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一行访问世界历史所
2015-05-21
2015年3月31日,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戈尔什科夫院士(Горшков Михаил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副所长戈林高娃教授(Голенкова Зинаида Тихоновна )、学术秘书秋丽娜副教授(Тюрина Ирина Олеговна)在访问了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后,顺访了世界历史研究所。世历所饶望京副所长与俄罗斯学者进行了会见。随后,俄罗斯学者与世界历史所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学术座谈。座谈由俄东史研究室主任王晓菊研究员主持。
戈尔什科夫院士首先介绍了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近年来的一些工作。他特别提到了对二十多年来俄罗斯社会价值观转型的研究,分析了俄罗斯人是如何从倾向于西方的社会价值观过渡到崇尚俄罗斯本土社会价值观的,其中也包括对俄罗斯文化身份从“欧洲”到“欧亚”的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休克疗法的失败、北约的东扩,以及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认为,在社会价值观方面,俄罗斯和西方对很多基本概念在字面意义上都是认同的,但问题在于双方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有着不同理解。他在阐释“民主”和“自由”等问题时,举了温饱问题、毒品问题、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宗教观念问题等几个例子,以说明有关的观点。同时,他也指出,俄罗斯人价值观念的转型也一直处在一个动态过程之中,存在一些“过渡性”的价值观念,即在社会上分歧严重、无法达成共识的观念。对此,他举了俄罗斯社会对“祖国”这一观念的不同理解和人们对“好工作”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戈林高娃副所长介绍了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做的关于社会阶层演变的研究。她着重讲了自由职业者与中产阶级的认定、形成、作用问题,并涉及到俄罗斯就业市场上的雇佣关系。她认为,自由职业者在就业市场上的扩大,除自主选择的因素之外,由技术进步所推动的社会变革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而这一因素往往是不以从业人员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情况不但在俄罗斯和中国,在包括在西方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是存在的。
秋丽娜副教授介绍了她所参与的贫困人口问题的研究。她所在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如何界定贫困人口。在俄罗斯,虽然有一个名义上的收入贫困线,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真正在数字指标上低于这道线的人并不多,另一方面,又有大量有固定工作、但生活依然困难的居民。在社会学上,秋丽娜副教授等专门研究了这种“就业贫困人群”。特别是,这个人群中的一部分人不但受过较好的教育,而且工作努力,但始终不能使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另外,秋丽娜副教授还参与了中俄两国青年问题的联合研究,并已经由中俄双方用中文和俄文出版了有关的专著。
俄罗斯学者发言之后,还回答了中方学者提出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马龙闪、葛新生、黄立茀等老专家也参加了学术座谈。
(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鲍宏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