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研究所欧美近现代史优势学科举办“近年来国内外欧美近现代史研究动态”学术研讨会
2017-11-20
“近年来国内外欧美近现代史研究动态”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国内外欧美近现代史研究动态”学术研讨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
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廖学盛研究员
2017年11月10日,世界历史研究所欧美近现代史优势学科举办“近年来国内外欧美近现代史研究动态”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欧美近现代史专家做学术报告。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在致辞中,对各位欧美近现代史研究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希望专家们就欧美近现代史学科的发展多提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提出将与各高校欧美近现代史学科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廖学盛研究员出席报告会,并做总结发言。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和世界历史研究所西欧北美研究室副研究员高国荣博士担任报告会的主持人。西欧北美研究室科研人员及部分相关专业研究生40余人参加研讨会。
四川大学何平教授
研讨会上,四川大学何平教授从宏观角度对世界史研究范式的转型进行了梳理和阐述。他指出,随着全球化迅速发展,近几十年来,世界史研究出现了范式转型。新范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全球视野为特征,采用跨学科方法,更多关注跨文化交流、跨国关系和全球一体化进程。
中国人民大学许海云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许海云教授肯定了欧美近现代史学科整体趋向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包括专业研究在人员分布上的不均衡、存在重实证而轻理论、重新兴而轻传统等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邢来顺教授
在具体的欧洲北美近现代史研究方面,华中师范大学邢来顺教授对后民族国家时代的德国历史书写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从18、19世纪起,包括德国史学界在内的欧洲史学界的历史书写的范式经历了几度转变:从普适史到民族国家史再到全球史。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德国史学界的书写范式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坚持自己的独特取向。
南京大学刘成教授
南京大学陈日华副教授
南京大学刘成教授和陈日华副教授则侧重于英国近现代史方向,分别就“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历史逻辑”和“方志:近代早期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展开讨论。刘成教授提出,英国从都铎王朝开始一直到当代的“脱欧”,其孤立主义外交实质是针对欧洲的现实主义。在没有强大武装的情况下,英国外交存在着不可摆脱的脆弱性,它不遗余力地维护均势与和平。陈日华副教授另辟蹊径,认为方志是近代早期英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史料来源。方志是文本,也是时人对历史和当时的记载。它凝聚了编撰者的情感与认同,涉及到国家与社会,由此可以成为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教授对镀金时代的外来移民与美国的政治腐败进行阐述。外来移民的确与美国政治腐败密切联系,但只是“冰山一角”。而美国政治腐败的根源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导致步行城市不复存在,富人郊区化和贫困人口增加,社会达尔文主义泛滥,以及政党垄断选举,选举制度在实践中的紊乱等等。
华东师范大学邓峰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邓峰教授,从新史料的角度对冷战时期美国对朝鲜的政策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他指出,国际学术界、尤其美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如过于注重对单个危机事件的研究,研究成果中大多系美国军方学者所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王华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王华副教授对近年来引发学术界较普遍关注的太平洋史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作为一种新视野、新的史学模式,乃至新的研究领域,太平洋史在生命力和发展空间方面具备了较之大西洋史更旺盛更广阔的潜在优势。
几位专家的报告引起与会学者的共鸣和反响,大家基于现实关注,就全球史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欧美近现代史学科未来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西欧北美研究室实习生 信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