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学科建设暨学科年鉴编委会会议在京召开
2022-08-06
2022年7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世界历史》编辑部承办的世界史学科建设暨学科年鉴编委会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线上和线下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全国二十多所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世界史学科负责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世界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学部办、期刊与年鉴管理处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相关负责同志共三十余人参会。
线上参会的专家学者
会议现场
会议开幕式由《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主持研究所全面工作)罗文东研究员致辞。他首先对参会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关心支持世界史学科发展和学科年鉴编纂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此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和学科年鉴编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来重视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世界历史研究所承担《世界史学科年鉴》(2022年卷)的编纂和出版工作,力求尽快为学界提供一部综合性、权威性、连续性和文献性的大型资料工具书。该年鉴的编纂将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著作权、出版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注重实效(一年一鉴),发挥权威评价功能,满足读者数字检索和阅读需求。该年鉴拟设特稿、研究综述、学术动态、著作选介、内容摘要、博士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及简介、期刊和集刊动态、主要科研和教学单位动态、学科人物、学科大事记、研究成果索引等栏目。罗文东书记希望参会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对年鉴编纂提出宝贵意见。
罗文东书记致辞
参会专家围绕世界史学科年鉴编纂、世界史学科建设、区域国别研究与世界史研究的关系等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对年鉴中美国史研究状况的介绍、跨学科和整体史研究综述、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综述和专题史研究综述等篇目的设置及内容提出了若干建议。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从古代中日关系史的重要案例,说明世界史研究是基础研究,首先要求真。他建议年鉴编写也应首先求真,要准确记录真实的学科信息。上海大学张勇安教授介绍了与世界史相关的国内其他学科年鉴的情况,并结合国内外年鉴的学科类型和内容,提出要注意世界史学科年鉴的栏目设置、受众对象等问题,建议扩大年鉴编写者范围,要专通结合,增加专题研究的介绍,使年鉴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平台。福建师范大学王晓德教授对年鉴中的特稿、学术动态、科研项目等栏目提出了建议,并指出时段与区域的划分应尊重学科规律,科研项目可多介绍。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提出,可考虑在年鉴中更多地介绍国外世界史研究进展,还应重视区域国别史研究成果。山东大学顾銮斋教授对年鉴的特稿、研究综述、学术动态的写法提出了建议,认为编写时要注意世界近现代史与国别史的关系,对博士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的介绍要精简。中国人民大学王大庆教授提出,世界史学科年鉴的定位是工具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综述,希望年鉴的编纂要长期坚持,使年鉴发挥传承学术传统,推动学术创新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孟钟捷教授对年鉴的编纂目的和作用做了分析,希望世界史学科年鉴能起到引领学术发展的作用。浙江大学张杨教授认为,世界史学科年鉴应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还应列出全国高校图书馆的世界史学科的特藏图书资料。陕西师范大学李秉忠教授提出,世界史学科年鉴应统一体例,丰富图表,增设人物条目,还应加强编写人员的交流。
王立新教授发言 |
韩东育教授发言 |
王晓德教授发言 |
张勇安教授发言 |
张倩红教授发言 |
顾銮斋教授发言 |
王大庆教授发言 |
孟钟捷教授发言 |
张杨教授发言 |
李秉忠教授发言 |
参会学者对世界史研究和学科建设也进行了较多的关注和探讨。南开大学赵学功教授评析了近年来世界现代史研究的热点和趋势,认为当前研究热点是医疗社会史和生态环境史,研究领域在不断融合,出现新研究领域,体现跨学科和全球史视角的成果不断增加;存在的不足是研究国家或地域分布不广泛,多集中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对英国以外的欧洲其他国家和亚非拉国家或地区的研究不多;研究时间段主要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且多数涉及美国史,之前时间段的研究不多;研究领域的分布也不均衡。首都师范大学晏绍祥教授分析了世界古代史学科的发展状况,认为古代史学科发展稳中有进,人才队伍在扩大,素质有所提高,绝大部分学者掌握研究对象国语言,对原始资料的解读有进步;不足之处是目前世界古代史研究的理论水平不高,研究领域分布不均衡。他建议学界增加对古代史原始资料的翻译,填补一些领域的空白。华东师范大学沐涛教授探讨了我国非洲史研究的现状,指出现在非洲史研究成果丰富,成果形式从编著逐渐转向专著,且代表性专著增多,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有所提高,一些领域有所突破。不足之处是一手资料、多语种资料的运用不多,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较少。他建议大力发展世界史学术期刊,尤其增加非洲史专业期刊,以利于非洲史的成果发表、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赵学功教授发言
晏绍祥教授发言
沐涛教授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指出,目前我国世界史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人数与其他学科相比处于劣势,且地域分布不均衡,人员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世界史学科在全国学界的地位不高,学科建设和管理也有不足。他建议全国科研单位、高校要在这些方面加强合作,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我国世界史学术期刊较少,不能满足世界史学科的发展需要,建议大力发展世界史学术期刊,增加种类和版面。王晓德教授提出,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就,但研究机构和人员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区域分布不均衡。地方院校的世界史学科建设对未来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只有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起来了,全国世界史学科才能真正发展起来。他还指出,世界史中各分支学科,如国别史研究发展不均衡,目前学界的多数力量放在对大国历史的研究上,小国历史很少受到关注。国内拉美史研究就存在这个问题,学界对拉美国家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巴西,对拉美小国历史的研究十分欠缺。
