卡格纽通讯站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内容提要 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促使美国把非洲之角纳入其大中东战略,并选择与埃塞俄比亚结为军事防御联盟,其中作为主要纽带的卡格纽通讯站就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美国政府主要根据对该基地的战略需要程度决定对埃塞俄比亚军事援助的规模与速度。而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以稳定政权统治及应对周边威胁为根本目标,将之视为向美国索取更多军事援助的筹码。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卫星技术的突破以及迪戈加西亚军事基地的兴建,卡格纽通讯站的作用迅速下降,美埃(塞)关系处于崩溃边缘。然而,由于苏联大规模介入非洲之角以及埃塞俄比亚革命的爆发,美国转而强调埃(塞)的地缘战略意义,并在加速运送已承诺的军事援助基础上采取了观望政策。最终,门格斯图革命政权因意识形态以及急需大量武器以应对来自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的威胁,而选择了苏东集团,与美国的联盟关系随之破裂。 

  关键词 冷战史 美国 埃塞俄比亚 卡格纽通讯站 塞拉西一世 

  卡特政府在《巴拿马运河新条约》上的双重政治博弈(19771979 

      

  内容提要 1977年的《巴拿马运河新条约》,是卡特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它的签署和通过,是卡特政府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实行双重政治博弈的结果。面对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巴拿马人民,卡特政府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顺势而为,适度妥协;面对政府内部行政部门间的意见不一和顽固保守的国会势力,卡特政府在守住政策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巧妙施压和正面劝导,积极争取中间势力的理解和支持。这种内外博弈过程突出反映了在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的重大外交决策问题上,美国现行宪政体制的功能和效用具有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对内尽可能争取相关各方在重大外交政策上理解和支持的最大公约数,以有效增加美国对外政治斗争中获胜的筹码;另一方面,决策上的混乱拖沓增加了内耗,使得某些符合整体长远利益的重大外交决策不得不迁就于注重眼前、局部利益的国会系列修正案,导致重大外交政策的实施初衷与实际后果之间出现明显偏差。 

  关键词 卡特政府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新条约 国家利益 政治博弈 

  北约与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19691976 

   张勇安 乔晶花 

  内容提要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1969年组建的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为载体,积极介入社会领域尤其是环保领域的事务,这被视为北约除防卫协作和政治协商功能之外的“第三维”。 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把空气污染治理列为第一批试点研究之一,围绕空气污染评估、空气质量标准、污染控制技术、空气质量模型、低污染动力系统开发等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研究和推广活动,切实推动了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工作。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通过积极举办空气污染治理专家会议或推动国际环保会议的召开,加强了各国空气污染治理的信息传播和经验交流,增进了跨大西洋社会的团结。其间,北约盟国特别是美国以试点研究的相关成果为依托,尝试推动同苏联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东西方政治缓和的重要副产品。但是,美苏之间的双边合作并没有全面地实现东西方、南北方之间的环保合作,全球范围的环保运动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冷战史 北约 美苏合作 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 空气污染治理 

  《皇帝编年史》中的帝国与教会——对中世纪盛期方言历史书写的考察 

   李腾 

  内容提要 《皇帝编年史》作为12世纪中后期巴伐利亚地区以中古德语撰写的首部方言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史学史和文学史价值,也是德意志地区12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12世纪中期兴盛起来的帝国理念贯穿了《皇帝编年史》的始终,形成了特殊的基督教道德与帝国意识形态教化的结合。《皇帝编年史》通过对教宗—皇帝之间合作的理想化描绘和对重大冲突的选择性忽略,以历史书写的方式建构出一种典范和谐的政教关系。这一调和论倾向既反映了该作品的具体历史语境,也体现了异于拉丁文历史作品的书写动机和书写意图。这部12世纪历史书写中的另类作品体现了强烈世俗化倾向,成为考察中世纪史学在12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演变的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 皇帝编年史 历史书写 中世纪史学史 政教关系 12世纪文艺复兴 

  美国史学界关于内战记忆研究述评 

   罗超 高春常 

  内容提要 书写内战史有助于美国人内战记忆的形成,记忆的调整又推动着内战叙事的演变。通过南部老兵与妇女的努力,“失去的事业”从一种地方记忆上升为民族记忆。从20世纪开始,这种南部记忆主导了美国史学界对内战史的书写。直到越战后期,学界才从社会文化与政治需要的角度剖析“失去的事业”记忆的兴起及其影响,其研究对象主要为群体记忆、英雄记忆,以战场旧址、军事公墓及其纪念碑为中心的有形记忆场。因服务于国家重聚与民族和解之需,存在多种面相的“联邦事业”记忆被美国人长时期遗忘。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突出黑人对美国历史的贡献,学界开始重新评析这一强调联邦统一与解放黑人的内战记忆。总之,美国学界对内战记忆的探究总体遵循“失去的事业”与“联邦事业”这两种叙事路径,但其研究并未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干扰。从21世纪开始,内战记忆史的研究逐步走向了多元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美国内战 记忆史 历史叙事 失去的事业 联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