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研究所举办第七届青年学术论坛
2024-04-08
此次论坛开幕式由所青年工作小组组长姜南研究员主持,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罗文东研究员致辞。罗文东书记在致辞中,首先对参加一年一度的青年学术论坛的所有人表示欢迎和祝贺。他强调了这次论坛的重要性,指出这已是第七次召开,表明它是加强学科建设和支持青年科研人才成长的重要机制。他指出,过去五年间,通过青年学术论坛,许多成果已在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权威期刊上发表,表明论坛对青年研究人员的重要性。院党组大力支持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培养计划,以促进研究水平的提升。罗文东书记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加青年学术论坛,提交研究成果,并互相交流,相互促进。这对于提升整个研究所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非常重要。
论坛共分为4个专题小组和1个圆桌讨论。
第一组讨论主题是“历史脉络中的‘帝国’范畴”。该组的论文有:吕厚量副研究员的《阿尔特米多鲁斯与<释梦>中的罗马帝国等级和空间结构》,孙思萌助理研究员的《理想模式的塑造:7—8 世纪拜占庭帝国皇位继承制度的特征》,许翔云博士的《国家身份与 19 世纪末美国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争论》。
第二组讨论主题是“流动时空中的族群及其思想”。该组的论文有:温静助理研究员的《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家庭丧葬供奉制度》,郑立菲助理研究员的《在“大中华”与“小中华”之间——近代朝鲜华西学派“中华”观探析》,徐仕佳博士的《经天纬地:康熙朝测绘琉球的成果及影响》。
第三组讨论主题是“近代转型中的‘民族’与‘国家’”。该组的论文有:信美利助理研究员的《塑造“意大利人”之难题:19 世纪 70、80 年代意大利教育改革》,杜娟副研究员的《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海外移民政策的巴西转向及特征》,冯理达博士的《英国在黄金海岸土地政策的争论与转型——以“洛克诉康克菲”案为中心的考察》。
第四组讨论主题是“全球一体化中的国家决策与政党活动”。该组的论文有:王超副研究员的《20 世纪 70 年代联邦德国反核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范继敏博士的《西德和平运动与社会民主党的阵痛和转型》。
圆桌讨论的主题是“大变局中的世界历史研究新议题与新视角”。
在此次会议的点评和圆桌讨论中,青年学者各抒己见,结合发言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世界历史所冯秀文研究员在专家点评中首先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研究人员的赞赏,认为他们在专业知识、对国家前途的关心方面表现出色。他强调了选题的广泛性和视野的宽阔性,认为这体现了世界历史的博大精深。冯老师特别指出,虽然一些研究关注较小的问题,但它们反映了整个历史发展的规律,展示了历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他还强调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材料的充实性,体现了年轻一代研究者的扎实功底和严谨的学风。冯秀文研究员提醒年轻学者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强调作为历史学者应具备社会担当,对国家兴亡有责的态度。他还提到个人的职业道德和操守的重要性,这对保证研究质量和传达正确的历史观至关重要。最后,他提出几点建议,包括在选题方面要注重宏观角度的考虑,强调理解和表达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的注释和文献引用。他鼓励学者以清晰、深刻、高度概括的方式写作,同时也提出了对当前历史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批评和建议。
副所长刘健研究员在论坛闭幕式上首先表达了对青年小组的感谢,强调了他们在组织青年论坛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她特别提到这次论坛的新颖之处,如青年导师的参与和圆桌会议的举办,这些都是促进不同学科间交流的有效途径。刘健研究员还谈到专业研究的重要性,强调每位研究人员都应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并注意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她强调不断更新研究主题的重要性,这对于历史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她还强调开放视野的重要性,提倡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以促进创新和理论的发展。刘健研究员还谈到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新工具来提高研究能力。她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参与世界史所的工作,重视历史学研究,并为年轻学者设立明确的目标。
罗文东书记在论坛闭幕式上强调加强科研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性,他提醒年轻研究人员不要将自己仅仅看作是普通的科研人员,而要有创先争优的精神,为个人成长设置压力和动力。他还强调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鼓励年轻学者拓展知识面以适应党和国家的期望和要求,以避免研究成果碎片化,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他还提出信息技术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辨别信息的重要性,鼓励年轻研究人员利用现代技术更高效地收集信息。他还强调了自觉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议,包括充分利用中国社科院提供的资源,保持与导师和前辈的联系,以及制定长期职业规划,等等。
参加论坛的青年学者还通过互评方式,评出了本次论坛的优秀论文,提交所学术委员会审议。
(高天宜 供稿,王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