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东方外交史研究前沿论坛”综述
2014-12-08
全体代表合影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领导集体带领下,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为了总结既有成果,更好地推动东方外交史研究,2014年11月8日第三届“东方外交史研究前沿论坛”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东方外交视野中的丝绸之路”。出席论坛的40余名代表分别来自外交学院、外交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国文化大学、日本冈山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论坛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以及如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路一带)等展开了殷殷研讨。论坛得到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务处和科研处“中央高校基本业务专项资金”的支持。论坛的成功召开,有助于推动国内东方外交史研究的纵深开展,也有助于思考和把握当前东方国家整体崛起的发展方向。
一、认识和构建新形势下丝绸之路战略
与会学者首先围绕丝绸之路的定义、特征与时代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外交学院外交学系高飞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丝绸之路体现了不同历史形态下不同制度、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流与共赢的开放精神,有利于改善和推进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弱化或消解“中国威胁论”,突破某些国家封锁和压制中国的局面,改善和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高飞教授强调了“四个衔接”,即地缘、历史与传统精神的衔接,中国崛起与全球治理的衔接,全球战略与地区战略的衔接,传统价值与新型观念的衔接。
对于古代丝绸之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杨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汉代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道路即为丝绸之路,也是官方对中亚、西亚和中东的正式外交活动,后来的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空前壮举,影响甚大。
魏志江教授发言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魏志江教授认为,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茶叶、瓷器为主要输出商品,促进了中国与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沿海港口与枢纽呈网络状分布构成海上航路,在空间上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印度洋、地中海与红海等广大地区。
魏志江教授认为,东亚海洋贸易网络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很少有人研究。中国古籍中记载的航线始于汉代,成熟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随时代变化而航线有所不同,以港口群、枢纽港口崛起和东北亚、东南亚网络连接为标志,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熟。
董经胜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历史系董经胜教授认为,丝绸之路还应包括近代以前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该丝绸之路是西班牙征服菲律宾之后,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航路贸易。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外交学院外交学系熊炜副教授认为,地中海区域交流形成了宗教、商业等交易系统,而东方的丝绸之路以商业、人文交流为主,比较松散灵活,代表了一种东方文明的交往方式。
李兴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兴教授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东盟“10+8”机制在一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在很多重要方面是不同的。不过,无论无何,它们都为加速地区一体化进程、帮助塑造地区贸易及安全体系做出了努力。“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的重要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和国际保障,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建立“丝路基金”(400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中方将向亚太经合组织捐款1000万美元,都是有力的说明。东盟“10+8”模式是小国主导,大国参与;“丝带”模式是大国推动,大小国共同参与。在东盟地区本无经济紧密合作的历史,“10+8”模式的实践应当说是创造了历史。“丝带”则是激活历史,超越历史,而不是简单的“恢复”历史或“复制”历史。两者的核心是经济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两者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发展路径:陆路、陆地、陆权与海洋、海权、海路。不过,两者在成员和机制上也在融合,如作为亚欧区域陆海复合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的中国、俄罗斯、印度。
国际关系学院孟晓旭副教授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的“一路一带”之间具有历史传承性,二者关系密切。现代丝绸之路的独特性就在于其建立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之上,与古代丝绸之路有非常大的不同,承载的任务较以前更加繁重。 来自《世界知识》杂志社的徐波先生认为,现代丝绸之路是“借古人概念,做今人文章”,适应了当前国际社会的重大实际需求。
许育红领事官发言
