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期刊World History Studies创刊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3-12-31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主持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2013年12月21日,英文期刊 World History Studies创刊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举行。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有: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书记赵文洪,京津高校的世界史专家徐蓝、王希、李世安、孟广林、刘北成、彭小瑜、杨共乐、李安山、王立新、朱孝远、高毅、陈志强、侯建新、韩琦、张伟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编辑于世华和《中国考古学》(英文版)编辑曹楠,世界史所的其他人员徐再荣、张红菊、杭聪、宁凡、张瑾、张然、李冉等。
会议由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主持。此次会议围绕《世界史研究》杂志的办刊宗旨、组稿方式、栏目设置、中英文翻译和发行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张所长首先介绍了刊物的篇幅、内容、编委会构成、审稿流程和编辑力量。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办刊宗旨是决定刊物未来发展的首要问题。学者们就办刊是否应具有立场,什么样的立场更为合理展开热议。部分学者们认为刊物的特色在于中国视角,中国视角和学术性并不冲突。更有学者提出要突出左派立场,认为这会成为刊物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这部分学者认为发出中国世界史学者的声音应成为办刊的宗旨,作者群和读者群无需侧重国际人群、刊发的内容要以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主,刊发的选题无需包含中国史学科的内容。另有学者认为办刊宗旨应更多向国际学界主要是西方学界的主流取向看齐,作者群和读者群都要侧重国际人群,刊发的内容不一定以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主,刊发的选题可以包含中国史学科的内容。
各位学者对组稿方式的讨论实际上与刊物的定位问题紧密相连。大多数学者赞同刊物应刊发原创性论文,但就每期刊发文稿的来源、刊发文稿的数量、刊发文稿的时效性、刊发文稿的语言多有争鸣。有学者认为中国世界史学界的学术水平和现有学术评价体制不足以长时间支撑刊物所需的英文稿件,作为补充可以刊登组织翻译的杰出中文论文,也可采取向国外学者约稿,还可以采取开放版权的办法,在注明原发于本刊的情况下,允许作者在其他刊物上再发表论文。
在栏目设置方面,与会专家大多支持腾出一定篇幅刊登国内世界史研究各领域的学术综述、学术书评以及介绍国内专家、研究机构的专文,对是否应该刊登论文选译有不同看法。主张刊登论文选译者认为此举有利于国外学者快速了解中国世界史学界的研究状况,反对刊登论文选译者认为国外学者已经关注发表的原创论文,而且论文选译对编辑的要求过高。有学者更具体指出传播中国学界声音要避免僵硬化,可以每期推出人物学术专访,每期还可推出有关某个领域历史与现状的研究综述。
中英文翻译被诸位学者一致认为应认真对待。多位学者建议雇佣专职英文母语编辑做最后的文字润色工作。有学者强调,对中文稿件翻译后要留中文底稿作为专家匿名评审和刊发的重要依据。还有学者提出难上加难的小语种史料翻译问题。《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编辑和《中国考古学》(英文版)编辑都谈到刊物如何从已发表的中文论文中挑选、翻译论文的经验和教训。
关于刊物的发行,学者们提出了如下几条可行方法。一是通过外国编委、向外国学者约稿扩大刊物的影响力;二是要谋求同国际主流出版渠道的合作;三是在注意纸质传播的同时也要注意网络传播渠道;四是要将选择核心文章同建立稳定的读者群联系起来。
在会议尾声中,张顺洪所长再次感谢了与会的各位专家,指出这本刊物是中国世界历史学界共同的刊物,是中国世界史学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希望未来能够成为世界性的世界史杂志。赵文洪书记也讲出了自己对刊物的期许——中国人爱看、外国人也爱看,认为刊物能够在反映中国学界成果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中国与世界智识的和谐。
(宁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