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第二十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17-11-24


第二十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

 
第二十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


第二十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

  2017年11月4日-11月5日,第二十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史学理论重点学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主题为“当前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和杂志社的9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史学理论研究》主编汪朝光研究员


《史学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吴英研究员

  大会开幕式由《史学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吴英研究员主持,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史学理论研究》主编汪朝光研究员致开幕词。汪主编首先对各位学者参加研讨会表示欢迎,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谈了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第一场大会发言由吴英主持,有五位学者做了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陈启能研究员

  陈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回顾了《史学理论研究》杂志、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和作为一门学科的史学理论研究的创办和发展过程,他强调现在中国的史学环境同30年前相比已经大为不同,在新时代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们现在与未来的史学理论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庞卓恒教授

  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根据马克思的论断强调历史学是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他以最近几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之间关系和含义的辩论为例,认为否认历史学的科学性必然导致在评判历史研究成果上的模糊处理,因此必须坚持历史学的科学品格。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张广智教授

  张广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梳理了中西马克思主义史学交流的历史。他认为,这种交流可以促进我们对西方智慧的汲取与借鉴,改进自己研究的不足;同时也符合我国走出去的时代战略,向外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的史学精品,从而促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焕发新的活力。


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牛润珍教授

  牛润珍(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指出,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在于超越历史与现实,将二者融贯为一,把历史置于现实中去考察,用历史研究解决或解释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他以古都邺城为例,揭示其城制对东亚古都的影响,总结古都城制在现代化都市建设规划与设计中的作用。


四川大学历史系何平教授

  何平(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指出近几十年来,世界史研究出现了以全球史视野为特征的新范式并探讨了其中三个重要研究分支:全球史、跨国史和跨文化研究。他认为,近年来世界史研究那些影响较大的成果正是运用这些新范式的结果,因此及时地注意到这种范式转移,了解新范式的理论视野、研究问题和方法,可以使我们的研究与时俱进,并更深刻地认识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趋势。


《史学理论研究》副主编景德祥研究员

  第二场大会发言由《史学理论研究》副主编景德祥研究员主持,同样有五位学者做了主旨报告:

 
上海大学历史系陈勇教授

  陈勇(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指出,吕思勉和钱穆二人是师生关系,虽然在学术上有分歧,但二人身兼通史与断代史研究,体现了师生传承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史学学脉。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谢贵安

  谢贵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指出,傅斯年通过引入兰克的实证主义史学成为新史学主张的实践者。《明实录》是以皇帝及其政治为内容的史书,取自档案等官方文献,这同兰克史学有相似之处。傅斯年将《明实录》的校勘与整理纳入其主持的史语所的新史学实践之中,使这部传统史书被赋予了近代转型的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邓京力教授

  邓京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指出,历史时间观念是在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历史学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但其背后所隐匿的化约主义、线性目的论、普世价值及其权力结构等问题受到后现代主义史家的批判,厄尔玛斯提出以节奏时间取代历史时间,强调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运动的节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现代西方史学范式。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张昭军教授

  张昭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指出,文化史是在与政治史的比较中进行界定的。文化史虽有新旧之分,但二者在以民众为目标的书写对象、进步史观、寻求“公理公例”、民众启蒙与文化认同的现实关怀等方面具有传承与统一性。


上海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梁民愫教授

  梁民愫(上海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指出,史学思潮与文化社会思潮的互动催生和塑造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研究路径、史观、阶段特征和史家生活状态。而现在我们应该以全球视野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进行理论反思与实证考察。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

  在小组发言和讨论阶段,学者们分四个小组分别就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史学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历史书写的理论和方法、西方史学最新思潮和方法等问题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世界历史研究所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董欣洁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李勇教授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学勤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孟钟捷教授


世界历史研究所张旭鹏研究员

  大会的闭幕式由世界历史研究所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董欣洁主持,首先由李勇(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宋学勤(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和张旭鹏(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汇报了各小组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接着由吴英研究员致闭幕词。吴英研究员指出,这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学者们都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交给大会,并且进行了热烈和充分的讨论,就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共识,像史学理论研究应加强对史学本体论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应发挥对史学研究的引领作用、史学研究应走出碎片化状况、史学研究应加强现实关怀等。吴英强调史学理论研究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但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不会自动实现,需要史学理论工作者付出更艰辛的努力。最后他呼吁史学理论工作者不忘初心,做好的史学理论研究,共同迎接史学理论研究的春天。

(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 李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