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研究所“一带一路”史专家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0-12-04

 

  

  20201117日下午,“一带一路”史专家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谷城厅举行。此次研讨会是世界历史研究所“一带一路”史研究室成立以来举办的首次重要学术活动,邀请了来自“一带一路”史不同研究领域的九位专家与会,是一次主题鲜明、学术氛围浓厚的研讨会。世界历史研究所“一带一路”史研究室、俄罗斯中亚史研究室、美国史研究室、太平洋与太平洋国家史研究室、综合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世界历史系多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会议。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研究员和副所长刘健研究员出席研讨会并分别致辞,他们热情欢迎各位专家拨冗指导,殷切期盼各位专家对“一带一路”史研究室的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研讨会由“一带一路”史研究室主任孟庆龙研究员主持,他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一带一路”史研究室建立和发展的简要情况,诚请专家们对研究室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如何从世界史角度切入“一带一路”史研究给予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于沛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一带一路”研究:历史学理论和文献准备刍议》。他推荐了“一带一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相关的经典基础文献资料,如中西交通史和中外关系史等。他提出“一带一路”史研究不能脱离现实和大局,不仅是和历史的对话,也是与现实的对话,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他认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带一路”史的研究大有可为,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密切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李永全研究员对史学研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用进行了解读。他首先提出了自己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认为可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来看待这一概念。他指出不能脱离自身知识结构来做研究,历史学者要从历史学角度来阐述和解释“一带一路”,学科建设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自身的研究方向出发来寻找研究角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马细谱研究员分析了一带一路”史研究的两个重要方向,即聚焦重点国家或地区以及选取重要专题。他认为只要找准方向,“一带一路”史的研究大有可为。作为巴尔干地区历史研究的资深学者,马细谱研究员分享了自身的研究经历和经验,认为“一带一路”史研究可以产生论文、文章、要报等多种形式的成果。由于“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范围广,国家多,鉴于人员和资源有限,所以不能泛泛地研究每个相关国家,而是要以几个国家为重点,将中外文化交流、中外交通史等作为重要研究专题。 

  

  国际关系学院林利民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一带一路”:中国“走出去”构想的艰难探索》。他认为“一带一路”从提出到完善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是一个边探索、边试错、边前进的过程,“一带一路”更多的是工商业方面的经贸投资计划。“一带一路”刚提出时,涉及的地区并不广,发展到今天,这一概念更为清晰,但也没有完全明确。要多研究“一带一路”搭建的框架、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特点是由点到线的民间经济活动,应该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经贸为主、民间带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突出重点,如在物流、交通(欧亚高铁)等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要将“一带一路”的研究重点放在现实中,做综合性和全景性研究。 

  

  中国非洲研究院刘乃亚研究员曾在中国驻埃塞俄比亚使馆工作多年,他深入剖析了“一带一路”与中非关系。他指出,中国非洲研究院的建立就是“一带一路”中“民心相通”的具体措施和表现。习近平主席非常重视中非关系,“一带一路”为非洲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设施联通”起到“一带一路”抓手的作用。中非关系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一带一路”为引领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为抓手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王华教授从整体视野、海洋视角、中国立场的三个层面对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研究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一带一路”史研究可以探讨的方面很多。海洋史、太平洋史的研究热度很高,在此潮流中,新的学术研究分类还在形成。中国学者在太平洋史研究中的话语权目前还不大。“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怎样的研究才能构建具有国际影响的话语体系是值得思考的。“一带一路”的研究范围大致是确定的,“一带一路”史研究体现出更多的跨域性、多元性,所以差异性极大。“一带一路”史研究与现实研究不同,关注和研究的主体具有超脱性,因而不涉及地缘政治的敏感话题。“一带一路”史研究应在跨区域、大区域的全球视野中进行,比如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可采用海洋视角和海陆结合的视域。历史研究需要明确的时空范畴,一些不确定性使“一带一路”史研究加大了难度。他强调“一带一路”史研究要打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可将海洋作为重要维度来研究,梳理和重塑中国在太平洋区域的历史定位。 

  

  世界知识出版社资深编辑范景峰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探讨了英属印度土地制度对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不能缺少历史研究,这是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经验为“一带一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案例,他强调如果没有历史考察和观察,就没有办法了解“一带一路”的实施在相关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要从各方面考量,综合施策,从研究角度为政府提供解决方案。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专家毛克疾认为“一带一路”是跨时代的,是外交、学术、政治、经济资源的再聚焦,“一带一路”是长远工程,是以“代”来衡量的,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成果,“一带一路”最大的意义是大国的心态和视野。 

  

  中国非洲研究院专家马文琤是一位伊斯兰文化研究专家,他主要阐述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设想遇到的挑战与对策。他认为中东地区是推行“一带一路”重大决策的关键地区。“一带一路”建设在该地区存在三个方面的挑战,包括当地安全风险大、西方国家的敌视和影响、“一带一路”在该地区的宣传不足和影响力不强等。 

  以上九位专家的发言紧扣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发展理念,同时又立足历史研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使参会人员深受启发,为一带一路”史研究提出了建设性和方向性的指引。研讨会气氛热烈,学者们就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问题并进行了交流互动。 

    

“一带一路”史研究室 张瑾 供稿、综合处 陈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