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第八届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暨《世界历史》编委会会议在长春召开

2024-07-29

  2024年7月13-14日,第八届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暨《世界历史》编委会会议在长春召开。本次会议由《世界历史》编辑部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亚研究院、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承办,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五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世界史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世界史三大体系建设以及世界史期刊发展问题。  

  会议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董灏智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兼《世界历史》主编刘作奎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东北师范大学东亚研究院院长兼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主任韩东育教授、《世界历史》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徐再荣研究员先后致辞。 

  刘作奎所长指出,《世界历史》自创刊以来一直秉持“大家办、为大家”的办刊方向,致力于建设成为全国世界史学术共同体的公共平台。编委会委员不仅是期刊业务的指导者和支持者,更与刊物形成了鱼水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依赖。他希望此次研讨会能够增进《世界历史》与编委会委员的交流互动,切实推动中国世界史研究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使刊物真正成为整个学界向往的学术精神家园。 

  王延书记强调,世界史学科始终是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在学术传承和创新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既为世界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全新的视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够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就世界史研究的新趋势、新方法和新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进一步促进世界史学科的长足发展。 

  韩东育教授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程,感谢《世界历史》杂志及学界同仁对该校世界史研究的鼎力支持。他指出,世界史学者关心世界、关心国际文化,有责任为国家战略和人类福祉贡献智慧和力量,希望杂志能够设置更多有价值的选题、刊登更多优秀的文章,在三大体系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徐再荣研究员代表《世界历史》编辑部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也对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他就近一年来《世界历史》的办刊情况向编委会做了汇报,重点介绍了刊物在选题与栏目策划、中青年学者培养、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版面扩展等方面的工作,指出未来将继续创新办刊思路,助力国内世界史研究高质量发展。 

  学术研讨环节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巩固教授、《世界历史》编辑部张艳茹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高嵩教授和《世界历史》编辑部杜娟副研究员主持。与会专家分别围绕国内外世界史研究前沿动态、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史三大体系建设,以及《世界历史》期刊建设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交流。 

  学者们尤为强调我国世界史学者的责任与使命担当。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提出了“撰写学术论文给谁看”的学术命题,认为学术研究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要将社会效应作为研究、写书、写文章的重要方向,要注重中国世界史研究成果的海外传播效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立新教授指出,世界史学者应该加强公共参与,介入重大公共议题,传播和普及历史知识,回应错误思潮,积极建言资政。 

  学者们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分析了国内外世界史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新视角、新领域和新方法。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高毅教授分析了史学前沿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民族国家”。苏州科技大学历史学系姚海教授剖析了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中的二战叙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邢广程研究员关注了欧亚地区世界史研究的新变化。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沈坚教授解读了2024年法国的议会选举。吉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刘德斌教授分析了国际学术界关于大国兴衰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梁茂信教授探讨了美国学界关于族裔认同的研究及“去白人中心说”的争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赵学功教授梳理了西方学界关于核问题的研究趋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沐涛教授评析了国际学界关于非洲史研究的最新动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高岱教授呼吁积极开拓体育史、艺术史等新的研究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孟庆龙研究员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外关系史发展的四个阶段以及相关研究状况。 

  高嵩、邢广程、沈坚、王晓德、刘德斌、林利民、黄民兴、梁茂信(第三单元研讨) 

  学者们就如何构建中国自主世界史知识体系,如何破除“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等问题纷纷建言献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安山教授分析了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优势和短板,建议推动学科整合,促进不同地区的跨文化研究,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平等交流。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邢来顺教授分析了世界史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之间的联动性,并剖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王晓德教授强调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语言能力、研究方法在世界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国际关系学院林利民教授探讨了世界史研究中的“去西方化”问题,认为应该从微观起步,调整观念,增加对非西方国家历史研究的比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杨共乐教授介绍了该校在世界史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认为学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以及形成特色研究至关重要。 

  杜娟、杨共乐、孟庆龙、赵学功、梁占军、沐涛(第四单元研讨) 

  学者们就世界史与国别区域学的关系、交叉学科研究以及青年学术群体的发展等问题发表真知灼见。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黄民兴教授认为,“区域国别热”有助于世界史开辟新的领域,但需要对“国家”“区域”等重要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梁占军教授指出,世界史是“区域国别学”的主要支撑学科,应该积极推动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扶持新的研究领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陈志强教授认为,中青年学者是世界史学科发展的生力军,在当前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和考核标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应该增加对他们的扶持力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孟广林教授分析了青年学者的优势和面临的困难,建议世界史刊物在青年学者发表方面形成制度化激励机制。 

  学者们还就提升《世界历史》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栏目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邢来顺教授建议刊物积极引导,促进世界史学科布局正态分布,在继续保持对“主流世界史”高水平研究成果关注的同时,增加对于一带一路国家、全球南方等国家和地区历史研究成果的关注度,根据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拓展新领域,在世界史学科建设和世界史研究中助强扶弱。林利民教授提出,刊物应加强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术讨论,同时发挥平台作用,开辟亚非拉国别和地区专栏。梁占军教授从引领、支撑和扶植三个维度分析了《世界历史》在应对区域国别学带给世界史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方面的重要作用。 

  会议闭幕式由徐再荣研究员主持,刘作奎所长和董灏智院长分别做总结发言。刘作奎所长指出,此次会议观点精彩纷呈,立论高屋建瓴,认识兼具思想性与批判性,同时对于刊物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启发性建议。董灏智院长指出,历史研究不能脱离实际问题,更不能与现实脱节,我国世界史研究应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在中华民族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

 

 (大会合影)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成果的宝贵机会,也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和《世界历史》杂志未来的建设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杜娟供稿,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