来自外交部领事司的许育红在发言中指出,中国领事制度的萌芽,亦与古代中外通商贸易即“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唐朝时期,中国商人前往西域、印度经商,外国商人经海陆两路来华经商贸易。为了加强对外国人的联系和管理,唐朝政府专门设立“蕃长制”,也就是将在广州、泉州、明州、扬州等口岸经商的海外诸国客商及其家属通称为“蕃客”,将其聚居地称作“蕃坊”、“蕃巷”、“蕃市”或“蕃落”,归所在地的市舶司管辖。蕃坊设有“蕃长”一人,从“蕃客”中推选,由皇帝诏令任命,对“蕃客”行使一定的行政和司法管辖权,具体负责管理蕃坊贸易、宗教、生活以及招徕“蕃客”入贡或来华贸易。该制度延续至宋朝。“蕃长制”虽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领事制度,但它与古希腊时期的“外国代表人”制度相似,可视为中国领事制度的萌芽。
孙立祥教授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孙立祥教授、《世界知识》出版社胡孝文等多位学者对此问题展开研讨,通过相互砥砺切磋,获得了对问题的深层次认识。
二、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建设与影响
古代丝绸之路是沟通东亚、西亚、东非与欧洲的重要商贸通道,通过贸易、技术、物种和人文等方面的交流,重新配置资源,促进了各个国家的发展与共生,加强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外交学院外交学系熊炜副教授认为,陆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中亚、西亚与地中海沿岸各国,其意义远远超越经贸范畴而具体深入到政治、经济、外交、华侨华人与科技等若干方面,是一个展现国家综合国力的过程。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陈奉林教授不同意某些学者认为的古代丝绸之路仅仅是奢侈品的通道,经贸主要产品陶瓷、丝绸专为贵族所用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仅满足了社会上层王公贵族的奢侈需求,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瓷器也给普通大众带来生活方便;一些重要物种如番茄、玉米等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大大丰富和改善了国民生活。
外交学院外语系马铭副教授指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对高丽、琉球等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东亚区域的整体发展功不可没。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一路一带”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外交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闯教授发言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杨闯教授对“一路一带”已经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总结,认为中国目前已取得了十大成果。这些成果大体包括:陆上“一路一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得到了两个丝路经济带沿线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高铁建设和能源合作取得进展。中国与泰国就高铁建设、克拉运河开凿达成了合作,不仅加强了双边人员往来,也为中国与上合组织、东盟国家的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公司将在尼加拉瓜开凿运河。这是中国与尼加拉瓜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条件下,由中国民营公司拿到的合作项目,已经得到了尼加拉瓜政府和议会的通过,其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战略意义不亚于巴拿马运河。中国与俄罗斯东线天然气管线建设已经开工。西线天然气管线的谈判取得阶段成果,已经签订框架协议。加上原有的石油管线项目,中俄在能源领域的石油、天然气管线的成功合作是中俄关系不断加深、日益密切的重要基础。俄罗斯远东扎鲁比诺不冻深水港建设。这是中国吉林省与俄罗斯苏玛集团签署的万能海港合作框架协议,重建这一不冻深水港,解决了吉林省图们江流域货物出口没有出海口的问题,也加强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和地区经济建设。
杨闯教授还指出,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天然气管线建设,在ABC线的基础上,D线开工使沿线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均将得以从中受益。中俄黑龙江界河上的四座公路、铁路桥梁建设。这是中俄两国边疆地区建设项目合作的重大成果。中国在西沙群岛深海石油钻探项目取得突破。这是在越南频频干扰条件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宣示了中国在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和深海钻探的高科技水平。中国领导人与南美国家领导人达成将在南美洲大陆修建横贯南美大陆的高速铁路。这一长达5600公里的铁路大动脉项目的建设,其影响将超过东非的坦赞铁路。中国高铁技术将走向欧洲。中国的高铁技术和车辆技术对欧洲国家产生吸引力。中国将参与俄罗斯莫斯科至乌拉尔的铁路改建项目。这表明中国逐渐开始摆脱过去低附加值的贸易做法,开始进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经济合作新时代。中国倡导并推进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丝绸之路资金等,不仅将极大惠及相关国家,而且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非常突出,将对国际经济秩序和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三、丝路建设中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与出路
丝绸之路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外交战略,涉及面广,意义重大,在实践中已经取得初步成就,引起世界的关注。但是推进“一路一带”的建设也有困难,主要体现在制度、政治及其他具体操作方面。从制度上讲,如何处理“一路一带”与其他地区组织和框架的关系,如何建设“一路一带”与现代国际社会相适应的规则和机制,如何规划“一路一带”的具体推进,这些都是我们推进丝绸之路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丝绸之路所覆盖的区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又存在制度、框架间的竞争。孟晓旭、朱晓琦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所经地带有上海合作组织、东盟、欧亚共同体等多项制度和框架合作,成员国所涉及的问题又有交叉重叠的地方,如何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如何在不同机制和框架中分配资源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张建华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建华教授指出,丝绸之路不仅有中国的版本,1997年日本桥本龙太郎内阁时期也提出过“丝绸之路外交”的概念,2004年起日本还推出了一个几乎与上海合作组织同步出现的可操作的东亚五国或六国+日本的机制;美国1999年提出的“丝绸之路战略法案”、“9•11”之后建立以阿富汗为中心的所谓大中亚战略更加侧重安全,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也提出过类似的关于丝绸之路计划方面的考虑。丝绸之路各国的规划重合甚至有冲突,而各国计划都有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和为我所用的特点。
