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胜强 来源:人民出版社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体系的视阈

2012-01-31

 

【内容提要】


本书的主旨是从世界体系的视阈来考察现代国际关系史,探讨世界体系与现代国际关系史的互动过程,努力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和视野,构建以世界体系为主线的现代国际关系史框架。

随着世界历史整体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现代国际关系史也越来越进入“体系化”时代,“体系”甚至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领域的核心概念。因此,构建以“体系”为主线的现代国际关系史很是必要。不过,关于“体系”的称谓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目前主要有两大学派,一是称之为“世界体系”,其代表人物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现代世界体系》是他的代表作。二是称之为“国际体系”,其代表人物是巴里·布赞(Barry Buzan又译巴瑞·布赞),《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是他的代表作。本书定义为“世界体系的视阈”,并无意在概念上进行评价和取舍。其实,笔者对于巴里·布赞“国际体系论”的思想是认同的,这就是读者为什么在本书中会看到笔者引用了诸多巴里·布赞论点的原因。笔者认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和巴里·布赞的“国际体系”,尽管在概念的内涵上有所差异,按巴里·布赞的说法就是沃勒斯坦理论“忽略了互动能力的重要意义”,但是两种理论都基于“体系化”的视野来考察国际关系史。本书之所以选择了“世界体系”的称谓,是因为这种说法“更具包容性”。这一点,巴里·布赞也承认。

国际关系史和世界历史的分期大体一致。从世界体系的视阈来看,本书将近代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分界设置在1900年前后。之所以采用“1900年说”,而不是其他什么年份,是因为1900年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标志着国际关系史从欧洲向全球转变。首先是科学技术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新通讯工具的发明等,把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带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来临;受其影响,大工业迅速增加,新兴工业部门大量出现,生产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自由资本主义上升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帝国主义的形成,主张“门户开放”的美国、号召社会主义革命的俄国、加入争霸战争的日本等非欧力量强势崛起,整个世界都在西方强权的控制之下,古老的欧洲力量进一步衰落。世纪之交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全面改变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走向,世界体系处于动荡和转型之中。所以,1900年前后成为本书的起点和开篇。

不同的时期按照不同的世界体系运转,一旦旧的体系被新的体系所取代,国际关系史也就被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00年以来,现代国际关系史出现很多转折点,主要有1918年、1939年、1945年、1975年、1991年、2001年。笔者认为,在上述年份中所发生的事件无疑都对现代国际关系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都可称之为“历史转折点”。但是,由于对历史的影响力不同,其所代表的意义也有差异。鉴于此,本书设置了两个层面上的转折点。涉及国际政治重大转型与世界体系重大变更的,为第一层次的转折点;涉及体系运行时期国际政治力量调整重组的,为第二层次的转折点。

1939年和1991年为第一层次的转折点。以这两个转折点为分界线,现代国际关系史分为三个时期:即19001939年、19391991年、19912010年,这就是本书的基本框架。

第一和第二时期的界标是1939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要事件的发生导致了不同于19世纪的若干发展趋势,尽管前世界体系(维也纳体系)还在运行中,但世界政治力量正在发生改变,终于经由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新的世界体系所取代。以国际联盟为支柱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想建立世界和平大厦,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目标。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国际联盟名存实亡,国际政治发生重大转型,建立20年的世界体系被战争冲垮,第一个历史时期宣告结束。其中,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这一时期的转折点,也就是第二个层次的转折点。19001918年,为国际政治动荡、分化和重组阶段,19191939年,为新的世界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发展、崩溃的阶段。

1991年苏联解体是另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成为第二和第三历史时期的界标。1939年希特勒挑战世界体系的行动几乎取得成功,但很快由于苏联和美国的相继参战而改变。经过敌对双方的厮杀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协商,新的世界体系——雅尔塔体系框架逐步形成,美国和苏联成为新世界体系的掌权国。然而,合作很快被对抗所取代,1991年苏联在近半个世界的冷战中解体崩溃,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谷,美苏两极世界体系和冷战格局终结,雅尔塔体系寿终正寝,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第二个时期结束,同时第三个时期开始。第二个时期有两个第二层次的转折点,即1945年和1975年。1939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初步形成阶段,19451975年是冷战形成与危机寒潮阶段,19751991年是冷战缓和与雅尔塔体系瓦解的阶段。1991年苏联的解体后美国无可争议地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人梦想建立“单极世界”,但随着世界越来越变得全球化并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的运作和组织,世界多极化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国际力量呈现出“一超多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超四强”的态势,其中五大力量争夺主导权的斗争构成了国际关系的主线,新的世界体系尚未形成,还处于过渡时期。2001年美国遭恐怖主义袭击,是第三时期第二层次的转折点。

