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讲座“阿育王和早期佛教社会塑造”举行

2025-11-13

  10月29日晚,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与外国文学研究所梵语与南亚文学研究室共同主办的学术讲座“阿育王与早期佛教社会塑造”在线上成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刘欣如教授担任主讲,吸引了来自历史、文献、梵语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与学生参与

  刘欣如首先介绍了阿育王在印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如何通过铭文等方式将个人事迹和思想传达给臣民,并流传后世。20世纪初其铭文被破解,引起学术界关注。

  阿育王铭文分布广泛,内容涉及宗教宽容、战争反思、法律治理等多个方面,其中体现的“宗教包容”等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阿育王形象与政策在佛教传播过程中被不断重塑。后世《阿育王传》往往将阿育王塑造为“由暴戾转信佛”的典型,甚至强调其对异教的迫害,这与铭文中倡导和平、宽容的“法王”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在艺术与宗教融合方面,桑奇佛塔、巴鲁特佛塔等考古遗址中的浮雕与造像显示,印度本土的夜叉、蛇神、树神等部落神祇在佛教艺术中逐渐被赋予护法角色,成为佛教社会化过程中重要文化媒介。希腊化时期与贵霜时期佛教艺术来源多样,除了希腊影响外,印度本土的造像传统同样不可忽视。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与会学者围绕阿育王形象的真伪辨识、佛教与种姓制度的关系、希腊文化对早期佛教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刘欣如一一作出细致回应,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 张璐 供稿;王超华 校对;梁展 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