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山史学讲堂纪要” | 令狐萍:美国华侨研究的新视角——文化社区理论
2023-09-13
2023年5月17日晚7点半,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原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侨务理论研究讲座教授令狐萍受邀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桂子山史学讲堂”作了题为《美国华侨研究的新视角——文化社区理论》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彭慧副教授主持,通过Zoom进行线上学术交流。
讲座伊始,令狐萍教授先介绍了美国华人历史的三个时间节点,为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做了铺垫。第一个时间节点是19世纪中期,随着美国加州黄金的发现,华人和来自世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到了美国的旧金山,到19世纪70年代左右,在美华人达到了37万人左右。但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兴起了排华反华浪潮。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把华人屏蔽在美国的国门之外,这是第二个时间节点。一直到1943年这项法案才被废除。第三个时间节点就是1965年美国的新移民法案,这个法案就把过去所有的排外完全摒弃,引进了3项新的移民原则,第一,美国公民的亲属可以进入美国社会,但是只有70%的名额;第二,有技术或受过特殊训练的人可以进入美国;第三,战争难民或者在国内受政治迫害的难民,申请避难可以进入美国。
接下来,令狐萍教授借用推拉理论来分析美国华人社区即唐人街的成因。唐人街形成的外部推力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中国人进入美国后被拒于大工厂的劳工市场外,所以华人就聚居在洗衣业、杂货业、餐馆业和车衣业等服务行业周边。二是美国兴起的反华排华运动迫使中国人聚集而居。内部的拉力主要分为四种,即语言情节、乡土情节、心理情节和经济情节。早年的华工基本上没有多少文化,语言不通,所以他们偏向于聚集起来互相帮助,而且华人初来乍到,几乎在唐人街才能生存下去。
然后,令狐萍教授又明确了唐人街的定义并对学界的唐人街研究做了回顾。她指出唐人街是商业与聚居合一的地理区域。目前美国学界对于唐人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物理地理区域,即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的唐人街。令狐萍教授各自列举了许多关于这三个区域的研究成果,例如周敏关于纽约唐人街族裔社区经济潜力的研究,以及李唯关于洛杉矶唐人街“族裔郊区”的研究等。通过分析这些研究,令狐萍教授指出,这些学者都着重于具体的唐人街地理结构的分析,但是在1963年移民定居法案颁布以后的美国社会,美国华人社区开始演变,在很多地方很难再看到唐人街这种现象。于是,她开始对没有明显华人聚居地和华人社区的地区加以关注,例如美国中部的圣路易地区。
其后,令狐萍教授分析了圣路易的华人社区的概况。圣路易是美国的名城,是19世纪初美国西进运动的出发点,在19世纪70年代成为美国第四大城,当时几乎成为美国的首都。1857年,宁波籍华人阿拉李(Alla Lee)到达圣路易,成为圣路易的第一个华人。到十九世纪末,哈普巷(Hop Alley)逐渐发展为圣路易的唐人街。中国人虽然不算多,但是他们对于圣路易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的洗衣店几乎都是中国人开的。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1966年因为美国的城市重组,唐人街几乎完全消失,那里的华人就被迫迁居到了一个新的地点,在那儿他们逐步的也形成了一些商业和聚集的地点,但是再也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有规模的可以定义为唐人街的这样一个社区。令狐萍教授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圣路易有两家华人报纸,有三家中文学校和 500 多家华人餐馆。在圣路易两万多华人中,大多数人的职业为教授、医生、工程师、科研人员、电脑程序设计师和管理人员。他们散居于郊区拥有优良学区的地区。在周末与传统节假日的时候,中国人则聚集于中文学校、华人教会和华人社团组织的文化庆祝活动中。
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义、解读这种流动的,时聚时散的华人社区?
在讲座的最后,令狐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文化社区”理论。“文化社区”的定义(结构与特征)是:以中文学校、华语教会、以及华人社区组织为核心的一种特殊的社区,它没有明确的地理界限。这个理论的意义是它不仅提供了诠释华裔美国人社区的新视角,还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认同问题,同时展示美国历史中移民同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回顾之前学界研究,与“文化社区”类似的研究也有很多,比如奥斯卡-韩德林(Oscar Hadlinu)《波士顿移民》中提到的各族裔移民的文化社团,另一研究也将圣路易德裔移民社区称为“同乐社区”(令狐萍译, gemuthlich community),同样在堪萨斯城也有类似的族裔文化社区。所以,“文化社区”理论适用于任何没有地理聚集地的少数族裔社区。文化社区理论在提出后也在学界普遍接受并运用。最后令狐萍教授用地图形象地展示了圣路易唐人街的地理位置,还介绍了最近出版的书籍,鼓励我们进行阅读。
在讲座结束后,彭慧老师简要总结了令狐萍教授的演讲内容。之后,令狐萍教授还与线上的师生进行问答互动。在令狐萍教授精彩内容的引导下,激起了大家积极热烈的讨论,令狐萍教授也认真耐心地解答了大家的困惑。此次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增加了我们的历史知识,更拓宽了我们历史研究的视野和方法,特别是为华侨华人研究增添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让我们能更全面地认识和思考问题。总之,学术研究任重而道远,通过聆听和学习这些学者的态度和方法,我们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样,更上一层楼,也许这就是我们邀请海内外学者进行讲学的意义所在。至此,桂子山史学讲堂-史学前沿系列讲座2023年第17讲圆满结束。
(撰稿:陈小玲;初审:彭慧;编校:周璐颖;审读:魏文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