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现代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曲阜举办

2022-12-22

  2022年12月3日,由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现代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本次年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汇集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世界历史》《史学集刊》《史林》等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人民出版社等60余家高校、科研单位和出版单位的9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专家齐聚云端

  当日上午开幕式环节由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曲阜师范大学赵文亮教授主持。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邢光致辞。邢光书记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希望各位专家为曲阜师范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给予指导和帮助。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特色和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建设成绩等情况,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代表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的代管单位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不久,我们克服新冠病毒疫情造成的障碍,通过互联网构建的云平台,举办此次学术研讨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这次会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研究和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对国内外世界史学科建设的成果和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世界现代史面临的前沿问题和理论方法,推动世界现代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现代史知识体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前会长、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张宏毅教授在线宣读了给会议的贺信,并阐述了他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含义的几点思考:一是应该从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含义;二是要高度重视理论思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争取更大胜利;三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我国史学工作者、特别是世界现代史学者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梁占军教授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简要介绍了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史。梁教授表示,研究会的核心工作可以概括为“搭平台、促交流、把方向、育新人”十二字理念。本次大会的主题体现着世界现代史研究界关注重大问题的优良传统和勇于回答时代之问的责任担当,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历史研讨,促进学术交流,培育后备新人,这是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开展学术活动的一贯做法。最后,梁教授对承办方曲阜师范大学、对与会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邢光致欢迎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致辞

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前会长、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张宏毅教授致辞

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梁占军教授致辞

  开幕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由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任灵兰编审主持,共计6位学者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于沛研究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界历史进程》报告中,从宏观视角和历史视角阐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历史背景以及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他指出,通过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域下世界历史进程的回溯,可以清楚的看到,尽管世界处于新旧体系交替的动荡变革期,全球化正遭遇逆流,但世界历史的进步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世界仍然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在题为《感知变局》的主旨报告中,从世界的角度,尤其是从二战以后、冷战以来发生的世界新格局、新秩序的变化阐述了自己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界现代史研究的认识。他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过去的经验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世界,在国际格局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中国所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文明形态”,或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研究员的报告从四个方面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土耳其与北约的关系,指出土耳其在立国的过程中一直在调试与欧洲大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甚至谋求更长远发展的立国之策;但是北约与土耳其的关系存在变数,如果双方找不到平衡点,彼此将渐行渐远。鉴于目前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密切关注土耳其未来的发展。吉林大学刘德斌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百年之变与世界历史研究》。报告将“百年之变”与世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前提下,对“世界史的学者应该做什么”“作为参与者、研究者能做什么”等问题做出了一些思考和解答。他指出,我们应挖掘百年之变的来龙去脉,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应建立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从而为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奠定新的历史研究基础。西北大学黄民兴教授作了《再论现代中东地区格局的百年变迁》的主旨报告,从宏观视野勾勒了现代中东地区格局的百年变迁,将1900年以来中东地区格局变迁划分为5个阶段,指出20世纪以来现代中东地区格局具有11个特点。梁占军教授谈到了世界现代史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认为应主动拓宽世界现代史的研究领域,打通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有效路径,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切实发挥史学的自证功能;在谈及如何从史学角度进行区域国别学的探索时,梁教授提出了两条路径:一是夯实国别史和区域研究史的学术积淀,扩展世界史的研究领域,将尚未纳入研究范围的国家和地区研究作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二是要发挥历史学科从长时段把握时代特征的优势,把现实问题纳入历史纵向的发展过程中,来揭示现实问题的本质并研判其走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作主旨报告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刘德斌教授主旨报告

