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推动世界古代史研究新发展

2021-12-21

  11月13—15日,由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古代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承办的“2021年中国世界古代史年会暨纪念刘文鹏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通辽市召开。300多位学者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

  第一,古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问题始终是世界古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此次会议仍不乏以新视角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晏绍祥分析了宝萨尼亚斯所谓的亲波斯问题,认为修昔底德提供的主要证据可能均属于事后伪造。宝萨尼亚斯垮台的真实原因不在于他是否真的亲波斯,而是他本人张扬的行为加剧了他与斯巴达城邦制度的冲突,导致被定罪的命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政讨论了阿卡德语与赫梯国家早期阶段的内政建设,指出阿卡德语的借鉴、吸收和使用是赫梯早期阶段内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祝宏俊从王室权力之争视角,探究了斯巴达政治的稳定性。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王悦分析了罗马人眼中以汉尼拔为代表的外族形象。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珠海)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何立波对罗马帝国元首制的形成路径进行了历史考察。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大维从行省社会经济管理角度认识奥古斯都的税收改革,并探讨了罗马帝国行省管理体制和管理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思萌基于铸币考察了拜占庭皇室女性的政治角色。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讲师杨熹分析了古代埃及神庙地产的来源、经营与保护,认为神庙起到了盘活物品流通的作用,是古代埃及经济顺畅运转的重要支撑。

  第二,古代世界宗教是世界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与会学者讨论的焦点问题。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晓莉以收养弃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两河流域早期神庙的慈善功能。泰山学院历史学院教授张日元对4—6世纪罗马帝国的宗教法令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些法令有力地推动了罗马帝国基督教化进程,为教会的世俗化和教俗之争埋下了隐患。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赵法欣对拜占庭帝国修道生活的世俗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姬庆红将教师资格法令及其后续“信件”置于基督教逐渐取代多神教的社会转型中,考察了其出现的语境、关联及实际效果,并结合朱利安作品中的神学思想与哲学理念,分析了早期基督教精英和多神教史家对其文教政策的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蒋家瑜探究了赫梯安塔赫舒节日中的习俗礼仪和禁忌文化。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讲师南树华从奥西里斯神话蕴含的正义主题入手,探究该神话及其崇拜对古埃及人正义思想的构建。

  第三,古代世界文明的交往。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林英探究了早期拜占庭帝国的世界地理观念中的“东方”。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袁指挥探讨了阿马尔那时代埃及与西亚大国的外交联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子林从理论与历史的逻辑统一入手,对古埃及文明的消亡原因进行了探析。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副教授王欢、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戴鑫对托勒密和罗马时期的埃及社会进行了探究。暨南大学历史系教师朱毅璋对西安隋墓出土驼囊醉翁形象进行了辨析。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郭云艳分析了拜占庭金币在丝路上的传播与融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强从金币外交角度,分析了拜占庭和欧亚草原的文明交往。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副教授齐小艳以嚈哒钱币为切入点,对其所反映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东西方交流背景下嚈哒帝国在丝路贸易中的作用。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孟凡青以钱币头像为例,探究了希腊化时期王后对罗马帝国前期皇室女性的影响。

  第四,古代文献的解读与利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家玲分享了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的译后杂感。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松岩对色诺芬的《希腊史》《长征记》加以考察,认为对其评价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在于评论者的视角和立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健从古代两河流域文献关于“下海”的描述,梳理了不同阶段、不同情景下两河流域与海湾地区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晓旭在重读希腊、拉丁史料与汉文史料比对的基础上,对月氏西迁史进行重构,认为月氏人即吐火罗人的王族部落。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白春晓比较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帕拉丁本和老楞佐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吕厚量认为,泰西阿斯独特的历史叙述模式并非来自东方主义史观,而是古希腊诗体文学与希罗多德史学传统在散文体波斯志中的共同延续。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梅华龙考证了古代希伯来文献中南北王国间的“兄弟”关系。

  第五,古代世界的艺术、医疗卫生、妇女以及社会生活等问题得到广泛关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裔昭印对古希腊女性服饰的社会文化含义进行了探析。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殿利论述了建立艺术历史学方法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李晓东分享了参加卡尔纳克多柱厅的考古经历带来的启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陈悦从法律史、政治史和社会史角度,探讨了拜占庭帝国公共医疗制度与地中海东部的城市医生制度、帝国财政、皇帝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讲师汪世超将移民史基本问题与空间心理学问题相结合,探索了空间转换中的移民心理变化问题。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张绪强介绍了林志纯先生(笔名“日知”)对中国亚述学学科的贡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刘衍钢以哈萨克斯坦的历史教材为例,分析了历史教育在建构国族认同方面普遍关注的焦点和常见的历史叙述方式。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何元国从中希语文差异探讨文化自信。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志强勉励年轻学者养成重视研究细节的习惯。

  第六,会议议题之一是纪念我国著名世界史学家、中国埃及学研究的奠基人刘文鹏(1931—2007)诞辰九十周年。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姜桂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小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巨平、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海利、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韩志斌分别作了纪念发言。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黄洋、金寿福等与会学者,共同见证了刘文鹏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该会议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对史料的挖掘与利用不断加深,对历史文献的重新解读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历史;第二,呈跨学科、多元化发展趋势,说明世界古代史研究视野不断拓展、跨学科交流日益密切;第三,硕博研究生提交论文数量明显增加,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会议展现了最新学术动态,拓宽了研究视野,推进了中国世界古代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罗马—拜占庭帝国基督教政策史研究”(20ASS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