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高端讲座第一讲举行
2024-07-10
2024年7月5日,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高端讲座第一讲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办,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应邀作题为《世纪的诞生: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位置》的学术演讲。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主持讲座,来自世界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及在京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本次活动为庆祝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汪晖教授首先指出,中国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之一,思考中国问题不能脱离世界历史。“世纪”概念在近代中国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历史叙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全球共时性”,开始将中国自身放入世界历史的脉络中展开阐述,因此审视20世纪中国发生的伟大历史变革也必须从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巨变的双重视角下进行。
通过细致梳理世界范围内讨论20世纪及其前史的代表性叙述模式、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可知,20世纪所赋予的时间观重塑了现代人对历史的整体认知,学者们一方面承认20世纪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挖掘20世纪与其前史之间的延续性,导致讨论和界定“20世纪”和“20世纪中国”存在困难。事实上,中国人最初将“20世纪”视为重新确定历史行动方向的时势范畴,这与今天将20世纪看作客观性时间标记的倾向存在区别。以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为例,其特殊性在于引入新的时间概念“20世纪”和空间概念“太平洋”界定中国历史以及中国在全球中的位置,以解决诸多新变化下既有历史叙事无法维系的主体性问题。
全球资本主义中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和新帝国主义的崛起是“世纪”概念普遍化的背景。对190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研究著作的整理显示,关于帝国主义基本范畴的思考日益深入,而且中国的思想家与这一世界性趋势保持同步。新启用的“世纪”概念提供了一种认识论的框架,将多元的空间和多元的时间纳入共时性的普遍历史,并引申出对普遍历史的不均衡及其衍生矛盾冲突的思考。帝国主义在确立自身军事霸权过程中制造的“中心-边缘”非均衡性反而成为颠覆霸权体系的契机,同时也与边缘地区自身社会变革要求呼应,因此20世纪战争的全面社会动员特征明显有别于19世纪的欧亚地缘争夺。由帝国主义战争触发的“亚洲的觉醒”是对突破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和自身旧制度的双重探寻,构成“20世纪”的起点,其序列性进程甚至延伸至当下“全球南方”热潮,并成为认识21世纪的前提。
汪晖教授在总结中结合“空间革命”“横向时间”等范畴阐明“世纪”的诞生意味着将不同时间轴线中的历史内容转化为可以在同一套话语中进行表述的现实。20世纪中国通过置换诸多19世纪欧洲命题推动社会变迁,这种变革和连续的辩证关系是理解20世纪中国的线索,也是我们面对当代和未来挑战的基点。
在交流环节,汪晖教授与听众就思想史研究的内部视角、“20世纪”范畴与时代主导性、新旧“帝国主义”概念的界定、区域“中心”与“边缘”的互动关系、20世纪在历史叙述中的不确定性及其与21世纪的关联、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徐仕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