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邀请北京大学拱玉书教授“说解楔文”

2021-08-18

 

    

    

  2021722日,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邀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拱玉书教授做“说解楔文”学术报告。 

 

 

  拱玉书教授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教授,北京大学古典语文学项目亚非古典学项目导师。他于1992年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亚述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专长为楔形文字名称研究,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文学文献翻译和研究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专题研究等,发表了多部学术著作,主要有:Studien zur Bildung und Entwicklung der KeilschriftzeichenVerlag Dr. Kovac, Hamburg, 1993Die Namen der Keilschriftzeichen, Ugaric-Verlag Münster, 2000《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拱玉书、颜海英、葛英会 合著),科学出版社,200910《升起来吧!像太阳一样——解析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昆仑出版社,200610;《吉尔伽美什史诗》,商务印书馆,2021年;《西亚考古史》文物出版社2002;《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历史与现状》,昆仑出版社,2015年等。 

  拱玉书教授在报告中重点讲解了他长期研究楔形文字字表、词表文献和楔形文字构字法的成果。他在对楔形文字构成方式的研究中,借用了中国汉代学者许慎《说文解字》的研究方法,对楔形文字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对陆续发现的楔形文字字表文献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楔形文字构字方式的观点,并进而用于研究楔形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中。 

  他首先依时间线索梳理了楔形文字字表文献出现和发展的历史。他指出,楔形文字起源于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公元前3200—前2900年为文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又称原始楔文阶段。这个阶段并没有出现类似于《说文解字》那样的文献。但是大约在公元前3100—前3000年,最早的具有工具书意义的“人表”(人名和职业目录)已经出现。公元前2500—前2350年是楔形文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称古苏美尔文阶段,属于这个时期的各类词表文献陆续在今两河流域南部平原多地发现。字表文献也有发现,但并非在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早王朝时期的核心地区,而是在今叙利亚的埃布拉。根据埃布拉发现的字表判断,其源头应该在南部平原地区。公元前2000—前1600年是楔形文字字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字表文献在古代西亚多地发现,最远到达今土耳其中部的博阿兹柯伊遗址。这个时期字表文献的基本构成要素,如发音、拼写、名称、阿卡德文释义等基本完备。在第四个阶段(公元前1600—前1200年)和第五个阶段(公元前1000—前600年),字表格式已经固定下来,基本构字法则已经确立,并逐渐完善。 

  之后,拱玉书教授重点讲述“楔文说文表述方式与楔文结构类型”。他详细列举了他所总结的楔形文字的14种结构类型,包括增形、斜置、左斜、右斜、省形、加“麦形”、并列、交叉、二重、三重、四重、五重、对置、置中等。根据这14种类型,拱玉书教授总结出“说文反映的构字法”,他指出楔形文字存在原生字和次生字两种大的类型。原生字由原始楔文的象形字发展而来,为单体字。通过上述14种方式,楔形文字次生字产生。次生字既包括单体字也包括复合字。

 

  最后,拱玉书教授将《说文解字》中的汉字六书与他所总结的楔文十四书进行比较,指出二者在构字方式上存在相似和相异之处。他总结道:“汉字学上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具有高度概括性,是从不同层面(角度)对汉字所做的诠释,‘象形’是针对字形而发的,‘指事’、‘会意’和‘转注’是针对字义而发,‘形声’即考虑了字形和字义,也考虑了字音,而‘假借’的出发点是字音。最早的象形字都是具有形、义、音的立体存在,汉字六书高度概括了文字的这个特点。其中的‘指事’、‘会意’和‘形声’着眼于文字的内涵,揭示了文字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反,楔文十四书的着眼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字形,十四书都是针对字形而发,只反映文字的形体特征,都不涉及字义和字音。不仅如此,楔文十四书都是针对基本字以外的次生字(尤其是复合字)而发的,不涉及基本字,因此,十四书远不能涵盖所有的楔形文字。”如果单从字形变化总结楔形文字的构字特点,则七书可能更为合理,即象形、旋转、增形、省形、会意、形声、会声,其中象形为最重要的构字类型。 

  报告之后,参会者围绕字表文献的流传和抄录、楔文构字法中转注和会声的含义、构字法在其他语言文字中的表现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拱玉书教授的讲座具有极强的学术性,具有宽广的国际学术视野,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并有效运用于其他古代文明研究中,使参会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本次报告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学科建设计划世界古代中世纪史重点学科2021年系列讲座的第三讲,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健研究员主持。来自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社会各界的200多名学者、学生和爱好者参会。 

    

  (刘健供稿、陈蓉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