按照这样的思路,本书分为凡尔赛体系的视阈、雅尔塔体系的视阈和多元化体系的视阈三大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所描述的历史时期,尽管保留了许多雅尔塔体系的遗产,如联合国、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外蒙古独立及日本北方四岛问题等,但实际上雅尔塔体系已经因苏联及东欧的政治剧变而解体。不过,由于新的世界体系尚处于构建过程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名称来概括,所以本书暂且以“多元化体系”来命名。

国际关系史包含着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元素不断成长和变换的巨大网络,各种政治力量在一个日益一体的网络空间里相互发生联系。以世界体系来考察和构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框架是最能具有包容性的。尽管这并不是惟一的路径,但这样的形式还是会使读者产生极大的兴趣。本书以世界体系的发展为主线,既有国际关系史围绕世界体系机制而运行的轨迹描述,也有具有历史转折点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世界体系影响的分析思考。笔者在每一部分的最后都有“本章小结”,分别为:历史的遗憾、历史的进步、历史的趋向。通过这些总结,可以清晰地看到笔者对世界体系视阈下现代国际关系史的认识和理解,这或许就是笔者通过本书为人们提供的一些有益的启示吧。

《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阈》不同于一般的国际关系史,用体系的视角思考历史,探讨国际关系史与世界体系的相互影响,这是本书的特点,也是一个新的探索。2009年底本书已经基本完成了,一年多来的修改和完善过程中,又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但并不打算因此作出较大修改,只是在个别问题上延伸到了2010年。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参阅了一些理论研究成果。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思想,在附录中除了列出参考文献书目外,还特别增加了“重点参考文献短论”,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学术著作,大多都是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如巴瑞·布赞、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诺姆·乔姆斯基、尤尔根·哈贝马斯、肯尼思·华尔兹、约翰·米尔斯海默、斯塔夫里阿诺斯、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查尔斯·库普乾、托布约尔克努成、孔华润、入江昭、詹姆斯·多尔蒂、托尼·朱特、赫德利·布尔、罗伯特·吉尔平、马丁·怀特等。为了能够给读者一个清楚的脉络,本书在附录中设计了“世界体系的演进:历史年表”,供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曹胜强,19631月生,山东乳山人,教授。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现为枣庄学院副院长。出版《20世纪的世界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著作6部,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等教材4部,发表“20世纪国际秩序的历史研究”(载《世界历史》1997年第一期)等论文50余篇。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等。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世界现代史等教学与研究工作。



【本书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凡尔赛体系的视阈:列强均势

19001939
  

第一节 1900年前后的世界体系

 

一、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发展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长繁荣时期”
 三、非欧崛起及其对世界体系的挑战

四、欧洲分裂成两大均势强权集团

五、国际危机与冲突考验同盟体系

 

第二节 改变世界体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德奥发难:萨拉热窝成为导火索

二、美国参战:“胜利的趋势突然反转过来”

三、俄国退出:“世界思想领导权的有力竞争者”

四、世界体系挑战者向掌权者投降

五、战争胜利者:欧洲衰落和美、苏上升

 

第三节 1919年以后的世界体系

 

一、凡尔赛体系:胜利者的和平

二、国际联盟:梦想与现实

三、苏维埃俄国:一个“局外国家”的奇迹

四、华盛顿体系:美国治下的亚太秩序

五、新世界体系下的大国关系及两制共处
  

第四节 第一个十年:没有美国的世界体系?
  

一、鲁尔危机:法国退位与美国上位

二、道威斯计划:史上最壮观的一次经济复兴

三、洛加诺:胜利者对德国罕见的“友善”

四、《非战公约》:有缺陷的重要里程碑

五、小协约国:凡尔赛体系的维护者
  

第五节 第二个十年Ⅰ:法西斯威胁世界体系
  

一、正午的黑暗:德国的法西斯梦魇

二、冒险的赌注:德国冲击凡尔赛体系

三、黑暗之谷:日本走上法西斯化道路

四、法西斯轴心:柏林—罗马—东京

五、反法西斯的先声:中国引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第六节 第二个十年Ⅱ:谁破坏了世界体系?
  

