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2023年6月27日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讲座分享|《哲学与雕塑——从孔子、苏格拉底到菲迪亚斯》

2023-09-22

  2023年4月25日,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美中心”)与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联合主办,邀请中希时报执行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希腊国际记者协会秘书长杨少波为中心学子带来一场以“哲学与雕塑——从孔子、苏格拉底到菲迪亚斯”为主题的讲座。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山林、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尚荣、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汪瑞受邀做讲座与谈人。中美中心中方主任从丛主持讲座,美方主任魏亚当(Adam K Webb)、副主任柯俊翰(John Urban)出席讲座。

主讲人 杨少波

主持人 从丛

  杨老师首先阐述了自己对哲学与雕塑的思考。他认为哲学是不可见的、无重量的;而雕塑则是必然可见的、存在重量的,雕塑有团、有体、有块、有面,是光影中的显形。雕塑的材料是雕塑家与世界共同创造观念所投下来的影子,雕塑家从无形之物进入有形之物,与哲学家存在相通之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雕塑与哲学是相通的。

  杨老师从词源学角度剖析“哲学”一词。“哲学”的英语为“philosophy”、希腊语为“philosophia”,而“哲学家”在希腊语中则被称作“philosophos”。“哲学”一词据说源自毕达哥拉斯,“philo”的动词词根“philos”意为“亲吻”,引申义是“爱与喜欢”。杨老师认为感受所爱之人与所爱之物最好的、不会带来伤害的方法就是亲吻。“哲学”的意思是“亲吻智慧”或者“爱智慧”,这说明“哲学”是一个动作和趋向。哲学家对智慧的追求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与哲学家类似,雕塑家对自己的作品充满“爱与喜欢”。雕塑家对材料塑形、雕刻的过程,是自身思想外化的过程。雕刻家的双手是完成思想外化过程的通道,正如罗丹的雕塑“The Cathedral”——两只手呈螺旋形态,“如教堂般对人进行庇护”。

  论参访雕塑馆的感受,杨老师认为这一场域给人带来空间感的错乱、时间感的扰动,如同进入迷宫或者冬泳入水。人是惶惑而非畏惧的,就像特修斯进入迷宫斩杀牛头怪,又像走入没有教义和法则的世俗教堂。在物理学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连续性,而“上下四方为之宇,古往今来为之宙”表述了时空宇宙无法分割的特性。雕塑呈现了雕塑家的精神,表达了空间形态,展现了事物的本质和人类的潜意识。

  杨老师借雕塑家熊秉明与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观点阐述了其对雕塑与哲学的理解。熊秉明先生出身哲学家、后成为雕塑家,他认为最充分表达世界的材质莫过于又冷又热的青铜,他的作品《孺子牛》立于南京大学校园,观者为之震撼。苏格拉底的人生道路则与熊秉明相反,苏格拉底最初子承父业,是触碰大理石的打石匠,也是雕塑家。后来苏格拉底将对待石块的坚硬态度融入了自己的语言、对话法和论辩术,又将逐步雕塑的思维方法称为辅助生育般“助产术”,这是一种亦坚亦柔的思维方法。

  “与谈”是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尚老师承接杨老师所讲,结合自身的哲学研究及雕塑经历,谈及对哲学和雕塑的三层自我感悟。其一,哲学是哲学、雕塑是雕塑,彼此分明;其二,哲学与雕塑相互联系,两者的内容与题材互通,比如中国哲学与僧人题材的雕塑作品是内容的融合;其三,成为有哲学意味、哲学反思的人,具有这般气象,做任何事均会有一定境界。因此人生的重中之重是修行,要注入一种人文关怀和文化意义。

  胡老师以生动优美的文学性讲述,描绘对其雕塑的认识。胡老师坦言最初对雕塑的认识与众人并无差别,对雕塑的评价标准是像或是不像。但是他在阅读熊秉明先生对罗丹雕塑的评述后大为震撼。熊秉明先生讲到《行走的人》这一作品时说:没有头部与双臂,这一残缺的躯体如汉字之“人”,却蕴含着超越自然之力、岸然前行的人的意志——人类的存在到底是否有意义,将会前往何处,并没有答案,然而仍要大步向前走。这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出宇宙生生不息的规律。此外,现实中理论与创作存在相悖和冲突,只专注于某一方面的人才往往缺乏全面的观点,仅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我们应当认识到,真正称为艺术的雕塑能够表现哲学思想,是将思想外化为可触摸的形象。

  汪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从其在克里特大学与导师相处的感受谈起,强调了语言表达与艺术感受之间的对应。汪老师思考了“什么样的艺术是好的艺术”,认为好的艺术是从主体意识的好、到超越主体意识的好、最后到超越人类文明的艺术美。艺术不仅仅是创作本身,艺术与精神探索是同时进行的。一方面,艺术是永恒的,人们在希腊看到古迹、雕塑时总会受到撼动。另一方面,艺术是变化的,一切探索都在路上。

  《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雕塑坐落于雅典古市场遗址,是雅典及卫城建筑的心脏位置,已经和周围形成了和谐的关系。杨老师最后借这一雕塑漂洋过海抵达雅典的经历再次点题,并简要回应三位与谈人的对话。从丛主任表达了对各位听众成为“更可爱的、更有人文关怀的人”的美好期望。本次讲座圆满结束,中心学子在此次讲座中受益匪浅。

(文字:梁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