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举办“‘托克维尔悖论’批判”讲座
2013-07-26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http://history.cnu.edu.cn/index.asp)、数字史学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http://his.snnu.edu.cn/)
2013年7月3日和7月8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兼党委书记、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会长高毅教授分别在首都师范大大学历史学院和在陕西师范大学做了一场题为“‘托克维尔悖论’批判”为主题的学术讲座。
高教授围绕托克维尔(TOCQUEVILLE,1805-1859)的著名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展开。高教授首先指出了该著作最引人瞩目的两个论点,即大革命发生在中世纪苛政大大减轻了的法国、大革命发生经济活跃的18世纪后半期,繁荣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并指出这两个论点看似合理,其实是悖论,并称之为“托克维尔悖论”(TOCQUEVILLE PARADOX)。高教授对这两个论点的驳斥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是从书中托克维尔自己的认识来看托氏在全文中是否一直坚持并维护这两个论点,第二是从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具体时代背景来探讨托氏的论据是否充分。托氏的研究方法更多的是“法德对比”和“心理效应”方法,高教授指出,其中第二种方法基本上是 “非理性” 的,因为它往往不能反映直观的客观实际,甚至会以“逆反形态”来反映客观实际。高教授认为托氏对其观点在书中曾有过两次明确的表述,即第二编第一章和第三编第四章。在第一次进行描述其论点的第二编中,托氏前后的言论其实是不一致的。托氏在第一章中基于法德对比和心理效应的分析得出“大革命发生在中世纪苛政大大减轻了的法国”的结论,但是在第十二章中,他却又在论述是“领主的反动”逼迫农民成为了“预备革命者”,所以高教授认为单从这一点看,,“松动崩溃”意义上的“托克维尔悖论”首次表述根本就不成立。高教授在评价托氏的第二次论述时,认为托氏在文章中存在语意不清、逻辑混乱的现象,并且存在两大漏洞:第一,大革命前法国资产阶级生存状态有两面性,即改善与恶化并存,但恶化的一面被托克维尔忽略了;第二忽略了“贵族反动”问题。高教授接着分析了托氏忽略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指出,托氏是受一种“非理性”情绪的干扰,所以其论述有欠公允,结果就生成了这么个的确带有 “松动崩溃” 意义的 “托克维尔悖论”,一个极不严谨、有些道理但又不全在理的理论。对于这种 “托克维尔悖论”,我们应该重视,但不可贸然迷信,更不可随意解读。
高毅教授1982年于北京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于1984年和1989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历史学系主任兼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欧美近现代史、法国史。主要论著有《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试论丹东政治倾向的矛盾性》、《政治文化与热月反动》、与马克垚共同主编《世界文明史》,译著《福柯的生死爱欲》等。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