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举办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

2017-05-11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

  2017年4月22日,《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在北京举办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除编辑部成员外,共有近20位所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上午的座谈会由杂志的常务副主编吴英研究员主持,下午的座谈会由杂志副主编景德祥研究员主持。


《史学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吴英研究员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副主编景德祥研究员

  在开幕式阶段:首先由吴英结合编辑部制作的幻灯片对杂志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简要介绍。

  接着由杂志的主编汪朝光研究员和科研局期刊处处长刘普致开幕词。


《史学理论研究》主编汪朝光研究员

  汪主编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对杂志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接着他提出:1.杂志要办好,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2.他结合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论证了理论在实证研究中的重要性;3.他认为,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推动历史研究服务于时代,这是杂志未来努力的方向。


社科院科研局期刊处处长刘普

  刘普处长首先肯定了《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的重要性。接着他指出院领导非常重视期刊工作,将期刊定位为社科院的核心竞争力。在办刊方面,他谈了3点感想:1.要认清史学理论在历史学中的学科定位和优势,增强办刊信心和责任感;2.在未来的办刊工作中要注意加强管理、加强引进人才、提高期刊的国际化水平、提高期刊的网络化影响等;3期刊处作为杂志的管理部门,会做好服务工作。

  在代表发言阶段,参会的专家学者踊跃发言,他们回顾了同杂志的情缘、肯定了杂志取得的成绩,同时对杂志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史学理论研究》原主编陈启能研究员

  陈启能(《史学理论研究》原主编)首先介绍了杂志创刊的背景和最初的办刊方针。背景就是改革开放,方针就是要解放思想。其次,杂志当时在引介外国、尤其是西方史学理论做了很多工作,而且取得了为史学界所肯定的成绩。对于杂志的进一步发展,陈老建议编辑部要主动出击,和作者建立联系,约到高水平的稿件。总之,办杂志不能忘记初心,不能忘记读者;刊物生命力来自读者,来自他们的帮助、批评和建议。


 世界历史研究所廖学盛研究员

  廖学盛(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指出,国家目前无论在物质文明建设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历史学、尤其是世界史研究的发展相对滞后。如何提高世界史的研究水平,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国家的支持和学者自己的努力。还必须注意的是在历史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庞卓恒教授

  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首先感谢了杂志对他的厚爱和帮助。接着他指出,《史学理论》的创刊是中国现代史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性事件,刊物应该珍惜荣誉和成绩,继续将杂志办好办强。为此,他提出两点建议。1.希望设立评论和争鸣的专栏。当前的研究缺乏评论和争鸣,不利于史学的健康发展。希望《史学理论研究》杂志能开风气之先。2.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如同美国的相关杂志开展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中心瞿林东教授

  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中心教授)首先对杂志成立30周年表示诚挚祝贺。他指出,回顾三十年的发展,可以说,《史学理论研究》已经在中国史学界、以至理论界真正立起来了。他认为,杂志之所以能够立起来了,有如下原因:它适应了时代需要;它办刊的方向正确,即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它为中国学者了解外国史学打开了一扇窗子。就杂志的发展,他建议杂志多一些讨论。比如杂志的圆桌会议,一些文章都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但却缺乏后续的和深入的讨论。再就是杂志要在引导史学理论研究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复旦大学历史系张广智教授

  张广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指出,回望过去才能认清未来,因此回望杂志30年来走过的路很有必要。接着,他从个人和杂志交往的角度谈了杂志的几个特色:杂志的亲和力——不忘初心,不忘读者;杂志的现实性、学术性、理论性、信息性;杂志注重扶植新人。最后,他表达了对杂志的祝贺、期盼和愿望,表明自己作为读者将不断地帮助杂志;作为作者,将不断地支持杂志;作为顾问,将不断地扶植杂志。他希望杂志越办越好,越来越有特色,为中国史学发展,为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中心陈启泰教授

  陈启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中心教授)指出,作为史学理论领域唯一的一本杂志,《史学理论研究》这些年来引领了史学理论、甚至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作为读者和作者,我们会全力支持它,也希望编辑部同志珍爱它所取得的成绩,将它越办越好。可以说,经过30年发展,杂志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希望今后的发展中,杂志要有更大的担当,那就是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史学理论体系上发挥更大作用。


《史学理论研究》前主编于沛研究员

  于沛(《史学理论研究》前主编)表示,自己有幸参与杂志创办、并在编辑部工作26年,这可以说是受教育的26年、继续学习的26年,感谢杂志对自己的帮助。他总结了杂志在过去30年所做的几项工作:一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宣传、介绍和研究,强调史学研究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但要自觉从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中解放出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二是对中国史学发展史的研究。三是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对一些错误的观点(如魏特夫、福山、波普尔等)进行了批判。于老师相信,杂志未来会发展得更好,为中国历史学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中心吴怀祺教授

  吴怀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中心教授)肯定了杂志30年来对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他强调,我们不仅要不忘初心,还要永远在路上。他建议,应该在如何将引介的西方史学理论同中国的传统史学理论结合方面下功夫;应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小凌教授

  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首先对《史学理论研究》创刊30年表示衷心祝贺,对杂志创办做出贡献的前辈表示敬意。他指出,所有的学科都重视自己学科的建设,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前辈们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这个杂志。理论来源于实践,也指导实践和超越实践。没有理论,实践是盲目的。他认为,杂志30年来积累了很多经验,编辑部应借此契机,好好总结,好的传统和做法应继续发扬光大。他最后祝福杂志在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李世安教授

