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论坛”在京举行

2013-01-24

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论坛

  2013年1月17日,由中国社科院老专家协会、中国社科院老干部局、中国国际文化书院联合主办的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主旨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由中国社科院老专家协会会长、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椿年主持。中国国际文化书院执行院长张顺洪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各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

 院老专家协会会长、荣誉学部委员、世历所研究员张椿年主持论坛

荣誉学部委员、哲学所研究员陈筠泉发言

  荣誉学部委员、哲学所研究员陈筠泉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言中提出,生态文明是当今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传统的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过程,变成了对文明的根基——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过程,变成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自己家园的毁灭过程。建设生态文明,可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一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生态保护体系;二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提升为现代的生态伦理观;三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制度变革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法学所刘洪岩博士在《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法制化路径》的发言中,从生态文明的法理意义上的界定、生态文明社会应然的法律诉求、国外的立法实践、中国构建生态文明型社会的现实法律困境等几个方面,对法制化路径的必要性、可能性作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应以宪法为起点,通过一系列的法律修订实现立法理念与目的的革新;以制度的系统化构建为目标填补生态文明的立法空白;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主旨对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生态化的变革。

荣誉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松霈发言

  荣誉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松霈在《生态经济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言中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切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类创建的最高的文明。生态时代的建立以“生态与经济协调”为基本特征,因此继承工业时代和过去发展生产力的一切成就,同时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能创造出比工业时代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科学发展观是指引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它的要义是发展,过去只顾经济,不顾生态的认识和做法是不对的,为保护而保护生态、阻碍经济发展的“自然保护主义”同样是不对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与核心是深化经济改革,应该遵循“为了人,也要依靠人”的基本理念。

  哲学研究所余谋昌研究员在《走向生态文明,中国道路》的发言中说,生态文明并没有率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现在,他们仍然遵循工业文明的模式,包括以工业文明的模式对待“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这样的生态文明的事业;(1)工业化国家运用强大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力量,建设厐大的环保产业,进行废弃物的净化处理,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同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把污染环境的肮脏工业和有毒有害的垃圾转移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从而失去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强大动力。(2)他们发育和完善的工业文化有巨大的惯性,包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惯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惯性。中国人民率先走向生态文明的道路,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个伟大贡献。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色音作了《人类学视野中的生态文明》的发言。他说,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类学者普遍开始对生态学的研究角度发生兴趣。这种研究趋向的增强,一方面与人类学中文化价值与模式以及结构主义解释的缺陷受到的普遍反思和质疑有关,另一方面与环境污染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密切相关。人类学的生态研究可简单分为两大类:一为决定论,一为互动观点。他进一步指出,所谓生态文明,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主要特征是:平等性是生态文明最根本的特征,包含人地平等、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多元化共存是生态文明最基本的特征。循环再生是生态文明最显著的特征。

  社科院老专家协会杲文川在《必须破除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错误观念》的发言中说,生态不文明的行为是由人们头脑中的错误观念造成的。这些错误观念在我们的执政理念观、生产建设观、消费方式观以及宗教活动、民间信仰中都有所表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破除这些观念,同时要提高对生态危机严重性的认识。他建议,应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公务员考试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同时要加大生态理念的宣传工作,等等。

  荣誉学部委员李惠国作了题为《迎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发言。他认为,当今世界处在人类文明转变的历史关节点上,世界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期。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历史转折点。德国经济学家格哈特•门施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逆相关”,由此认为经济萧条是激励创新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这场新的科技革命将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能源科技、纳米科技、生命科技、信息科技和认知科技五大领域将推动科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中国在科技、经济发展等硬件方面离发达国家有差距,同时在经济社会生活管理和人的文明素养等软件方面存在差距,调查、分析研究软件方面的问题与差距,是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时代课题。

  在主题发言之后,与会学者热烈地参与讨论。

  (张文涛 供稿、中国社科网见习记者 吕家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