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研究所举办“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史研究研讨会”

2017-06-02


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史研究研讨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 

  2017年5月16日,世界历史研究所举办“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史研究研讨会”,主题为“如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高我们的世界史研究水平”。会议由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主持,由世界历史研究所学部委员廖学盛研究员做主旨报告,由张文涛和董欣洁两位青年研究人员汇报自己研读经典的心得。

  汪朝光研究员首先结合自己的研究谈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世界历史研究所学部委员廖学盛研究员 

  廖学盛研究员以“正确对待《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为题做主旨报告。他首先强调,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原著,如要弄清楚国家起源问题,必须研读恩格斯的《起源》一书。他认为,《起源》的“意义在于,它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了前人的优秀成果,结合时代的需要,以十分宽广的眼光,多方面的历史资料,阐明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其次,他认为,《起源》一书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即“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一个时候是没有国家的。国家是在社会划分为阶级的地方和时候、在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出现的时候才出现的。”

  最后,他指出,受时代的制约,《起源》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结论有不准确的地方。比如,不能再继续说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在充分肯定《起源》一书中“闪烁着真理的基本结论的同时,必须尊重基于现有更翔实资料之上的新的见解”。

 
世界历史研究所张文涛副研究员 

  张文涛副研究员以“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对一句马克思主义论述的理解”为题发言。他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这一命题。他以为,这是理解唯物史观的一把钥匙。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是建立在批判“消极存在”的基础之上提出“积极存在”的具体内容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一是宗教批判。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这标志马克思学说从一开始就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强调人的积极能动性。二是哲学批判。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其次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哲学的批判。三是实践批判。马克思主要是对异化劳动、即私有财产做出批判。这项工作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开始,在《资本论》中达到顶峰。正因为“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马克思没有为历史设定目的,而是始终立足于现实,进行现实批判,以推动人的不断解放。

 
世界历史研究所董欣洁副研究员 

  董欣洁副研究员以“构建双主线、多支线的中国世界史编撰线索体系: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应用”为题发言。她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和学术背景下,应当重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历史学领域的学术价值,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将中国世界史理论体系建设这个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构建一种包括双主线、多支线在内的世界史编撰线索体系。双主线是纵向的生产主线与横向的交往主线。多支线是构成或依附于两条主线的不同领域及不同层次的细节线索,包括跨文化贸易、环境变化、物种传播、疾病传染、移民、战争、殖民主义扩张、帝国主义侵略、宗教传播、文化交流,等等。世界历史就是在双主线与多支线所体现出的各种动力的交互推动下演进的。这个编撰线索体系本身是历史发展合力的具体反映,需要不断在实证研究中检验和充实,同时自然也成为进一步的宏观理论构建的根基。

  在自由讨论阶段,大家围绕如何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的本质内涵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会议最后由汪朝光研究员做总结发言,他肯定了召开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史研究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同时强调在我们的史学研究中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李桂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