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西北大学黄民兴教授作主旨报告

  当日下午的分组讨论环节共有近90余位学者分为7个专题、10个小组进行了热烈且深入的讨论,充分展现了世界现代史学科蓬勃发展的基本态势。

  第一、二组讨论的主题为“百年变局下的中外关系”。学者们共计提交了17篇文章参加讨论,内容涉及中外关系、史学理论以及百年变局下的中共党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关于中外关系的论文中,涉及中美关系的3篇,中英关系的2篇,中印、中以、中加关系的论文各1篇,浙江大学程早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闫明利用了冷战时期美国及西方媒体的报道材料来探析十四世达赖出逃时偷运宝藏的数量,批判了美国丧失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殖民侵略弱小国家的行为;曲阜师范大学孙晓光、张赫名论述了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南海政策,认为这一政策影响了南海局势的稳定,引发了亚太地缘政治格局的新变动;辽宁朝阳师范学院于程焜以2022年中美台海危机为例,论述了百年变局下大国竞争的实质;华中师范大学梁军认为,美国因素及1972年尼克松访华影响了战后中英关系正常化的历程;内蒙古师范大学尚彦军指出,英国对涉台问题的态度转变是影响中英通航交涉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孟庆龙论述了中印边界问题与中印关系,认为客观且全面认知这一问题需要特别注意心理因素的作用,从世界史视角,长时段、全格局透视中印边界问题、中印关系的变迁及其与多种国际因素的互动;德州学院王彦敏论述了以色列农业社区模式的发展变迁及对我国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启示;青岛大学宋艳华论述了加拿大传教士季理斐在华传教的四十余年生活,认为其推动了早期中加关系的发展。

  涉及中共党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文有4篇,青岛大学刘方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陈果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摸索并实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六盘水师范学院张俊英、黄丽辉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实质与当代价值;中共玉溪市委党校马淑艳主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危”与“机”交织并存,我们必须掌握历史主动,增强斗争勇气,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刘五书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为中国在大国博弈中取胜奠定了基础。

  曲阜师范大学黄仁国探讨了中华民族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伟大复兴,认为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以自身发展带动世界拥护和平与发展的力量的壮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浙江科技学院罗惠龄对《周易‧乾卦》中体现百年大变不变“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丰富意义进行了阐释。

  另外,与史学理论相关的论文有2篇,北京大学杨丁宇论述了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对兰克史学的研究与其代表作的引进;曲阜师范大学吴延民认为,“世界史”不能等同于“西方史”,中国史可以融入整体世界史的构建并能够变革世界史叙事的架构。

  第三、四组的议题为“百年变局下的美国”,学者们共计提交15篇文章参与讨论,涉及美国对外关系史和冷战史的论文数量最多(7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吕桂霞从美国“印太战略”的角度,论述了美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的转变,认为这一转变影响中国-太平洋岛国关系;兰州大学王延庆认为,美国对埃塞俄比亚 1980 年代饥荒的救助未能达到削弱埃(塞)亲苏政权的目的,反而使后者借助西方援助的同时继续保持与苏联的密切合作,暂时稳固了政权;暨南大学张维缜指出,美国对大陈岛撤离政策一方面让台湾在防务上更加依赖美国,但也使美台双方产生了嫌隙,另一方面也让中国大陆由此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反对美国干涉内政的信心;山东女子学院王宗涛论述了美国对波多黎各的同化政策,并分析了该政策失败的原因;山西师范大学刘长新论述了福特政府时期美国对伊朗的石油政策,认为其加速了伊朗国内危机的爆发;重庆理工大学罗炯杰借助新近解密的美国档案文献,论述了伊朗伊斯兰革命中的美国撤侨行动;鲁东大学张亚庆论述了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对肯尼亚的军事援助,认为美国的军事援助维持了东非的地缘均势,遏制了苏联在东非的影响,维持了东非的“西方阵营”。

