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学术社团负责人培训班

2014-12-30

  2014年9月1日—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在北京密云举办其主管的全国性学术社团负责人培训班,为期三天。参加培训班的人员主要是社科院主管的各学术社团负责人(担任学术社团秘书长以上职务的本院学者)。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时隔13年后再次举办类似的培训活动。

  开班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研究员以“创新工程建设与推进学术社团发展”为题做了主题发言。李培林研究员指出,学术社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宝贵学术资源之一,今后需要进一步规范社团管理,构建新型社团;结合创新工程,构思社团工作新思路,增强责任意识;以社团与中心管理处的成立为依托,加强管理服务。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李勇介绍了我国社会组织管理的发展趋势。李勇指出,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社会组织将在更广阔领域发挥作用,社会组织活力将进一步得到激发,将创建社会治理体制。

  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处副处长张成钢就全国学术社团评估情况发言,详细介绍了社会组织评估的定义、评估的一般程序、评估指标种类、评估等级、评估开展情况、评估的主要做法,并且指出,为继续推进社会组织评估,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扩大覆盖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提高科学性和规范性、以及重视评估成果运用。此外,他还逐条分析了2012年民政部修订的全国性学术类社团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考察要求,为今后社团准备评估材料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社团管理二处处长韩涛介绍了我国的社团管理情况。以我国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为基础,他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例如体制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完善、社团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以及管理欠规范等,并且指出,民政部将出台指导性文件,在完善管理体制、出台并落实扶贫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落实重点工作。

  中国社科院学术社团的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团与中心管理处负责,主要负责人王春生大体介绍了社团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以及法人代表的作用,并且指出一定要按照章程及民主程序办理相关事宜。

  除了学习相关政策,这次培训还加强了互动交流环节,一方面,邀请六个学术社团代表交流社团工作经验,它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先秦史学会、世界经济学会等。这些学会结合自身特点,在学会发展建设、学会自我管理、开展学术活动、面向社会等方面与参会人员分享了经验和体会,并且指出目前学会存在的不足之处。

  另一方面,参会人员被划分成四个小组,就如何加强社团内部治理、发挥社团更大作用等方面进行充分深入地讨论。关于学术社团目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是:第一,注册资金问题难以解决;第二,经费不足、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门的办公场所;第三;年检、审计过于频繁;第四,学术社团管理没有差异化。基于以上问题,参会人员几乎达成共识:希望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加大对学术社团的经费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社团的领导作用,并且就学术社团的特点与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积极沟通协商,在注册资金、财务管理等方面区别对待管理,让合理化政策推动学术社团健康发展。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以“抓住创新机遇,推动社团发展”为题做了工作小结,为这次培训班画上圆满句号。他指出,虽然培训班的时间不长,但是内容很丰富,大家都很珍惜这次交流机会,科研局将尽其能认真对待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社团工作的认识和定位、积极解决对社团的控制力问题、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社团管理松懈问题、社团活动能力问题。他提出几点建议:经费投入与功能发挥相统一、外部管理与内部治理相统一、中心工作与社团工作相统一。逐步做到建立标准、强化管理、分类扶持、统筹协调,推动社团工作迈上新台阶。

  为了加强沟通,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和文件精神,科研局还专门申请了QQ群,欢迎大家加入。同时,分发了仅供内部参阅的纸质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团管理工作文件汇编》,内容涵盖国家民政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社团工作的文件。

  目前,由世界历史研究所负责的学术社团共计13个,基本上都委派了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班活动。

  (世界历史研究所 王文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