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中东欧国家转型:历史与现实”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4-12-30

  2014年11月30日,“中东欧国家转型:历史与现实”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研究所等单位参与课题研究的学者到会发言,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这一课题是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匈牙利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合作项目,项目启动以来,中方和匈牙利及其他中东欧国家已进行了数次交流互访。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黄立茀研究员向专家们介绍了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项目启动两年以来,围绕中东欧转型的历史根源、中东欧国家转型25年经济、政治、民族、社会发展的特征与评价、外部条件(欧盟、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乌克兰危机等)对中东欧转型的影响三个主题,中匈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探讨。至今,已有若干和本研究有关的论文在中国和匈牙利发表;中匈两国学者共同主编的第一次合作研究的论文集也已勘校完毕,即将出版。

  世界历史所马细谱研究员以《中东欧转型25年得与失》为题,分析了中东欧国家转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结合统计数据和自身感受,认为这一转型中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总体上是成功的。加入欧盟之后,这些国家也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中心欧亚研究所的苗华寿研究员是波兰问题专家,曾长期担任中国驻波兰的外交官,见证了很多波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他以《波兰转型中的几个问题》为题,以丰富翔实的数据分析指出,如果考虑到波兰各项经济指标所依据的不同汇率折算方法,外界对波兰所谓转型“优等生”的提法应该进行再商榷。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朱晓中研究员以《对中东欧转型几个问题的探讨》为题,分析了中东欧国家在转型中的政治和经济方面若干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认为这些问题即便是在西欧发达国家也存在,并就此提出一个问题,即是否可以将这些现象看作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共性问题,是中东欧国家转型的“新常态”。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黄立茀研究员做了题为《建筑的诉说:历史记忆与中东欧转型——以匈保波为个案》的报告。她结合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几处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建筑或雕塑,以及与这些建筑和雕塑有关的人物的命运起伏,分析了中东欧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的不断变化,指出了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势力以这些建筑和雕塑为工具,对社会观念的操控。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高歌研究员以《如何认识中东欧国家政治转型的进度》为题,谈了如何认识中东欧国家政治转型的程度,认为民主巩固既包括民主制度的巩固,也有赖于民主观念的巩固,即精英和民众对民主制度的认同、服从、支持和参与。中东欧国家在制度巩固之后,旨在巩固民主的政治转型远未完成,而且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债务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国家政治制度运作的环境。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李锐副研究员以《中东欧转型历史探讨中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言。她结合1980年代中后期、末期、1990年代、2000年代几个不同时期人们对中东欧改革与转型问题的不同评价,认为历史研究应该始终保持客观态度,不应该带有感情色彩,也不应受到政治气候的裹挟。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徐刚博士以《中东欧国家转型中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为题,谈了中东欧转型的民粹化现象、“次等选举”的右倾化现象、匈牙利的“欧尔班现象”、多数政府频繁提前下台现象。他认为,这些现象表明转型仍然是个未竞的事业,也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仅从政治、经济、外交来考察是不够的,应该从系统结构的角度加上诸如历史、宗教、民族、社会、人自身发展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考察。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鲍宏铮博士以《中东欧国家参与欧洲一体化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言。他结合刚刚完成的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换届,分析了新任欧洲理事会主席、波兰人图斯克的当选在中东欧参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到底意味着什么。他认为,由于国力的差距,中东欧人士出任欧盟要职并不能迅速提高中东欧国家整体在欧盟中的话语权。

  作为本研究项目的外方合作者,匈牙利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皮特•瓦莫斯(Péter Vámos)发来了书面论文,题目是《存在中国效仿的匈牙利模式吗?——中国改革最初10年里的中匈关系》(A Hungarian Model for China? Sino-Hungarian relations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Chinese reform era)。皮特•瓦莫斯认为,出于当时的国际关系和苏联因素,匈牙利党并不认为有一种所谓的“匈牙利模式”,但是承认有一种“匈牙利实践”。

  乔巴•贝克什(Csaba Békés) 发来的书面论文是《匈牙利政治改革与冷战的终结(Political transition in Hungary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1988 – 1991)。乔巴•贝克什对“从一党多元主义到伪多党制”、“竞争性选举和国家圆桌会谈”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首先是匈牙利,其次是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在苏东阵营解体问题上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两位匈牙利学者的论文均由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刘凡博士进行了翻译和摘要介绍。

  保加利亚学者伊斯克拉•巴耶娃(Искра Баева)和艾芙格尼娅•卡利诺娃(Евгения Калинова)也发来了题为《东欧社会主义年代的书报检查制度》(Цензурата в Годините на Социализма в Европа)的书面论文,马细谱研究员对其论文内容进行翻译并做了介绍。保加利亚学者的研究表明,由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国情,东欧各国的书报审查制度方面采取了不尽相同的措施,审查强度也几经变化。波兰、匈牙利的审查逐步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方式,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事件后一直较严,但在赫尔辛基最终文件签署之后,波、匈、捷,以及保加利亚等国的审查都有所放松。这为政治反对派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在讨论阶段,朱晓中研究员就中东欧成员国参与欧盟中央机构问题、中东欧在欧俄关系和乌克兰危机中的作用问题,马细谱研究员和苗华寿研究员就波兰与欧盟的关系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刘邦义研究员对历史建筑和雕塑的准确性问题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张丹、何风等年轻学者也参加研讨会。

  (鲍宏铮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