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在集体攻关中谱写世界史研究的新篇章

2013-07-19

  ——“欧洲文艺复兴史研究”学术座谈会综述

  杨盛翔 宁雅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博士、硕士)

  由国内世界史学界诸多学者撰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二卷本《欧洲文艺复兴史》丛书,于2013年3月荣膺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是国内世界史著作首次荣获该奖项的一等奖。为进一步交流学术思想,总结经验得失,丛书编委会于2013年7月7日在京举行了“欧洲文艺复兴史研究学术座谈会“。这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四川大学历史学院协办,来自十五家不同院校、出版社的二十余位学者、编辑出席了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

与会专家学者

与会专家学者

  《欧洲文艺复兴史》由原中国中世纪史研究会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刘明翰教授主编,集合十九所院校的二十五位学者之力历时十载而完成,是我国世界史学界近期所取得的一项丰硕成果。该丛书由总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治、法学、史学、经济、教育、科技、城市与社会生活等卷组成,计400余万字。作为以专题形式分卷组成的大型著作,该丛书在国内外已出版的文艺复兴研究著作中体系最为完整,不仅着意于整理国内一个世纪以来文艺复兴研究之总成绩,更着眼于采纳国外先进研究方法和成果。因此,对丛书编撰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进行总结,以推动我国世界史研究的拓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会学者就丛书和国内外文艺复兴研究概况进行了广泛讨论,兹将要点分述如下。

  一、编撰经验总结

  在编撰体例上方面,刘明翰教授指出,文艺复兴是西方史学领域的显学,西方的实证研究、微观研究成果丰富,但成体系的综合性研究并不多见。我国的文艺复兴研究史也已逾百年,著作数量颇为可观,但或则集中在个别人文主义者以及文学、艺术等有限领域,或则偏重于背景、意义方面的概括性探讨,针对这种缺憾,这套丛书力求做到分门别类、补阙拾遗、体大思精,将宏观研究建立在微观研究的积累和突破之上。人民出版社副总编乔还田总结了国内文艺复兴研究著作的出版概况,主要表现为论文多、图书少,一般性论述多、专著少,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弥补这一不足。他还提到,意大利也在出版一套十二卷本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与欧洲》,但尚未完成,其按专题分卷的体例与《欧洲文艺复兴史》大致相同,这证明我们的编撰思路与国际先进水平不谋而合,值得肯定。

  在团队合作和资料建设方面,社科院世界历史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高度评价了丛书编撰过程中的多方协作,他认为通过这个项目,不仅在国内建立起了老中青年龄层次搭配合理的文艺复兴研究梯队,而且这种长时段、多院校、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也为今后世界史学界的合作研究提供了经验。人民出版社的杨美艳编辑也表示,该项目不仅带动了学术研究,还提高了出版界对于相关学术领域重要性的认识。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希望研究团队在获奖之后继续合作,将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在编撰过程中,北京大学朱孝远教授、四川大学王挺之教授、辽宁大学崔莉教授曾多次从海外带回珍贵资料,中央财经大学申晓若教授对收集资料过程中诸位学人间的通力合作记忆深刻,他倡议借此机会推动资料共享平台的建设。

  在座学者还讨论了出版简本和中西比较卷的可行性。乔还田主编认为出版简本能够更好地面向市场,达到学术普及之效。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教授也赞成出版简本,以求兼顾学术与经济的双重效益。与会学者普遍赞同出版简本,简本除了致力于精益求精,还将弥补初版的某些内容缺憾,并增补索引。此外,社科院近代史所刘志琴研究员支持增补中西启蒙思想比较的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也指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终归不能脱离与自身经验的比较,若有机会,出版中西比较卷将有助于丛书研究成果的升华。