我国在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多个场合提出很多理念,比如和谐世界、“亲诚惠容”、安全观、海洋观、贸易自由化等,如此多的理念以及如此交织的工作领域,需要很大程度的协调,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主攻方向,分清主次。
首都师范大学林精华教授指出,从现有的国际组织与区域合作框架来看,一般的国际组织或者合作框架都有明确的区域、一定的法律或者框架规则,通常建立在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相对而言,丝绸之路的涵盖区域比较广泛,容纳多个文明,法律和规则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对我们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走过这段山重水复之后就是柳暗花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宋云伟副教授提出我们要集中精力的问题,因为从广义的丝绸之路来讲,我们的工作是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进行的,工作面铺的很大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实际效益。其他学者也表达了类似的疑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健研究员指出,丝绸之路建设,以海路而言,目前的趋势可能是以福建和广东为重点逐渐推进。政治方面,大国与周边地区的态度和行为可能构成我们的一些阻碍;政治纷争带来的安全威胁,相关国家的脆弱性等也会使推进当前丝绸之路建设产生困难,国际社会对中国建设“一路一带”战略的猜测也可能对我们的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与会学者着重讨论了日本、俄罗斯、印度以及中亚、东南亚地区对丝路的态度和反应,认为俄罗斯可能对中国的举措有疑虑,而日本会是妨碍,印度可能会感觉到被包围,而东南亚、中亚国家对中国推进丝绸之路建设喜忧参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建华教授考察了俄罗斯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反应,指出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后,俄罗斯在半年之内几乎没有反应,他接触到的俄国历史学家显得有点漠不关心。张建华教授指出,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签署了《欧亚经济联盟条约》,西亚中东地区再度成为大国力量汇集、竞争的地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程爱勤教授指出,印度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也是连结东西方的重要枢纽,中国的货物从四川、云南入缅甸,再由缅甸进入印度、阿富汗到欧洲,走的就是陆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吕耀东研究员指出,“硬态”是日本海洋战略的侧重点,日本推进2+1战略,以日美同盟为基础,与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合作,并提出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构成“民主安全的菱形”,一再强调海上通道的“自由”,海权竞争的目的十分清晰。
程爱勤教授发言
航道安全也是本次论坛关注的重点之一。丝绸之路所覆盖的地区国家间存在历史的与现实的一些矛盾,有些域内国家不稳、政权脆弱。国际关系学院鲁义教授、苏州科技学院祝曙光教授、河北大学程爱勤教授认为,中国是大国中周边安全形势是最为复杂的国家,主要问题体现在领土划界、地区热点、大国介入等方面;东南亚是中国威胁论有实质影响的地方,中日之间存在历史积怨和现实矛盾,建设丝绸之路时也要将这些问题考虑进去。王健研究员指出,我国西沙、南沙岛屿被某些国家强占并大量开采,表明我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些困难并不可怕,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进会有利于南海问题的解决。此外,丝绸之路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脆弱的国内局势也会对我们推进丝路建设带来消极影响。这些都是必须充分估计到和想到的地方。
葛建华副教授发言
国际社会对我们建设“一路一带”战略有一定的误判,过度从安全角度解读,甚至用海权强权逻辑推断我国的一些做法,也会带来很多麻烦。南开大学葛建华副教授对此进行了梳理。她指出,中国推出丝绸之路建设是对某些国家制衡与封锁中国的主动反应与反制,意在保障中国的贸易通道安全。丝绸之路要应对21世纪的诸多挑战,如海上的压制与封锁,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等等。由于美国在此区域推动TPP,并与域内国家有密切的军事同盟关系,海上丝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印度认为中国经济和军事发展自然会向外投射,同时也认为虽然中国军队和物质基础有了相当的积累,但丝绸之路主要还是属于战略防御而非战略进攻。
此外,海洋的“支离破碎”、沿路的环境保护问题、台湾问题等,同样需要我们去关注。魏志江教授指出,不论是中国还是朝鲜、日本,历史上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海禁,没有领海、专属经济区概念,海洋基本上是完整而独立的;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领海主权不仅打破了海洋的相对完整性,还造成了诸多纷争。丝绸之路所经地区生态比较脆弱,环境保护与开发构成一对矛盾,但并不是死结。中国文化大学唐欣伟副教授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迫切需要海峡两岸联手互动,实现统一也是中国梦应有之义,而现阶段继续推进两岸关系乃是大势所趋。
四、如何应对丝路建设中的诸多挑战
孟广林教授发言