  李世安(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表示自己对杂志怀有敬意,因为杂志3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而且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他认为,文化自信的核心问题就是理论建设,就历史学科而言必须有史学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大发展。传统史学中有很多糟粕,西方史学带有深刻的意识形态特性,因此只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才能真正引领中国史学的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邹兆辰教授

  邹兆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肯定《史学理论研究》30年取得的成绩,认为杂志的30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史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历程,它走过的道路正是中国史学理论学科发展的一个侧影,是中国史学理论学科发展成果的一个集中展现。杂志办刊初期是适应了中国史学理论学科起步的需要,以介绍外国史学理论为主。到90年代,它成为史学理论工作者人人关注的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可以说,这些年史学理论研究的作者队伍扩大了,研究的问题也更广泛,探讨的程度越来越深入,有些问题的研究甚至达到国际水平。而且,从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阵地、以及对新学科和学术新人的扶持等角度来说,杂志对推动史学理论学科建设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他强调,建立中国特色的史学体系的前提是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史学理论研究》应在这方面承担起重要的引领责任,作为史学理论领域唯一的学术刊物,它责无旁贷。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平教授

  何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指出,《史学理论研究》之所以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一是理论本身的发展;二是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渗透和影响;三是新的现实需要。就杂志未来如何创新问题,他认为,一是要敏锐把握范式的转变,像全球史等新的生长点要及时捕捉;二是要加强同国际史学界的交流;三是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予以回应;四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各种思潮和理论进行分析。


《史学理论研究》前副主编姜芃研究员

  姜芃(《史学理论研究》前副主编)回顾了何兆武、刘家和和朱本源三位老一辈史学对中国史学理论的贡献。其中,何兆武引领了中国的西方历史哲学研究的潮流。她认为,何先生对康德的研究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学界的重视,只是在后现代主义传入后,国内外学界才认识到他研究的超前性。而刘家和和朱本源两位先生是中国经学研究的领军者,经学研究对中国的文化自信、史学自信非常重要。他们都对杂志创办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在纪念杂志成立30周年时不应忘记他们。


北京大学历史系朱孝远教授

  朱孝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五个方面对杂志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第一,要优先发表成一家之言的文章。第二,要优先发表具有原创性的文章。第三,要优先发表研究国内外学术前沿问题的文章。第四,要优先发表能够做到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文章。第五,杂志能否考虑做到四个结合:即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高层研究与基层研究;历史研究与政治发展相结合。如果杂志有这样的理想,相信会在未来十年做得更好。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林壁属教授

  林壁属(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指出,杂志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对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关注:第一,是对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论展开研讨。一个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的概念体系、问题域和方法论,但史学理论目前在这些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第二,杂志必须关注国家的现实需求,加强对像一带一路建设、台湾问题等问题的组稿,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第三,可以加强对史学界普遍关注问题的探讨。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夏继果教授

  夏继果(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表示自己很高兴参加这次座谈会,原因有二,一是通过参会表达自己对杂志的情感,二是可以借此梳理自己30年的学术成长。就目前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他指出,目前我们对西方史学理论介绍得多,消化并予以批判得少。

  张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指出,《史学理论研究》三十年来走过的路程,反映了国内史学理论研究走过的历程。《史学理论》杂志在推动中国史学扩大学术视野、了解国外研究成果、促进中国史学尤其是中国的史学理论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史学理论研究》时期继续秉承之前的办刊方针,在史学理论研究方面继续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史学理论研究》近二十多年来的努力和坚守,中国史学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在对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在对外国史学的了解和借鉴方面、在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学的纵向梳理和横向总结方面,不一定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今天,努力建设中国的史学理论话语体系已成为中国史学界的共识,《史学理论研究》任重道远。


《史学理论研究》编委王旭东研究员

  王旭东(《史学理论研究》编委)指出,《史学理论研究》的30年恰恰是中国史学理论探索实践的30年,其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总结的。他将这3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杂志在史学研究的思想解放中脱颖而出,竖旗励志;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史学理论学科建设经历了徘徊彷徨,并引发深化思考;第三个阶段是新世纪以来史学理论学科的成熟和科学化发展。可以说,未来是迈向跨学科和科研信息化的时代,这是杂志和史学理论研究需要关注的方面。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辑部张文涛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辑部的黄艳红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辑部董欣洁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辑部的李桂芝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辑部的黄艳红、张文涛、董欣洁、李桂芝也分别谈了自己和杂志的情缘、以及对杂志和对史学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看法。

  座谈会最后由吴英做总结发言。他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杂志的关爱,提出了那么多好的建议,这是杂志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其次他认为杂志之所以能像有些专家高度评价的那样“已经立起来”,是因为杂志有一个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为杂志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稿件,各位在座的专家学者就是从创刊以来一直支持杂志和为杂志供稿的高水平作者,希望您们继续支持杂志和为杂志供稿,同时为杂志推荐中青年作者和他们的高质量稿件,让这个队伍能够继续保持下去、并不断发展壮大。最后他提到目前史学理论研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由于一个时期以来史学界忽视了史学理论研究,致使很多理论问题堆积起来,迫切需要史学理论工作者予以回答,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史学史和外国史学史的发展,为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史学理论的大发展并不会自动到来,它需要史学理论工作者发挥能动性。希望《史学理论研究》杂志能够成为团结史学理论工作者、推动史学理论研究发展的平台。

  (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李桂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