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纪念陈翰老,走陈翰老的学术道路

2017-06-09

俞源

  陈翰笙先生是我1961-1965年在北京大学当研究生时的导师。1960年,我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历史系留我当印度史研究生,曾考虑我师从季羡林先生,学习印度古代史。后因当时国家需要研究印度近现代史的学生,时任系主任的周一良先生与时任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的陈翰笙先生商量,请他带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师从他学习印度近现代史,之后,周一良先生告诉我们,陈翰老答应当我们的导师。周先生尊敬地称陈翰笙先生为陈翰老,这也是当时学术界普遍对他的尊称。这使我感到十分荣幸,但也对德高望重的老师有敬畏心理。

  我第一次去拜见陈翰老时,惴惴不安,心想,周一良、季羡林先生都尊称的陈翰老,他学识高深,会问我什么问题呢?见他的第一印象,他是一位和善斯文的学者,而他的第一问题就把我们问得不知如何回答。他问:“你们为什么都要学习研究印度历史?”他用深度近视的眼睛盯着我们,我们真的不知如何回答。过了大概一分钟左右,他慢慢地说:“研究学问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如果研究社会科学不能为社会进步服务,就不要去研究了。”啊,何等的简单明了!陈翰老的一句话,使我顿然觉悟,而且成为我大半生工作的理想信念。

  陈翰老对我们这样说,他的一生正是这样做的。

  首先,陈翰老是我国社会科学家坚持理想信念,矢志不渝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楷模。

  在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后、解放战争中,他在不同战线上,冒着生命危险,奋斗不息。在陈翰老的《四个时代的我》以及《陈翰笙百年华诞集》等书中都有记述,不多赘述。这里只简单回顾一下他对北洋军阀不屈斗争的故事。1924年,他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任历史系教授,在教学和社会活动中,结识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遵其嘱咐,读了《资本论》,学习了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著述,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5月,上海发生震惊全国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公然枪杀工人代表顾正红、英国租界巡捕房开枪屠杀游行群众的“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北京,北大教职员在声援“五卅运动”中表现了很高的爱国热情,陈翰老每次都积极参加游行活动,还常常扛着大旗走在队伍前面。1926年3月18日,陈翰老与夫人顾淑型都参加了反对段祺瑞政府卖国行为的国民示威大会,反动军阀对请愿队伍开枪,造成了震惊中外的“3?18惨案”。鲁迅为此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19日,段祺瑞执政府为掩盖罪行,竟然下令通缉李大钊等人,白色恐怖笼罩着北京。陈翰笙不畏强暴,写下了《“3?18惨案”目击记》,揭露了反动政府残暴的真相,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其二,陈翰老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家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楷模。

  1928-1935年,他领导了中国学术界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大江南北二十几个县市的农村社会调查,得出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科学结论,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

  众所周知,社会性质的判断是确定革命性质、革命对象与动力的前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中国革命性质是什么?当时国际、国内争论不休。1928年,陈翰笙应聘担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33年,他创办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担任该会理事长;从1928年开始到1936年,去美国参加太平洋学会工作之前,他发起和推动了对中国农村的实际调查,他和他的学生薛暮桥、钱俊瑞、孙冶方等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其中,浙江杭嘉湖(1928年)、江苏无锡(1929年)、河北保定(1930年)、广东番禺(1933-1934年)的调查,资料最为扎实丰富。在农村调研中,他注重农村经济中的生产关系;他提出了按土地所有和雇佣情况将农户分成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五类。陈翰老的农村调查,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实际调查,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做了极有说服力的回答。胡绳同志说:“30年代初,还是中国革命和反革命冲突达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与这种政治形势相联系的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中国社会性质,也就是关于革命性质的大论战。为了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陈翰笙同志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特别着重研究中国农村的生产关系。他深深了解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关于按土地所有制和雇佣情况将农户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的农户分类,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的观点基本吻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理论贡献。

  其三,陈翰老一生淡泊名利,为人师表。1950年,他奉周恩来总理之命自美回国,表示不担任外交部的领导工作,也不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始终做一线的研究工作,直到文化革命前,他一直担任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副所长。他始终关心我国青年的成长,文化革命中,他冒着政治风险教不同家庭出生、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有志青年学习英语,做到有教无类。他认为,不管这些青年是谁家的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他90岁高龄还带研究生。

  陈翰老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家。今天我们纪念陈翰老诞辰120周年,回顾他的革命生涯、学术道路,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一是要学习陈翰老坚定的理想信念。当前社会存在着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革命、抹黑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这种思潮不仅存在于舆论媒体领域,而且表现在有的教材当中,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作为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坚定我们革命道路正确的自信。陈翰老革命的一生和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屈辱中抗争,从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到如今走近民族伟大复兴的事实表明,陈翰老的人生道路、学术道路是正确的,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

  二是学习陈翰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自己的学识实实在在为中国社会进步服务。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共同奋斗,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对我国实现伟大中国梦意义重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从前几天“一带一路”的高峰论坛可见,得到亚、非、拉、欧美多国广泛的热烈响应。在座的世界历史、国际关系、经济学专家学者和相关的实际工作者,我们可不可以广开思路、团结协作,编写一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简史、简志和风俗民情的小册子;为“一带一路”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参考、建言献策;为我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出谋划策,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呢?我认为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谢谢大家!

  作者:俞源,中国国际文化书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