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暨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50年座谈会综述
2014-11-06
世界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暨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50年座谈会
世界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暨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50年座谈会会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迎来了50周年所庆。2014年10月25日,世界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暨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出席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刘庆柱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
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文洪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饶望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刘庆柱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介绍了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历史与现状,党委书记赵文洪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所局领导到会祝贺。会前,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饶望京演示并讲解了“世界历史研究所50年发展历程”幻灯片。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世界历史研究所在职和离退休职工共16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50周年,同时对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
王伟光指出,世界历史研究所是根据毛泽东同志1963年关于加强外国问题研究的重要批示,于1964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的。五十年来,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几辈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世界历史研究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我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大力推进世界历史研究工作,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积极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努力实现中央对我院提出的“三个定位”要求。目前,世界史已成为一级学科,世界历史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一个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国家级专门学术机构,拥有10个二级学科,17个受托管理的学会、书院、研究中心等学术团体,1个藏有11万余册近30种语言书籍的国内重要的世界史业图书馆,2种在国内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术期刊(《世界历史》和《史学理论研究》),新创办的英文期刊《世界史研究》(World History Studies)将于今年12月份正式出版。
王伟光指出,五十年来,世界历史研究所先后承担了6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42项院级项目课题。编著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外国历史大事集》、《世界历史》(多卷本)等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和外国史学名作、译著;组织制作了《世界历史》百集大型纪录片;组织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世界历史年表》、《世界历史名词》等工具书,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传承世界文明、促进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伟光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在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每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如何为弘扬先进文化、传承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每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想在认识和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方面有所作为,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加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科学的历史观。中国的世界史学科正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坚持唯物史观和发展唯物史观不仅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需要,更是史学研究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理论,才能够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二是要树立为人民而研究世界历史的精神。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贯穿于世界历史研究之中,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主体,从历史观、方法论的高度来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高度深刻理解为人民群众而研究世界历史与党和国家目标的一致性。要关注现实,关注党和国家、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重大问题,树立优良的学风、文风,用正确的历史观把科学的世界历史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给社会,用优秀的史学研究成果服务于人民群众。三是要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凸显,正处在成为全球性大国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局势下,世界历史研究大有作为。在处理中国周边国家问题时,“世界史”不应该缺位;在观察世界总体格局、处理各种多边或双边关系时,世界史”不应该缺位;在面对各种国际组织、制定应对政策时,也需要借助“世界史”;如何破解中国自身的难题——比如住房问题、养老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在别国的历史中,中国可以受到启发。还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从世界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去澄清解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世界风云变幻,我们世界史工作者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作为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世界历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武寅回顾了世界历史研究所走过的历程。她指出,50年前世界历史研究所的诞生,是党和国家高瞻远瞩的重要决策,也是中国社科院学科布局和科研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社科院乃至我国的历史研究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发展史如同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一样,经历了曲折与艰辛。改革开放以后,开始一步一个新台阶,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她希望世界历史研究所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用好社科院科研体制改革下放给研究所的自主权,进一步调动全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解放科研生产力,把出大师级人才、精品级成果,作为全所努力的目标,为巩固和加强世界历史研究所在国内世界史学界的地位,并逐步扩大世界历史研究所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世界历史研究所创始人程西筠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廖学盛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之骅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启能
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程西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廖学盛、荣誉学部委员陈之骅和陈启能等分别发言,回顾了本所的发展历程。程西筠说,她是来所最早成员之一,目睹了研究所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书无一本,借住在中国历史研究所筹建,到50年后发展到今天这样规模的全过程,科研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出版了大量专著、译著、大型工具书、专题论文、各种类型的文章、知识性普及读物,等等。廖学盛建议,世界史所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呼吁增加世界历史研究人员,加强外语人才培养。陈之骅从三大目标、三个重点、三大战略、三项要求等四个方面,提出了12条意见建议,希望世界史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陈启能希望科研人员,把研究工作作为自己的生命,安下心来,潜心治学,立志为国家成才。
武汉大学胡德坤教授
浙江大学沈坚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侯建新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杨共乐教授
南开大学陈志强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
复旦大学张广智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
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
山东大学顾銮斋教授
全国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对世界历史研究所所未来再铸辉煌寄予厚望,对世界史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探寻。武汉大学教授胡德坤认为,世界史研究必须抓住世界历史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的机遇,明确为国家为现实服务的方向,充分发挥世界史在我国改革开放、民族复兴中的作用。拓展世界史的研究范围,走学科交叉融合之路。浙江大学教授沈坚分析了中国的法国史研究现状,展望了六卷本《法国大通史》的研究前景。天津师范大学侯建新教授,深情回忆了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翰笙先生对他的提携和谆谆教导。北京师范大学杨共乐认为,总结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成就,可以明晰优势,发现不足,为建立重原创、有特色的世界史学科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南开大学教授陈志强梳理和分析了我国拜占庭史研究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蓝针对当前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存在的差距,提出要关注学术前沿,重视时代发展,提高研究水平。复旦大学教授张广智对中国西方史学史学科的五十年进行了系统总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广林,阐述了理论指导对世界史研究的意义。南京大学教授陈晓律通过评析文礼朋新作《近现代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衰——农业与农民现代化的再探讨》,考察了英国农业现代化问题。山东大学教授顾銮斋从培养新生力量、创办杂志和关注现实三个方面,观察和审视了世界历史研究所与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关系。
世界历史研究所徐建新研究员
世界历史研究所董欣洁副研究员
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徐建新提出要继承前辈学者的优良传统,争做积极向上的世界史所人。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董欣洁发出了一个青年科研人员的心声:我们年轻职工,都热爱我们的研究所,都珍惜我们研究所来之不易的今天,都愿意发扬光大前辈们开创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品格、良好的学风,打牢坚实的学术基础,锐意进取,志在一流,为世界历史研究所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明天努力奋斗。
与会一些专家还做了即席发言,对我国世界历史学的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本文作者饶望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北京,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