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第十九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

2016-11-21

  2016年11月4日至6日,第十九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重点学科主办,上海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与世界史高原学科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数十家高校与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史学理论研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江海学刊》、《云南大学学报》、高等教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学术刊物和出版社的代表共120多人参加此次会议。大会还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旁听者。

  大会于11月5日上午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开幕。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吴浩副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教授代表上海大学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的领导和嘉宾还有:《史学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吴英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会长、原《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主编陈启能研究员,原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庞卓恒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张广智教授,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长刚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勇安教授。庞卓恒、张广智、陈启能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越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邬国义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主旨发言。庞卓恒教授指出当前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研究的一项迫切任务是重建和加强唯物史观对历史学的指导地位,为此,需要对马克思发现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认真做一番再认识和再检验。张广智教授以西方历史学家汤因比为研究切入点,折射出西方史学变革潮流中涌现出的各类思想观念。陈启能研究员结合自己长期思考,论述了当代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并对伴随产生的种种历史思潮和史学方法论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张越教授认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开端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并非同步,并对近代史学的开端与转变这一发展历程做了梳理。邬国义教授以“历史的碎片”为题,结合自己多年治史成果,讲述了个人在学史与治史生涯中的心得体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机遇与挑战:新世纪以来的中西方史学研究”。围绕这一主题,与会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史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世纪以来中国史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世纪以来西方史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论题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大会共分四个小组,进行了18场讨论。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大家交流思想,各抒己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11月6日下午,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讨论后闭幕。闭幕式由上海大学历史系陈勇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历史系何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景德祥研究员、吴英研究员作闭幕式主题发言。景德祥研究员介绍了德意志帝国晚期历史学和历史学家的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转向。何平教授对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史学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指出需要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吴英研究员阐释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创始人柯亨对唯物史观基本概念和原理所做的厘清研究的有益贡献,同时也揭示出他对唯物史观所做解释的缺陷。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黄艳红研究员、上海大学历史系吴浩副教授、淮北师范大学李勇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王刚教授各自对本组的讨论交流情况向大会做总结汇报。最后,上海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勇安教授进行闭幕式总结并致辞。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世历所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李俊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