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汪朝光的辛亥革命研究历程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以史为鉴 为人民做学问

2021-12-27

编者按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汪朝光,多年来致力于近代史、民国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参与主编《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通史》等多部重要论著。本期纪事邀请汪朝光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讲述辛亥革命研究的经历经验与当代意义等。

  一

  1977年11月,我参加了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后的第一次全国高考,顺利考上南京大学历史系,度过了4年的大学时光。77级的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年龄相差悬殊,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特殊的经历,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是,热爱学习、勤奋向上。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的是,入校2年后,校园门口开了家小书店,每天开门前,都有学生在门前等候,就为了买到自己心仪而又数量有限的新书,可见大家当时对知识之渴望以及对学问之执着。

 

  汪朝光

  1981年9月,在大学即将毕业前,我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选择的导师是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的著名史家李新先生。幸运的是,再次一考得中,进京就学,我从此踏入了近代史研究的大门,而领路人正是李新先生。

  我从李新先生处学到了许多学问之道。因为当时招生人数有限,无法开大课,我的专业课多半是去李新先生家中,面对面地听他讲课。讲课方式不拘一格,讲的内容也不拘于课程大纲,而且我可以随时发问,老师随时解答。李新先生有丰富的革命和领导经历,对历史认识很是深刻,再加他用韵味悠长的四川话说来,不仅有趣耐听,而且引人深思,加深了我对历史全方位的认识。

  现在想来真是够“奢侈”的!一位学界大家,对着一位刚刚入门甚或尚未入门的青年学子,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这种经历大概并不是每个求学者都能得到的。这段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经历,令我终身受用。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工作。民国史研究是由李新先生开创的事业。李新先生治史,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和“论从史出”,即便是在民国史学科初创时期,研究不够、史料不足,他仍秉持这样的原则,严格要求研究者,使民国史系列著作具有了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长久的学术生命力。

  今天回望,即便是40多年前最初出版的一批民国史著作,仍然可以基本站得住,仍然是后人学术研究无法绕过的必备参考著作。这并不是所有学术著作都能做到的,而这恰恰体现出李新先生治史的高远眼光和洞察力!

  二

  说来也巧,我的博士生导师、也是著名史家的金冲及先生,和李新先生住在一个大院中,两家相隔并不远,互相也都熟悉,而且我的专业课,也是常到金冲及先生的北京家中听他讲授,自由讨论。以金先生从事专业研究时间之长、涉及之深,对史料如数家珍、对史实随手可得,兼以宏观见识下的评说,我也因之获益良多。

 

  2010年汪朝光(右)与金冲及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金冲及先生青年时期参加革命,因为成长在上海的沦陷时期,后来又主要在国统区做地下工作,他对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对立面——日伪和国民党统治的认识自有其独到深刻之处,也大有益于他的研究。

  他曾和我谈过,也曾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说过,他参加革命,没有任何功利诉求,而是因为他通过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种种事实,认识到国民党统治的不得人心,从而投身革命。所以,他在自己的研究中,特别强调人心向背的作用。

  金冲及先生的研究原先主要集中在近代史,尤其是辛亥革命研究,可谓这个领域研究的大家名家,出版的多部论著至今仍为学界所看重。这也让我在近代史研究时,开始关注辛亥革命这一领域。

 

  金冲及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

  后来因为工作关系,金冲及先生调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研究。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的传记,都是金冲及先生主编或经过他审稿。他担任主编或审稿,不是挂名,而是真正做事,对书稿看得非常细致,改得非常认真。他曾对我说,他转入这个领域时已年过五旬,怎么把事做好,只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多看史料、多读书,尤其是要多思考。

  金冲及先生这种严谨不怠的治学精神,始终影响着我。

  三

  辛亥革命研究是近代史研究或民国史研究不可绕过的重大课题。在研究辛亥革命中,我非常注重孙中山先生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精神之间的关系。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历史在10年间走过了一段曲折而艰辛的历程。军阀当道、政治动荡,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为了维护革命的成果,虽在这10年中不断奋斗,但屡受挫折,备尝失败之痛苦。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深入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开始了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孙中山先生在实践中认识到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真诚坦荡,毅然决定与中共合作,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推动了北伐战争的实现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能做到晚年思想认识和政治实践的飞跃,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品格。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到改组国民党,从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到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侵略,从学习西方到学习苏俄,从三民主义的旧义到新篇再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依靠旧军到创立黄埔新军,孙中山先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品格,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他坚信,“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知辨利器,凡我同志,此时尤当艰贞蒙难,最后之胜利终归于最后之努力者”。

  中国共产党人同样强调与时俱进,注重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形势和要求,确定不同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之下,达成分阶段的任务,并由分阶段的任务汇总,达成总目标和总任务。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经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再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思考和品格。这也体现出从孙中山先生思想到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历史传承。

  四

  在10月9日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指出:“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说明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深刻说明了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关系,从而为我们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确立了思考的出发点。

 

  汪朝光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还着重提出了辛亥革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五点历史启示: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须同舟共济,依靠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仅需要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而且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是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及其启示的科学总结,事实也是如此。

  辛亥革命之后,国内政治乱象丛生,军阀当道、武人横行,引进的西方政体徒有其表,从未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孙中山先生当年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才有他实行国共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走苏俄式道路的转变,并且取得了相当成效。天不假年,孙中山先生早逝,未能实现其理想和抱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并且大大超越了孙中山先生当年的理想,使今天的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变化。

  抚今追昔,我们更可感受到当年先辈探索的艰辛,更可珍惜当下发展的可贵,更应该发挥学界的能量和特长,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辛亥革命研究中深入探索,努力进取,以史为鉴,以史资政,为人民做学问!

 

  (本文首发于《人民政协报》2021年10月16日05版,由汪朝光口述, 张丽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