陈恒教授发言
天津师范大学哈全安教授分析了中东史研究需要思考的四个理论问题,分别是世俗与宗教、民族与国家、部落与社会和文明交往。他认为,中东世俗化和其他地区不同,表现出的是世俗政权在宗教领域的延伸;在民族与国家问题上,应反对“一国一族”论;中东的部落有悠久的历史,现代部落并非古代部落,部落大发展的时代往往是国家秩序混乱的时代;文明交往分为和平交往与暴力交往,还可分为同质交往与异质交往,以及同态交往与异态交往。文明交往有时推动历史进步,有时阻碍历史进步。张倩红教授介绍了我国犹太人和犹太学研究的兴起、发展、成果和不足,指出我国犹太人和犹太学研究的兴起是在近代鸦片战争后,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出于救亡图存的目的来研究犹太人。改革开放后,我国犹太人和犹太学研究发展较快,成果增多。近年来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且青年学者不断涌现,成为生力军。不足表现在主观预设导致认知片面化,标签式学术话语不符合实际,整体性研究和理论研究缺乏。她指出犹太史学术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学科建设任重道远;建议学界应多使用第一手资料,利用新方法,吸纳新成果,使研究彰显中国特色。
哈全安教授发言
孟钟捷教授提出,我国世界史学界应加强联系和合作,各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世界史学者应加强联系和合作,学术资源的分布应更加合理;分支学科的设置应根据我国现实需要调整;高校世界史课程设置要灵活,并注重跨学科特色;人才培养要有新规划。北京大学唐利国教授探讨了世界史学科发展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如世界史教学体系的建立,对学生研究方向的引导等。他认为,国别史与其他分支学科的界限越发模糊,史料的选取更应体现出跨国特色。
唐利国教授发言
浙江大学张杨教授从知识传播、知识权威形成的角度探讨了世界学术中心转移的过程、趋势和特点,指出知识权威的形成是比较晚近的,世界学术中心从欧洲转到美国是在20世纪60年代,且经历了美国化的过程。以此为例,她提出中国世界史研究首先应具有本国视角,外国理论体系应中国化,还要有意识地进行知识传播。南开大学付成双教授介绍了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后,该校世界史学术团队的情况,指出人才结构还不合理,人才培养环境仍需改善,引进人才机制也需优化。他以世界科技史研究为例,提出该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多学科人才合作。他希望全国世界史学界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等方面多交流合作。
付成双教授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邢来顺教授指出,目前世界史研究成果中,与现实联系紧密的专题,如民族复兴、文明交往和互鉴、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医疗社会史等成果逐渐增多。他建议,我国世界史研究要不断发掘新领域,更新研究对象,创新研究范式,开展跨学科研究;要关注现实,突出中国特色,还要强化洋为中用的理念;要大力整合研究队伍,在重大问题上掌握学术话语权。首都师范大学姚百慧教授介绍了世界史史料学的概念和该学科建设需注意的问题。他指出,世界史史料学要揭示研究和处理世界史史料的原则和方法,其作为世界史学的分支学科,对世界史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世界史史料学的研究成果很少,世界史资料集有一些,但仍不够,原因是世界史史料学的地位仍有争议。世界史史料的内容和整理运用方法均有一定的独立性,世界史史料学应该在世界史学中占有一定地位,世界史史料学的学科建设应加快。
邢来顺教授发言
姚百慧教授发言
西南大学徐松岩教授认为,全国高校的世界史学科发展不均衡,应加强地方高校世界史学科建设。他评析了古代国家形态研究的状况,认为氏族制度和古代国家的根本区别是公共权力,公共权力的存在是古代国家的本质特征,公共权力的大小是衡量古代国家演进的主要标志。他指出,我国世界史研究要在吸收国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中国话语,其中的关键是要有中国见解。李秉忠教授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的世界史研究、学科建设、科研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了我国师范院校世界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优点和缺点,提出我国师范类高校以及全国高校应加强合作,改进科研教学管理,推进世界史人才队伍建设,从整体上提高世界史学科建设水平。
徐松岩教授发言
在区域与国别研究与世界史研究的关系方面,多位学者也提出了有深度的见解。王立新教授分析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兴起及其对世界史研究的影响,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有可能对我国的世界史研究造成不利影响。首先,区域国别研究的政策取向会导致学界较多关注国家需要,忽视世界史学科建设;其次,若学界对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当,会导致更多世界史学者转向现实问题和政策问题研究,导致世界史研究力量不足。区域国别研究依赖国家财政投入且受政策的影响较大,而世界史研究较少受到这些影响。世界史学者应善于利用国家政策,使之有利于学科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邢广程指出,世界史研究要与区域国别研究对接,适当融合,但要划清界限。世界史学科对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具有优势,世界史学者应加强对人类历史上重大问题的研究。
邢广程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刘普处长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各学科的年鉴编纂的进程和编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历史学部刘杨同志从学科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加强世界史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高俐编辑也就做好世界史学科年鉴编纂提出了若干建议。
刘普处长发言
刘杨同志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健研究员做会议总结发言。她指出,参会学者按照党中央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总体要求,对世界史学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讨,并提出了真知灼见。各位专家一致认为,应重视世界史人才队伍建设,增加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大家对世界史学科年鉴编纂提出了各类宝贵建议,希望学科年鉴能成为世界史学科成长的资料源,引领学科建设的动力源,融通中外史学、推动学术交流的重要学术平台。
刘健研究员总结发言
(世界历史研究所宁凡供稿;何风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