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法瑞历史文化国际研讨班顺利举办
2019-09-16
2019年9月2日至9月7日,第十五届中法瑞历史文化国际研讨班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办,本届主题为“历史与时间:欧洲与中国之比较研究”。此次研讨班得到多方支持,中方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和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协办;法方由格勒诺布尔大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巴黎一大先贤祠—索邦大学/巴黎高师主办,法国驻华大使馆协办;此外还得到瑞士弗里堡大学的积极参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教师进修学校、广东省嘉应学院等学校的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班。
9月2日上午9点半,研讨班开幕式在人文楼5303如期举行,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林广教授主持。林广教授首先欢迎来自中法瑞三国的教授和全国各地的学员,介绍了近年历史学系取得的进步和成果,感谢各位老师同学对历史学系工作的信任和支持,预祝此次研讨班顺利举行。随后,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沈坚教授,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埃蒂安·布尔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历史研究院执行院长、历史学系沐涛教授分别致开幕辞。上午10点半,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朱明副教授的主持下,布尔东教授作了题为“思考中法之间的历史时间观”的主旨演讲,解释为什么要研究历史时间,分析衡量时间的复杂性并且比较中法时间观念的异同。最后,他提出思考与定义时间的困难性,指出时间的观念是文化性的;而历史学家所研究的正是浸没于时间之中的生活,即容纳了一切复杂要素与时间性的总体的生活。当日下午的会议由沈坚教授主持,来自巴黎一大先贤祠—索邦大学的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作了题为“历史的周期循环”的主旨演讲。弗兰克教授针对“历史究竟有无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循环现象”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他指出考察历史更重要的是持谨慎的态度而非将一切都视为简单的循环,一切表现为周期性的现象亦有可能呈现出不规律的特征,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断裂与消亡的前景。
9月3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周健副教授主持会议,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米海伊·科尔比埃教授作了题为“罗马时代的时间计量”的讲座。讲座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时间的计数与度量,时间与历史,日期、时间与政治,机制性的周期,有关时间的宗教与哲学观念以及时间的形象化表征等。科尔比埃教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当日下午的研讨由浙江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王加丰教授主持。巴黎一大先贤祠—索邦大学的弗兰克·雷斯特林冈教授带来第一场报告,分享主题“生生不息的时间:杜·巴尔达斯诗歌‘创世纪’中描述的未来历史发展的模式”,内容涉及圣经和地图的矛盾关系与近代殖民方式和对外战争的目标。第二场报告的报告人是来自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萨米亚·乌努奇教授,她作了题为“十九世纪英国旅人在中国”的报告,就观察到的时间、试图传播的时间和被改变的时间观念展开论述。第三场报告的主题是“时间与无垠的交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英国学者对中国刻画”,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张楠教授围绕托马斯·德·昆西、密尔、叶芝三位英国作家进行阐述,这三位学者从思想层面上对中国进行刻画,体现了对中国的不同认知。
9月4日上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朱联璧副教授主持研讨,来自瑞士弗里堡大学的皮埃尔—伊夫·东泽教授分享了他关于“19世纪初以来中国的瑞士钟表制造业”的研究。东泽教授集中探讨了瑞士钟表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文化适应性、科技转移与钟表生产的系统性整合等问题。当日下午举行了关于“怎样领会历史中的时间”的学员工作坊,会议由埃蒂安·布尔东教授和吴蕙仪老师主持。法方教师对学员的论文选题和写作进行了辅导。
9月5日上午,研讨班在格勒诺布尔大学的埃蒂安·布尔东老师主持下,围绕“时间的错位”的主题,以“现代性”为中心展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肖琦博士代读巴黎高师克里斯多夫·夏尔勒教授的发言稿。发言稿以“现代性,欧洲和时间的新观念”为主题,探讨了“现代性”一词的出现及其发展,以及其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中法方学者及学员就发言稿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当日下午举行了第二次学员工作坊,法方学者对学员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
9月6日上午,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球思想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宏图老师的主持下,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的莫里斯·埃玛尔教授作了“长时段或多个长时段:静止的时间或缓慢的变化”的报告。就此话题出发,各位学者及学员展开了热烈讨论。中法瑞历史文化国际研讨班至此结束。当日下午,为期一天半的中法“历史时间”国际研讨会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唐小兵副教授主持了三场报告。第一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范丁梁博士阐述了“11—13世纪中世纪盛期西欧历史书写中的时间观念”。第二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邓志峰教授分享主题“《易经》中的时间感”。第三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米海伊·科尔比埃教授论述了“出生纪念日:罗马人的节日”。三场报告后,学者及学生们就各个论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
9月7日上午的研讨会由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的莫里斯·埃玛尔教授主持。首先,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埃蒂安·布尔东教授围绕着“16世纪历史时间的感知与运用”这一主题,论述了“创世纪”视角下的上帝时间、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时间观的幻灭以及我们现在对时间的认识。接着,索邦大学的弗兰克·雷斯特林冈教授探讨了16世纪的两个时间概念,即“封闭的时间”和“开放的时间”。他比较了宗教战争时期的蒙田和奥比涅在历史时间观念方面的异同。最后,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史系韩琦研究员作了题为“时间与皇权:康熙时代的日影观测及其背景”的报告,探讨科学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其后,学者和学员们对发言内容进行讨论。
9月7日下午,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冯绍雷教授的主持下进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瞿骏教授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分期的演变和内涵,论述了如何寻找中国近现代史的“共同问题”,如何在“共同问题”指引下编撰史料、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何在等问题。随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陈慧本博士探讨了柯林伍德和柯泽勒克对时间的感知和表达。其后,中国历史研究院史学理论研究所张旭鹏研究员进行发言,提出“过去是未来吗”这一问题,并探讨了现代主义兴起中的时间政治。
最后,罗伯特·弗兰克教授对为期一周的活动进行了总结,李宏图教授介绍了2020年研讨班的课题。本届活动在各位学者和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活动全程由巴黎三大韦遨宇教授和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吴蕙仪研究员承担翻译工作,推进了研讨的深入展开。
第15届中法瑞历史文化国际研讨班和中法“历史时间”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行,加深了法国和瑞士学术界的联系,推动了我国对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并为国内中青年学者和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国际交流和接受短期继续教育的平台,有利于培养新型国际化史学工作者。
摘自:华东师大历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