  部分参会论文研究领域涵盖了农业史、环境史、海洋史、二战史等方面。南开大学付成双考查了美国中西部农村的现代变迁,认为到20世纪初,美国中西部经济与东北部经济连成一体,成为了北美的经济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刘向阳论述了20 世纪 70-90 年代美国环境管制与地域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天津师范大学刘合波认为20世纪以来的水坝建设史即是人类从驯服自然、恢复自然到保护与顺应自然的认知演变史;曲阜师范大学曲升论述了美国“航行自由计划”的形成及其战略功能演变;武汉大学张士伟依据西方经典叙事及近年来的新研究重新审视布雷顿森林谈判,认为关注英美之外的国家与布雷顿森林谈判的历史,有利于推陈出新和全面理解国际秩序的真实面貌;兰州大学王雅红论述了二战期间美国“战俘合同工”制度,并评价其为“美国例外论”的体现、美国单边主义的前奏;首都师范大学张北晨论述了美国对《五角大楼文件》案的应对,认为只有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和应对机制,对新闻出版进行合理的和必要的规制,才能维护和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第五、六组的议题为“百年变局下的欧洲”。学者们共计提交14篇文章,其中探讨英、法等欧洲大国史的文章最多,数量达到8篇。陕西师范大学何志龙利用英国解密档案和国外研究成果,论述了英国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成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菏泽学院曹瑞臣从跨国史的视角探讨了蔗糖传播、奴隶贸易、英国消费社会兴起三者间的关系;河南师范大学王若茜论析了英国对 1971 年南亚危机所采取的政策;赣南师范大学宋海群论述了二战时期英国对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政策变化;四川大学张箭、吴浩菡探讨了二战法国败降后其军队的去向和归宿;山东大学孙一萍探讨了法国热月时期德安格拉斯与潘恩有关财产问题的争议;信阳师范学院肖文超论述了委任统治时期法国对叙利亚库尔德人政策演变及其影响;上海大学沈亚男讨论了20 世纪 60 年代勒马斯政府教育国有化改革与爱尔兰现代教育格局形成之间的关系。

  部分参会论文涉及到历史教学问题、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等方面。中国人民大学金永丽梳理了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服务的历史教材编写沿革与特点;枣庄学院刘吉国结合“疫情常态化”与“世界一体化”的双重背景,论述了对世界近代史教学的创新实践与反思;山东大学徐叶彤讨论了欧洲代议制政府的中世纪构想及近现代的潜在困境;中国政法大学贾文华考察了欧盟域外制裁的具体案例,认为欧盟及成员国域外制裁范畴内存在游离于“共同体决策方式”之外的“德黑兰范式”;浙江大学夏立安基于对《智利民法典》的解读,认为其因反殖民主义的特点而不同于同时期的欧洲民法典;复旦大学朱联璧以全球思想史的视野对“帝国日”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七组讨论的议题为“百年变局下的中东”。学者们共计提交10篇文章,涉及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埃及、黎巴嫩等中东国家和地区。曲阜师范大学赵文亮探析了伊朗反美主义的原因,认为伊朗之所以成为中东地区最坚定的反美国家,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伊朗国内推力和美国外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北大学蒋真认为,伊斯兰改革主义既可以保持伊斯兰原则,又为现代化改革提供了合法性基础,这是其能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伊朗的重要原因;西北大学韩志斌论述了部落体系重构与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兴起的历史逻辑,认为部落与国家之间的互动逻辑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乌玛”和哈里发国家的命运,同样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山西师范大学车效梅、王桂法对伊斯坦布尔棚户区问题的成因、特点、治理得失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论述;吕梁学院李宁、王婉指出,奥斯曼帝国世俗化改革虽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其为后来的凯末尔世俗化改革铺平了道路;山西师范大学谢立忱论述了冷战时期以色列的“少数民族联盟战略”,认为其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原因在于以色列自身相对有限的经济实力和双方关系的不对称性;内蒙古民族大学王泰论述了20 世纪埃及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教训与启示;西华师范大学李豪考察了黎巴嫩真主党发展历程,认为其策略为极力使自己“黎巴嫩化”以更好地融入到黎巴嫩政治生活当中,进而实现其执掌或分享政治权力的最终目的;山西师范大学王霏从叙利亚国旗、国歌演变的角度,考察了叙利亚国家认同的构建及其成败;云南大学伍庆玲论述了20 世纪以来中东国家伊斯兰妇女现代化的历程。