一、集体安全:苏联倡议及其外交努力

二、以绥靖换和平:英法退缩与慕尼黑阴谋

三、一丘之貉:美国披着中立外衣的“特色绥靖”

四、和平的最后希望:英、法、苏三国谈判

五、苏联的慕尼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本章小结 历史的遗憾

第二章 雅尔塔体系的视阈:冷战共处

19391991

第一节 1939年以后的世界体系

 

一、波、法败降:对凡尔赛体系的嘲讽

二、放弃绥靖:英国“最光辉的时刻” 

三、安全自保:苏联建立东方战线与对日中立

四、苏联参战:从初期失利到莫斯科神话

五、莫斯科——纽芬兰:世界体系的分界线

六、美国参战:大战的世界规模及其新格局
  

第二节 基于大国合作的雅尔塔体系形成
  

一、战略转折:中途岛·阿拉曼·斯大林格勒

二、诺曼底登陆·反攻柏林·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三、从德黑兰到雅尔塔:世界体系的基本框架

四、联合国的建立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五、从波茨坦到巴黎:处置战败国的“和平条款”

六、《旧金山和约》:对战败国的最后一个和约
  

第三节 从雅尔塔后退:冷战寒潮
  

一、遏制政策:美国对雅尔塔体系的反应

二、重塑欧洲: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三、北约与华约:世界体系内的阵营对抗

四、没完没了的争夺:从中东、远东到东南亚

五、冲突与合作:美、苏行走于战争边缘

六、东方裂变:从苏南冲突到中苏交恶

七、西方分化:西欧一体化与戴高乐主义

八、第三世界崛起:对雅尔塔体系的否定
  

第四节 重回雅尔塔:缓和的年代
  

一、走向缓和:美国与苏联共同的外交趋向

二、赫尔辛基精神:回归雅尔塔体系

三、坚冰解冻:中美关系正常化

四、系统战争的替代者:缓和中的地区冲突

五、漫长的谈判:美苏从SALT到《中导条约》
  

第五节 告别雅尔塔:冷战谢幕
  

一、新思维:戈尔巴乔夫移植“泛人类价值”

二、超越遏制:美国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

三、东欧剧变及美苏马耳他首脑会晤

四、柏林墙倒了:德国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五、新欧洲:从巴黎到马斯特里赫特

六、无疾而终:苏联解体与雅尔塔时代的终结

七、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历史的进步

第三章 多元化体系的视阈:一超多强
  19912010
  

第一节 海湾战争:后雅尔塔的序幕

 

一、美国趁伊科矛盾之机屯兵海湾

二、海湾爆发近半个世纪来的最大战争

三、不依不饶:美伊矛盾导致新的军事行动

四、后雅尔塔:美国人的“单极”梦

五、多元力量中心的世界体系构想
  

第二节 巴尔干的“美国式和平”
  

一、南斯拉夫分裂:民族分离主义的高潮

二、四年残杀:波黑民族矛盾引爆的内战

三、美国干预下的“强制性和平”

四、“被国际化”的科索沃问题

五、不对等的对手:美国轰炸南联盟

六、改造北约:美国主导的新战略调整

七、联合国和国际法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第三节 传统政治力量的新动向
  

一、美国:不可能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

二、俄罗斯:力图恢复世界大国地位

三、欧盟:走向一体化模式的经典时刻

四、日本:强烈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五、中国: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六、印度和巴西:世界大国地位的新追求者
  

第四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主义趋向
  

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

二、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及其影响

三、欧元启动及欧元区的形成与扩大

四、东盟的扩大及东亚区域一体化

五、中亚区域合作与上海合作组织

六、拉美一体化进程与“美洲倡议”

七、非洲走“联合自强”新道路
  

第五节 2001年以后的世界体系
  

一、“9·11”:世界体系的新坐标

二、阿富汗战争及布什主义

三、伊拉克战争及美国的“大中东”计划

四、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及“六方会谈”

五、恐怖主义及国际反恐斗争

六、非传统性“全球问题”的威胁
  

本章小结 历史的趋向
  

附录一 重点参考文献短论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附录三 世界体系的演进:历史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