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历所俄东史研究室、亚非拉史研究室与内蒙古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2014-11-06

 2014年8月19日,世界历史研究所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亚非拉史研究室与内蒙古大学历史旅游文化学院举行了学术座谈会。座谈会由世历所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研究员主持。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的杜立克教授向世历所学者介绍了该学院的基本情况。内蒙古大学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所“211工程”重点高校。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地处呼和浩特市郊的南校区,由历史系、旅游学系及文史哲基地班等组成,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世界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等5个硕士学位点。康巴什新区是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校区所在地,该校区的名称是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学院以内蒙古大学优质的师资队伍资源为依托,形成一支以本院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支撑,部分校本部任课教师为补充的优秀师资队伍。

  接着,世历所黄立茀研究员介绍了本所创新项目《国外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立项的缘由及研究目的,毕健康研究员介绍了“亚非拉”子项目的研究进展。两位学者关于创新项目的介绍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兴趣,并引发了热烈讨论。讨论的主题之一是城市化问题。康巴什原本是一片荒漠。2004年起,通过“羊煤土气”迅速致富的鄂尔多斯开始投巨资打造新区,五年后,一座规划完备合理、设计独到新颖、建筑别致典雅的现代化新区拔地而起,这就是被誉为“中国迪拜”的康巴什。结合康巴什的实际,与会者一致认为,城市化必须要走产业兴市的道路,康巴什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把地下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本,寻找新的产业支撑,尤其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产业。只有走产城融合式发展道路,才能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民族关系问题是另一个引起热议的主题。1980年代后期的苏联,民族问题的恶性发展直接导致其解体。在内蒙古自治区,蒙汉关系较为融洽,通婚现象普遍,这一地区几乎不存在民族隔阂。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自治区的民族政策执行得比较到位,有效化解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二,地缘优势。内蒙古自治区接近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受到的影响较大,有助于民族的融合。

  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研究员对此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她认为,这次讨论为世界历史所创新项目《国外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许多很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和观点。她希望今后能够和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深入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8月21日,世历所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亚非拉史研究室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行了学术座谈会。座谈会由亚非拉史室主任毕健康研究员主持。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永院长首先介绍了该校的基本情况。内蒙古师范大学于1952年建校,位于乌兰浩特,1954年迁到呼和浩特。该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蒙、汉语中学教师,因之,该校有汉语、蒙语两套教师队伍,也有两套完整的教材体系。该校生源质量较好,总体而言,学生们就业情况也不错,在内蒙古地区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历史文化学院目前有世界史、中国史的硕士点,老师的整体素质较高,18位老师具有博士学位。从科研情况来看,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内蒙古地方史、北部边疆与邻国关系史、蒙古国史、中蒙关系史,拥有一个自治区品牌专业、一个国家特色专业和一个自治区重点研究基地。于院长介绍结束后,历史文化学院郭永胜教授、丁晓杰博士等也介绍了相关情况。

  就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一些情况,世历所学者提出了一些问题,同时,就一些相关的学术问题,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甚至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关于国内对蒙古国的研究状况,大家认为需要加强。于永院长认为,对于蒙古国的研究之所以比较薄弱,主要是由于某种研究惯性的作用。也有老师指出,相关资料的匮乏也制约了研究的深入。世界历史所的一位学者提出了另一方面的问题,这就是国内研究蒙古国历史的人员、机构分散,很难形成一股力量,难以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另一位学者则认为,国内对蒙古国的研究和对朝鲜史的研究有类似弱点,相关政策导向不明确、社会需求不足制约了相关研究的发展。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一方面地方优势应该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对于基础研究而言,学者个人的努力也很重要。关于内蒙古自治区蒙汉关系,大家普遍认为两个民族能够和睦相处,相互之间通婚比较普遍,是国内民族自治的典范之一。有学者建议,在研究蒙古问题时,视野可以更广阔一些,思路可以更自由一些,可以到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其他地区挖掘学术资源,进行学术交流。双方还就日本和内蒙、蒙古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战前,日本曾经侵略过内蒙古地区,战后,日本和内蒙古的交流也比较频繁。学者们对于相关的情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对于战前日本对内蒙的侵略历史,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对于战后、特别是近些年来日本在内蒙的所作所为,应该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分析,既要看其行为的后果,也要追究其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做出实事求是的估计和判断。

  亚非拉研究室主任毕健康研究员对此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他代表世历所的与会学者对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老师们表示感谢,认为这次座谈会很有成效,收获很大。他也表示,愿意为两个单位的合作做一些具体的工作。

  8月22日,世历所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亚非拉史研究室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俄蒙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举行了学术座谈会。座谈会由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侯艾君副研究员主持。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科研处金海处长介绍了该院的基本情况。该院的研究领域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其中,蒙古学是该院的立院之本。该院通过研究提出的草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学科建设方面,该院从多个角度切入草原文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同时,近些年来,该院应用研究的能力、水平都在提升。此后,俄蒙研究所所长斯林格研究员、范丽君副所长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蒙林研究员先后介绍了俄蒙研究所的学术研究、对外交流活动及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一些珍贵资料和档案材料。

  双方研究人员就中蒙关系、内蒙古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关于中蒙关系,大家认为,习近平主席对蒙古国的访问能够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周边形势。中蒙关系必将进一步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对于美、日等国对蒙古的拉拢,大家的意见是,这不会动摇中蒙之间的稳定合作和友好交流。关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有学者指出,某些媒体关于鄂尔多斯的所谓“鬼城”之类的报道,与实际情况有些偏差。目前,鄂尔多斯依然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呈现繁荣的局面。鄂尔多斯正在大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国家新型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全区铝循环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搞得有声有色。关于内蒙古经济,以前过于依赖于资源开发,曾经面临着艰难的转型。但是,顺应全国经济升级换代的趋势,自治区也采取了诸多应对措施,包括发展绿色经济、环保经济、旅游经济等等,取得了很大成绩。

  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亚非拉史研究室的同事们普遍感到,与内蒙古学者的学术交流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对自己的专业研究大有裨益。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由正在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职位上锻炼的世界历史研究所侯艾君博士负责内蒙古方面的联络工作,他在前期所做的大量周密细致的工作保证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与内蒙古社科院学者合影

(世界历史研究所 张跃斌、张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