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4日上午,应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的邀请,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研究助理钱艾琳博士在线上作了题为“阿拉伯社会的早期文字史料”的学术报告。
钱艾琳博士首先明确了此次报告中的重要学术概念与范围:报告中的文字史料既包括文学史料,也包括文书史料,早期阿拉伯社会是指公元2世纪到8世纪初的阿拉伯世界。随后,作为报告的背景介绍,她阐述了阿拉伯语与闪语的区别、阿拉伯半岛早期南北语言的差异以及阿拉米语字母对阿拉伯字母的影响。
其后,钱艾琳博士介绍了最早期的阿拉伯语碑铭,重点是奈伯特遗址的欧波达泉碑铭(公元1-2世纪)和大马士革南部的纳马拉碑铭(公元4世纪)。其中欧波达碑铭上篆刻的阿拉米文献祭词中出现了阿拉伯文字,一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最早的阿拉伯语诗歌。随着北方阿拉伯语兴起,希贾兹体和库法体阿拉伯文流传范围和用途越来越广,《古兰经》的经卷、哈里发阿卜杜·马立克所发行金币上的文字都用库法体书写。报告人在此重点介绍了阿卜杜·马立克这位举世闻名的阿拉伯早期世界的哈里发,除政治上的作为之外,他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他在位期间建造岩石圆顶清真寺、进行金币改革、设立里程碑,表明这位哈里发不仅熟悉拜占庭文化,而且还努力使阿拉伯人学习并超越拜占庭文化,他的这些举措对阿拉伯文字和语言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报告人在这里重点以《一千零一夜》中铜城故事为例,阐述故事中总督苏醒后抄录诗文以资借鉴的情节反映出阿拉伯文化中的文献传统,即把长途旅行中读到的诗歌以阿拉伯语摘录下来,制作成手抄本供哈里发等人阅读。
在报告最后,钱艾琳博士总结了阿拉伯帝国的个性化之路,认为除了聚礼日、宣礼、正向等个性化仪式之外,阿拉伯语言、文字、字体都成为该帝国独特性的表现。特别是哈里发阿卜杜·马立克在位期间将阿拉伯语发展为公文用语,另一位著名哈里发麦蒙将阿拉伯语发展成为科技用语,由此促成了阿拉伯语在早期阿拉伯社会中走向成熟。
此次报告会是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登峰计划”、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主办的“古代文明的对话”系列讲座第一讲。报告会由孙泓副研究员主持。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成员和在读研究生、所内其他研究室科研人员,以及院内外其他科研单位和高校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学生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聆听了钱艾琳博士的报告。最后,参会学者与报告人就阿拉伯语与阿拉米语的关系、欧波达碑铭中出现的阿拉伯文字的意义、阿拉伯帝国中的里程碑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 邢颖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