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所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铁山作学术报告
2023-01-05
2022年12月8日上午,应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的邀请,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张铁山在线上作了题为《古代突厥语言与文字》的学术报告。
张铁山教授首先对突厥语语族语言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突厥语言是由按照语言谱系树理论(语言发生学理论)划分出来的、关系密切的诸语言组成的语族,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的显著特点是结构一致,彼此相似,有元音和谐现象,其中只有楚瓦什语和雅库特语有较大差异。全世界约有30种突厥语族语言,分布在西起巴尔干半岛,东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纳河,南临阿拉伯半岛,北至亚洲大陆北端的新西伯利亚群岛的广大地区。全世界现有约1.3亿人使用突厥语。关于突厥语族语言的特点,在语音方面,突厥语族语言具有存在元音和谐律现象,9世纪以前固有词词首甚少出现浊辅音r、l、n、m,词首与词尾均不出现相连的两个辅音,词的重音一般位于末一音节的特点;在语法方面,突厥语族语言具有黏着语的形态特征,构形及构词通过在词根或词干后面添加表示某种意义的后缀来实现,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在词汇方面,突厥语族语言的基本词汇具有共同的词根词素,但在语音上有所变化。
张铁山教授接着对记录古代突厥语族语言的主要文字即古代突厥文与回鹘文进行了讲解。
首先,古代突厥文是突厥语族各民族使用于公元7至10世纪的一种音素—音节型文字。从外形上看,因这种文字与古代日耳曼民族使用的如尼文相似,所以有人称之为古代突厥如尼文;从文字的发现地看,因其主要碑铭发现于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和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因而也有人称之为鄂尔浑文、叶尼塞文等;从使用时间上看,古代突厥文主要用于突厥人和回纥人活动于蒙古高原的7至9世纪以及伊斯兰教传入新疆(10世纪下半叶)以前的时期,所以有人称其为前伊斯兰文;此外尚有人称它为蓝突厥文。关于古代突厥文的起源,学术界意见不一,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古代突厥文字母中有23个来自阿拉美文(后期塞姆文),通过中亚伊兰系民族传入突厥,并适应了突厥语的语音特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来自突厥语族民族使用的氏族或部落标志(印记符号)及表意符号。古代突厥文文献按地区标志可分为北蒙古碑铭、叶尼塞河流域碑铭、勒拿—贝加尔地区碑铭群、阿尔泰地区碑铭题记与刻记、新疆碑铭、中亚碑铭群、东欧碑铭7群碑铭;按历史—政治(民族)也可分为与地区分类相适应的7类,即东突厥汗国碑铭、黠戛斯汗国碑铭、骨利干部落联盟碑铭、西突厥汗国碑铭、蒙古地区回鹘汗国碑铭、新疆回鹘汗国碑铭与裴奇内格部落联盟碑铭7类;按体裁类别可分为历史传记文献、墓志铭性质的抒情诗体、纪念题词、魔法与宗教文献、法律文书、日用品标记6类。张铁山教授还着重介绍了一些主要文献并对古代突厥文(文献)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说明,讲座随后进入回鹘文部分。
回鹘文是来源于粟特文的一种音素文字,主要流行于9至15世纪。因回鹘人曾广泛地使用过这种文字,所以一般统称为回鹘文。事实上,回鹘文曾被包括回鹘人在内的突厥语族诸民族及一些非突厥语民族使用,是一种跨语言、超方言的文字。它在使用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不仅在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维护突厥语族语言的一致性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周围的其他民族文字有过很大影响。然而,突厥语民族究竟是在何时何地开始使用粟特文字母记录自己语言的,目前尚不清楚。不过,根据现存8世纪使用粟特文字母铸成的突骑施钱币来看,最初使用粟特文字母拼写突厥语的可能是以七河流域为主要居住地的突骑施部。另有证据表明回鹘人早在回鹘西迁(公元840年)以前就已经使用回鹘文了,故回鹘文的产生最迟不晚于8世纪。现存的回鹘文文献主要有碑铭、写本、刻本和文书等形式,其中以写本数量最多。文献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历史、经济、语言文字、文学、宗教5类,现存文献大多属于宗教类,其中又以佛教经典文献居多。张铁山教授最后对国内外回鹘文文献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说明。
此次报告会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登峰计划”古代文明对话系列讲座的第七讲,报告会由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健研究员主持,通过线上的方式举行。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 赵可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