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研究所邀请孙伯君研究员作学术讲座

2022-12-03

    2022年12月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孙伯君研究员应世界历史研究所之邀作题为“塞北三朝的文字及其解读方法”的在线讲座。本讲座是“古代文明对话”系列讲座第六讲,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登峰计划”重点学科联合主办。来自全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学者和学生参加了讲座。

   

  孙伯君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塞北三朝文字,即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的创制过程。西夏文创制于1036年,即西夏国正式建国的前两年。契丹文创制于辽神册五年(920年),用笔画繁复的汉字采用变笔、笔画简单的汉字采用加笔的方式,创造出表意体系的文字,是为契丹大字;之后,又创造了以表音体系为主的契丹小字。女真文在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得以广泛应用,也有大字、小字之分。

  孙伯君研究员认为,根据塞北三朝文字的使用特点,这些文字的创制更具有文化象征意义,是古代民族政权的标志性符号。在创制文字的过程中借用汉字,体现出汉字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对民族文字创制具有的深远影响。尽管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在选择借用哪种文字系统来记录本族语时,语言本身并非决定因素。文字具有的社会性,宗教信仰、政治背景、文化认同等因素都会对一个民族选用哪种文字来记录本族语言产生影响。辽、夏、金三个王朝都推行了仿照汉字设计的全新文字,是唐宋时期中原儒家文化在周边民族地区广泛传播的结果。

  在对现存女真文字碑铭进行了系统介绍后,孙伯君研究员讲解了女真文字的构词方法,辨析了学术界对女真文字性质的三种观点:其一,现存的女真文字为大字,以表意字为主,表音文字充当表意文字的词末音节或词缀音节;其二,现存女真文字为小字,是在表意文字基础上增加许多表音字而形成的意音结合的文字;其三,现存文字是大字和小字混杂在一起的文字体系,表意文字是大字,表音文字是小字,所谓熙宗小字实际上是增加女真字表音成分和词缀的一种文字改革。

  在古文字的解读上,孙伯君研究员认为,是否有现存字典、是否存在大量对译文献、是否存在后代语言三个条件决定了古文字能否成功解读。在这个意义上,契丹文字的解读由于缺乏必须的条件而困难重重。孙伯君研究员指出,除了传统的解读方法,还可能借助诗文押韵来推断铭文是否为汉语诗文的转译,从而解读出其中的契丹文字。

  讲座结束后,线上参与讲座的学者与孙伯君研究员就女真文字和契丹文字的构词方式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 温静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