论坛还对如何应对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挑战、运用历史资源、从历史中吸收经验与教训等方面展开了对策性讨论。学术研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学理探索要与现实密切结合,学术研究要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命运,这样才有强大生命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孙立祥教授指出,国家现实需要永远是引领学术前行的基本指标。我们的学术研究总是落后于形势,很多时候是政府提出战略、政策,学者跟进论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孟广林教授指出,学术研究关照现实已经成为世界史研究的趋势,而关照现实也不是跟着国家政策跑,要保持学术自主性和主体性,否则可能暂时的“辉煌”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他建议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外交学院东方外交史研究再进一步整合力量,扩大影响,邀请国内外学者召开大型学术会议,这样有规模效应。
包茂红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历史系包茂红教授结合自己的治史体会,对研究提出了三点建议:1.研究资料和研究思路的“国际化”。在以往,我们研究丝绸之路有“振兴中华”的目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2.注重借鉴其他学科提供的视角和学术成果。我们要考察历史资料的可靠性,包括古代书籍上记载的航线以及沿岸国家人民交流交汇的广泛性,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有助于我们形成对丝绸之路新的更为全面的认识。3.注重鼎新革故,努力开辟研究的新领域并对旧议题形成新认识。商务部有关部门曾做过研究,从中国西北向西一直到地中海,这个地带生态特别脆弱,不能进行粗放式的经营与开发。
历史是我们吸取经验教训的宝库,运用历史资源我们也应更多地摄取“正能量”。古代丝路以商贸为主,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间科技、物种、人文、使节等方面的交流,这种文化交流传统是我们的财富;外交学院中国当代外交理论研究中心郦莉博士认为,东方国家外交长期弱于西方外交的主要教训是近代以来我们在管理、治理模式上落后,我们需要在此方面加以迅速提升。此外,学者还对甲午战争的历史进行了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殷志强副教授认为,研究历史应吸取教训,不能再让历史悲剧重演。我们现在的外交目标是坚持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某种程度上的中国国力的集中展现。
《世界知识》杂志社副主编徐波先生认为,对比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显然前者正能量多而后者的情况相对复杂。丝绸之路首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是中国上升时期具有的开拓性和有活力的航线,以平等、互利原则在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展开多向交流。郑和七下西洋,轰轰烈烈,万国莫敌,而其后中国未能走向世界、取得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权的历史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在论坛上,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推进丝绸之路的筹划与建设时,应继续韬光养晦,采取低姿态,提升自己软硬实力。中国文化大学政治学系唐欣伟副教授指出,韬光养晦、采取低姿态、虚怀若谷可以帮助中国化解部分难题。这主要因为现实中很多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存有疑虑。此外,提升软实力也是柔性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张建华教授强调“丝绸之路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必须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文化带”战略,建立文化上的“共同语言”才能真正的增信释疑。注重文化方面的建设,不仅可以规避政治和外交风险,也可以避免政治与外交上的对抗,扩大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不同语言与不同价值观的理解与沟通;建立包括俄罗斯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在内的文化共同体,寻找文化上的共同点,可以抵制欧美国家强势文化的霸权以及“颜色革命”的冲击。
熊炜副教授发言
熊炜副教授指出,文化发展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以人为的力量推进“文化带”建设恐怕困难重重。马铭副教授认为,佛教是伴随着贸易活动传播到中国的,贸易路线的开辟带动了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它对于我们构建丝绸之路文化带有许多的启示作用。陈奉林教授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发展到今天。今天与以往不同的是,它所承载的任务较以前更为繁重,发挥的作用也将比以前更为重大。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大胆地借鉴和吸收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了进一步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有必要对横亘东方历史若干世纪的丝路予以新的总结。它昭示给我们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积极参与世界经贸与文化交流,从国外获得发展的资源,国家就兴旺发达,社会发展与文明程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闭关自守,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国家就发展缓慢萎缩,社会各项指标在低水平上徘徊。这是很重要的一条经验与教训。
论坛会场
五、总结与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次东方外交史前沿论坛与会学者反响热烈,认为会议取得了积极效果。学者们对“一路一带”深入探讨,观点相互交织碰撞,新意迭出。虽然与会学者学术背景差异很大,关注的视角和观点也因每个研究者的兴趣、爱好有很大不同,但从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的启示是很大的,足以达到促进交流,增长见识的目的。在本次论坛上,学者们对丝绸之路进行的不仅仅是学理上的研讨,更多的是自觉地走出书斋参与到当前中国如火如荼的空前伟大变革中来,参与中国建设,以多种视角、多种思路对丝绸之路展开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与移民等全方位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有价值的应对之策,表现了当代学者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参与热情。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研究生徐舟、何安波,刘阳、王利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