  二、对国内外文艺复兴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回顾

  对国内外文艺复兴的研究理路和成绩进行整理是编撰本丛书的重要目的之一。与会学者回顾了国内文艺复兴研究的热点问题,除了文艺复兴的背景、人文主义运动的性质、重要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对文艺复兴的评价等传统命题外,国内学者在文艺复兴的发生机制(如共和国、教皇、僭主对人文主义者的赞助)、该时期的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人文主义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复杂效应,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传承关系,意大利文艺复兴与欧洲北方文艺复兴的异同等命题也在逐步走进国内学者的视野。但总体上,我国过去的文艺复兴研究在视野上还不够开阔,研究方向不够精确、系统,在方法上也需要进一步丰富。相形之下,西方文艺复兴研究在近几十年中展现出新的活力,其特点可简要归纳为几个方面:

  其一,具体领域的拓展和深入。除传统的文学、艺术、政治等方面的研究继续推进之外,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史研究愈发受到重视。而自七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新史学的登场,社会史、城市史、妇女史也开始成为文艺复兴研究的新热点。

  其二,跨学科研究的盛行。二战后的文艺复兴研究界涌现出了几位大家,如汉斯•巴伦、保罗•克里斯特勒、欧金尼奥•加林等,他们无一例外地十分注重学术史与思想史、政治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结合。新史学的各个领域更一开始就表现出紧密结合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庆典、艺术生产、作坊经营、私人生活、妇女地位等问题常常彼此牵涉,呈现出立体的历史图画。

  其三,治史方法的丰富。针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以彼得•伯克等为代表的新史家开始注重分析存世的大量艺术品、政府档案、公司合同和私人收藏,以辅助传统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此外,研究者还频频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艺术等学科常用的计量、个案分析等方法,这对文艺复兴研究者的技艺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四,史料的不断扩大。西方多个国家在佛罗伦萨等城市设立了研究机构,实地蒐集文献卷宗。史料的扩大还与治史方法的丰富和跨学科研究的盛行密切相关,档案、契约、日记、信函乃至艺术品从此成了研究者手中的佐证。

  三、丛书的编撰特点

  《欧洲文艺复兴史》在编撰过程中既注意继承国内研究的成果,又对西方的研究成绩给予了充分借鉴。

  首先,坚持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刘明翰教授、庞卓恒教授既反对国内既往研究中存在的对经典作家语录神圣化、对经济背景分析简单化、对阶级关系处理标签化的做法,同时又坚持任何时候都有必要实事求是地研究经济、社会环境,辨清文化语境。申晓若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王乃耀教授在经济卷中对欧洲当时的城市发展水平,手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做了细致研究,尤其对佛罗伦萨的经济做了深入的个案分析。艺术卷作者北京大学朱龙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王素色教授从艺术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生产环境,并分析了古典艺术遗产、人文主义思潮和新科技对艺术的促进作用。

  其次,横向拓展研究领域。天津师范大学刘景华教授、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撰写的科学与技术卷是国内首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科技的著作,刘景华教授指出,考虑到当时很多人文主义者既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研究他们的科技理想和实践对于理解其思想也大有裨益。此外,四川大学王挺之教授、刘耀春副教授撰著的城市与社会生活卷和上海师范大学周春生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徐家玲教授、中国司法警官学院陶永新副教授撰著的法学卷也分别堪称国内相关领域内迄今最为系统的专著。王挺之教授认为,国内学界此前忽略了对文艺复兴器物遗产的研究,现需做针对性补充。

  再次,深入开凿传统领域。孟广林教授在哲学卷中阐释了人文主义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更新,其有关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以古典学识为武器,借助注经的传统方式反对教会曲解经籍的分析,反映了国内学者对人文主义的认识突破。山东大学刘新利教授、南开大学陈志强教授撰写的宗教卷破除了国内学界对基督教和人文主义关系的僵化认识,解释了人文主义兴起与基督教复兴这一“悖论”成立的原因。刘明翰教授和贵州师范大学陈明莉教授在教育卷中还原了人文主义作为一场文教运动的本来面目,对当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做出了系统分类。朱孝远教授在政治卷中引入了半个世纪以来极大改变了文艺复兴政治史研究面貌的汉斯•巴伦的“市民人文主义”理论。四川大学孙锦泉教授、徐波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侯树栋教授联合撰著的史学卷绍介了众多汉语学界尚感陌生的文艺复兴史家,并剖析了文艺复兴史学兼具中世纪基督教史学和近代民族国家史学双重色彩的过渡性质。崔莉教授在文学卷中评析了十一个国家的近七十位作家的作品,补充了大量国外最新研究成果。

