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列宾娜在世界史所作学术报告

2015-09-07

学术报告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罗琳娜·彼得罗芙娜·列宾娜教授

世界历史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陈启能研究员

  2015年8月31日,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罗琳娜·彼得罗芙娜·列宾娜教授访问世界历史研究所,并作题为“当前国际史学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学术报告。

  列宾娜教授结合刚结束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阐述了20-21世纪之交以来国际史学发展的若干重大变化。她认为有如下几个值得关注的“转向”:1)全球史转向,即以全球性视角、联系的视角去克服以往的西方中心论;但她强调,在反对西方中心论的同时,应避免走向另一种中心主义,及民族或种族中心主义;2)比较史学转向,尤其是以微观研究为基础的比较史学;3)文化史转向,列宾娜教授认为,当下谈论较多的新文化史,准确来说应该是“社会-文化史”,因为这里说的文化不是历史创造物,而是指历史语境和环境;4)跨学科研究转向,如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在随后的讨论中,她结合22届历史科学大会上的主题之一“情感史”作了进一步阐述,直到最近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介入之后,情感史的书写才走出描述性阶段,形成自己特有的方法。

  在有关史学理论的谈论中,列宾娜教授认为,历史学应该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史学理论,如对真理的理解应该是多面向的,不宜采取简单划一的方式;如历史学家在回溯性思维中往往遵循单一的线性时间路径,这一点需要克服。她还介绍了最近西方学界的一些新见解,如德国理论家吕森关于主观性和客观性关系的新看法。吕森认为,主客观之间可以通过经验连接和统一起来。关于民族主义史学,她认为在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批判之后,目前有回潮的趋势,但这种回潮不是过去民族观念的复苏,而是一种更新了的中性的民族视角。

  在随后的讨论中,列宾娜教授同世界历史所研究人员就史料选择、历史中的去中心化问题、史学理论的创新、当今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后现代思想的得与失、历史研究中的空间转向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陈启能研究员参加会议并担任翻译,世界历史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俄罗斯东欧研究室部分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

(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黄艳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