  第八组讨论的主题为“百年变局下的俄国”。学者们共计提交了7篇文章,其中涉及苏联史、俄国史的文章最多,为4篇。北京师范大学张建华指出,苏联的伊尔库茨克和西伯利亚在 20 世纪 20 年代是“发生”、“培育”、“酝酿”、“制造”、“输入”革命的地方,实际上成为东方革命和中国革命的策源地;黑龙江大学高龙彬利用美国“哈佛苏联社会制度项目”的口述材料对苏联经济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张文华考查了苏联钚-239的生产与核计划,指出钚-239 工业的规划化生产满足了苏联批量生产核武器的战略需求;嘉兴学院李华根据法国作家纪德1936年的游记《访苏归来》,分析了纪德对苏态度变化的原因;西北师范大学党庆兰论述了俄罗斯中亚战略的历史沿革与中亚的政治经济走向;滨州学院亓佩成对纳卡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其根源于历史、宗教、民族和领土因素和地区大国博弈;首都师范大学李晓如梳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与罗马尼亚之间比萨拉比亚争端的由来。

  第九组讨论的议题为“百年变局下的日本”。学者们共计提交了7篇论文,内容涉及外交史、政治史、经济史、环境史等方面。中共中央党校林晓光以外长谈判中政治解决和法律解决的较量与博弈入手,对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江南大学杨捷论述了20 世纪 30 年代末夏威夷华人的抵制日货运动;曲阜师范大学张兆敏简要梳理了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琉球问题,认为“二战后琉球地位未定论”的观点是有充分的国际法及历史事实依据的;北华大学刘景瑜梳理了日本战后防卫大纲的历史沿革,认为“专守防卫”理念已经变质,新版防卫大纲可能会增加周边地区的所谓“不安定”因素;青岛工学院赵承伟、山东大学卢镇对幕末不平等的日美外交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启示;天津社会科学院刘凤华以正金银行大连、营口两支店的经营为例,论述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与日俄战后东北经济中心转移之间的关系;渤海大学潘德昌论述了日本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矿害治理问题,并指出日本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对我国治理工业污染问题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最后一组讨论的议题为“百年变局下的东南亚”。学者们共计提交了8篇文章参与研讨,内容涉及东南亚外交、社会治理等问题。湖北大学高志平、郭温玉指出,中国对首次不结盟运动的积极外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基本实现了中国的战略意图和政策目标;华东师范大学梁志论述了缅甸承认新中国的历程与当代中缅关系的缘起;苏州大学魏琪认为,东南亚宗教民族主义经常与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种族和宗教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对所在国的政治过程、地区安全和稳定及政治生态等有重要的影响;渤海大学温荣刚指出,战后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率先启动,不仅极具特点,而且对世界格局走向影响深远;赣南师范大学朱大伟认为,多民族国家的缅甸因为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不同民族出现了差异化乃至对抗性的对日政策,战时的这种敌对为战后缅甸至今的内战埋下了伏笔;赣南师范大学魏炜、王锋将研究聚焦于新加坡,分别对新加坡老龄化社会治理问题、新加坡中医药管理制度化问题进行了详细且深入的研究;南开大学王元论述了五邦社会主义政党反大马计划始末,认为反大马计划的失败深刻地影响了各邦的内政和地缘政治格局,并改变了该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向。

  下午5时20分开始的大会闭幕式由黑龙江大学李朋教授主持。各分会场汇报人分别介绍了本小组论文情况和评议人点评情况。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徐友珍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她认为本次大会充分体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现代史研究”这一主题,涉及议题广泛,讨论精彩纷呈,青年学者的加入为学会注入了新鲜血液。她对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表示肯定。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梁占军教授最后指出,这次会议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盛会,线上会议的特点使这次会议在规模和参与度上都高于以往。他代表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高度评价了会议承办方曲阜师范大学和赵文亮教授团队的辛苦付出,同时感谢张宏毅、李世安、沈永兴等老一辈学者对学会工作的指导与支持,并对所有与会领导、嘉宾、师生表示感谢。

(曲阜师范大学赵文亮、刘文庆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