  最后,借鉴新的研究方法。经济卷充分运用了计量史学的方法,纠正了早先某些国内研究在运用唯物史观时言必称经济,却又语焉不详的弊病。城市与社会生活卷在对城市公共空间和艺术品生产等个案进行分析时采取了深描的新史学技法,突出了案例的典型意义。

  四、文艺复兴与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再比较

  刘志琴研究员认为,文艺复兴代表了西方近代史上成功的启蒙经验。历史证明,启蒙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中国的启蒙事业至今尚未完成。她将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和文艺复兴分别视为中西历史上的首次思想启蒙运动,主张再次对二者进行深入比较,并反思中国启蒙思想困顿不前的缘由。她认为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具有一个根本性的弱点,即缺乏对人的标举。顾炎武、黄宗羲、李贽等人虽抨击君主专制、礼教思想对人的束缚,却未能高扬人本身的伟大,这使得人性解放缺少内在的立足之基。

  孟广林教授对进一步开展中西启蒙思想的比较给出了有益的见解。他剖析了明末清初思想启蒙说的渊源,认为此说源于梁启超和蒋方震,后来侯外庐先生在其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借鉴同时期西方文化的流变而作了学理上的建构,并以其《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一书而广为传播。但是,西方和中国的近代启蒙的路径是不同的,由于社会并未发生从中世纪向近代的社会转型,明末清初的社会批判思潮对人的理解仍然透露着中国传统中的群体本位意识,没有也不可能挺立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也就不可能有西方文艺复兴所导致的人的真正解放。孟教授还指出,国内中西启蒙思想比较之拓展的瓶颈,在于中国学界至今还未能准确地还原西方思想的语境,解决这一问题是世界史学人理应担负起的职责。

  五、如何继续推进文艺复兴研究

  在坚持国内世界史研究传统方面,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前所长张椿年先生回忆了改革开放后世界史学界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为今日获得的初步成绩感到高兴。他认为,中国学者研究文艺复兴应保留国内世界史研究的传统优点。一方面,我们应当发挥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长处,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路线。另外,还应继续推动比较史学的发展,中国有悠久的史学积淀,更有着“身在此山中”的西方无可弥补的的客观意识,这些都决定了中西比较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庞卓恒教授也反对食洋不化,主张以唯物史观来消化和鉴别西方新史学理论。

  在加强中外交流方面,前中国驻意大利文化参赞、著名翻译家李玉成回忆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专家欧金尼奥•加林对中国同侪的寄语,他希望中国世界史学者能更多地走出国门。王挺之教授也表示,随着研究条件的改善,中国学者应逐渐前往实地考察,获取一手文献,只有这样,中外学者同台对话的一天才会早日来到。

  在开拓视野和理论锤炼方面,朱孝远教授强调了突破语言关的重要性,主张国内学界应将研究视野进一步扩大到佛罗伦萨、威尼斯等重点城市以外的非传统区域中来。王素色教授以艺术史为例,指出中国学界在新史学领域应抓紧夯实理论基础。刘新利教授对丛书各卷普遍将宗教改革纳入到内容框架中的做法表示赞成,认为文艺复兴研究应突破地域、时代限制,把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北方文艺复兴联系起来,把欧洲文艺复兴与拜占庭和伊斯兰的文化联系起来,把十四至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与十二世纪文艺复兴以及随后的宗教改革联系起来,建立纵横交叉的立体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