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所邀请武汉大学熊芳芳教授作学术报告
2024-01-02
2023年11月24日,应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史研究室的邀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熊芳芳教授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观通楼320会议室作了题为“ ‘宽容‘的幻象—再论1598年《南特敕令》的出台”的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由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史研究室杨光助理研究员主持,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健研究员和来自全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多位学者和学生出席了报告会。
熊芳芳教授首先介绍了学术报告选题的缘起。她指出,作为法国宗教和解的标志性文件,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了“永久的、不可废止的“的《南特敕令》。不过要理解八十余年后这部敕令为何会被路易十四废除,就需要理解这部敕令赋予宗教和解和宗教宽容的限度。熊芳芳教授在介绍法语学界和英语学界的研究成果后,回到《南特敕令》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敕令文本本身,表明《南特敕令》的出台是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年)后期多种政治力量艰难妥协的成果。
要理解17世纪法国宗教宽容难以为继的原因,需要回到“宽容”(tolerance)一词的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中。现代意义上的“宽容”是指对他人不同的行为和思想的包容和接受,体现的是公民的美德。但在16、17世纪,“宽容”是一个贬义词,指的是对无法根除的恶行的容忍和忍受。到启蒙时代,宽容的含义才逐渐发生转变。按照当时人为亨利四世所写的辩护词来看,《南特敕令》允许新教和天主教共存,实则只是一个为了适应现实需要的临时性安排。所谓“永久的、不可废止的”也是有条件的,因而该敕令实则从颁布之日起就埋下了被废除的伏笔。从亨利四世到路易十四,法国宗教宽容的存废始终服务于“一个国王、一种信仰、一部法律“的王权理论,几代国王对待《南特敕令》的做法并不存在真正的断裂。
熊芳芳教授最后总结了《南特敕令》的历史意义。尽管这一敕令存在局限,但仍然是近代早期欧洲探索教派共存模式的典范,也是法国迈向世俗化的起点。此外,《南特敕令》也是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奠基性法令”,是理解法国近代史的关键文件。
在学术报告的最后,熊芳芳教授和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各位老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的同学就与报告内容相关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杨光助理研究员简要总结了本次学术报告的内容和意义。
(欧洲史研究室 杨光 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