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纪念陈翰笙诞辰120周年暨陈翰笙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7-06-28


纪念陈翰笙诞辰120周年暨陈翰笙学术思想研讨会


纪念陈翰笙诞辰120周年暨陈翰笙学术思想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廖学盛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 


中国太平洋学会常务副会长杨绥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  

  2017年5月20日上午,纪念陈翰笙诞辰120周年暨陈翰笙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国际文化书院、北京大学陈翰笙世界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廖学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中国太平洋学会常务副会长杨绥华分别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追述了陈翰笙先生的治学点滴,介绍了陈翰笙先生的学术成就及影响,希望将陈翰笙先生优良的学风、作风继续发扬光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主持了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作总结发言并致闭幕词。

  陈翰笙(1897.2.5—2004.3.13),出生于江苏无锡,1915年出国求学,1924年任教北京大学。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美国、香港、印度等地进行抗日活动,宣传中共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陈翰笙回到祖国,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翰笙是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勤于学术,研究领域颇广,著述甚多,是一位大学问家,专长于世界经济史和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要著作有《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区域》、《印度莫卧尔王朝》、《中国的地主和农民》(英文版)、《美国垄断资本》、《四个时代的我》等。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有达·芬奇那样的博物学家和艺术家,让意大利的艺术延续至今,相比之下,在中国上个世纪,有翰老这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智慧老人。他的智慧和经验,对于我们后辈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在书面致辞中高度评价了陈翰笙。

  通过与陈翰笙先生的亲身交往,廖学盛近距离感受到了其人格魅力,盛赞陈翰笙一心为人民,不为名、不为利,对革命无限忠诚。在廖学盛看来,陈翰笙是一个关心后辈、严格要求后辈,同时又平易近人、对后辈充满关爱的长者。

  王建朗说,陈翰笙先生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一名战士,一名立志改变社会不平等状况的战士;他是一名学者,一名学贯中西、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作出了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作为后来者的我们至今仍在享用他带来的智慧成果。纪念他,不仅是因为他作出的这些重要贡献,还因为他高尚的人格,他深爱国家与人民的胸怀,他疾恶如仇、从不阿谀奉承的品格,他平等待人、乐于提携后进的古道热肠。这些高贵的品质与他杰出的论著一起,将长久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中国国际文化书院顾问俞源

  中国国际文化书院顾问俞源在发言中深情回忆了上世纪60年代在北大师从陈翰笙学习印度近现代史的情景,指出今天重温陈翰笙先生革命生涯和学术道路,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陈翰笙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为人师表,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为中国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奋斗。在治学上,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俞源认为,“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当今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用各领域学识,积极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建言献策。”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研究机构与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陈翰笙亲属、学生等40余人参会,共同追忆陈翰笙先生的学术人生,总结陈翰笙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成就,立志传承陈翰笙先生优良的学风和作风。

 

(科研处王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