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史所邀请孙晓光教授作学术讲座

2022-12-16

  

 

  2022年12月9日下午,应世界历史研究所太平洋与太平洋国家史研究室之邀,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南海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文化学院孙晓光教授作了题为“近代以来日本南海政策的演进逻辑”的学术讲座。讲座线上方式举行,由太平洋与太平洋国家史研究室吕桂霞研究员主持,来自世界历史研究所、边疆所、近代史所、兰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和聊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三十余位学者和学生参加。

  孙晓光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人民对南海发现和治理的历史。孙晓光教授认为,正确阐释中国在南海拥有领土主权的历史与法律依据,深入揭示百年来日本南海政策的历史由来,进一步剖析中国南海主权争议所涉及的诸多错综复杂历史疑惑,不仅有助于确立中国拥有南海主权的立场,而且对于进一步寻求解决南海主权争议问题的途径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后,孙晓光教授梳理了日本海洋大国思想的形成过程,并敏锐地指出日本谋求国家的现代化转型和大国地位的现实诉求是近代日本向海洋发展的最根本动因。日本较为活跃的海洋活动大致可以追溯到倭寇时期,但在明治维新之前,由于受到“大陆”情结和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日本对海洋并没有过多重视。随着西方列强东侵,日本意识到来自海上的威胁,并最终在明治维新前后,逐步树立起“海洋国家”意识。孙晓光教授认为,近代日本依托海洋发展的道路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近代西方国家的海洋活动以掠夺和扩张为特征。日本受此启发,寄望于通过海洋扩张谋求国家实力的提升,因南海成为了日本的觊觎对象之一。接下来,孙晓光教授分四个时间段,剖析了日本的南海政策。

  第一阶段1901-1937年,是日本侵略南海的缘起阶段这一时期日本侵略南海的显著特征是,日本政府与军方虽然并未直接出面实施侵略,但对日本企业或个人非法在南海诸岛所从事的侵略活动表示支持。这为日后日本对中国南海诸岛实施占领准备。其在南海地区的侵略活动造成了与西方国家之间出现殖民利益竞争。孙晓光教授列举了日本“南进”舆论的主要制造者。他指出,自20世纪初开始,日本政府借助国内舆论的导向,逐渐开展“南进”战略规划,而甲午战争后被日本侵占的台湾,成了日本侵略南海的基地和跳板。由此,日本渐次染指中国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目的就是不断实践其南进政策。

  第二阶段为1937-1945年,日本开始动用军事力量直接控制南海诸岛。这不仅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一部分,也是其进行太平洋战争的重要支撑。这一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迅速膨胀,日本的海洋军力快速提升。1936年推出的《国策基准》,接受了陆海军此前达成的“南北并进”的国策目标,将“南进”提升到与“北进”同等重要的地位,向南方海洋发展被确立为日本的根本国策之一。日本政府对南海岛屿逐步实施军事化占领,最终将东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非法并入日本版图。日本占领南海诸岛,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在太平洋地区进行正面交锋,后者抓住日本强烈依赖海洋的弱点,在二战后期在海上重挫日军,日本的大国侵略扩张政策以失败告终。

  第三个阶段,为冷战时期,日本重返南海过对二战经验教训的总结,日本对近代海洋政策既有延续,也有更张。经济建设成为了日本的关注重点,出于对南海航道安全的担忧,日本有限地关注南海事务,主要集中于与经济所需的资源保障领域。

  冷战结束以来是第四阶段。由于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日本调整了国家发展战略,意图依赖美日同盟,重拾大国地位。同时,中国的崛起引发了日本的不安。日本认为中国威胁了自身的海洋经济利益和大国地位,因日本更加积极主动地介入南海争端,以牵制中国,保障自身安全和利益,并凸显自身作为政治大国的地位。

  最后,孙晓光教授分享了日本南海政策的历史启示。他指出,尽管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日本南海政策的内容差异较大,但其中贯穿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共性。这些共性体现出日本近代以来国家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目的和最终诉求。孙晓光教授表示,日本依托海洋实现国家发展的路径没有变,而南海一直处于日本海洋发展的主要方向上。近代以来日本南海政策演进的历史,折射了日本实现大国诉求的曲折过程。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日益忧心忡忡南海政策中包含的“大国化”的政治目的越来越明显。

  孙晓光教授此次讲座内容时间跨度之大理论层次之深,在与会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互动环节,太平洋与太平洋国家史研究室的研究、参会专家学者和学生与孙晓光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杨珮文 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