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徐建新研究员作“古代日本的汉字接受史”学术讲座

2024-01-02

  2023年12月22日下午,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徐建新研究员应邀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观通楼320会议室作了题为“古代日本的汉字接受史——从使用汉字到假名文字的产生”的学术讲座。本讲座是“古代文明对话”系列讲座第十四讲,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与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联合主办。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全体人员及其他科研机构的学者、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徐建新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上古日本人的来源与日本农耕社会的建立,认为日本文字的产生是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变迁相交织的,应当将文字使用的过程与日本社会的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 

  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即弥生时代中期,汉字在日本出现。这个时期日本人口数量增加,社会的复杂程度也逐渐提高,对社会进行统治和管理迫切需要文字。7世纪以后,汉字在日本得到普及,成为律令制国家不可替代的文字工具。同时,日本书写汉字的书法和书体也有了很大进步,甚至出现了具有较高艺术品味的书法作品。到了8世纪,还出现了在朝廷中从事书法摹写的专业人士“书法模人”,说明汉字书法的训练已经相当专业。 

  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开始尝试用汉字书写本民族语言。首先是“音假名”,或称“字音仮名”出现,即把汉字当作表音字而不管其本身含义的使用方法。这与我国古代用汉字注写周边无文字民族的人名、地名、国名的方式有相似之处。“音假名”对研究古代语言的语音演变有重要意义。古代中日双方的史料用汉字表音的形式记录下了古代倭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复原倭国的古音。 

  古代日本人在口语交流时使用倭语(和语),但书写时却使用汉字和汉文,造成了语言和文字不匹配的现象。然而,汉字之于古代日本人不仅是一种外来文字,也代表着更成熟、更高等的文明。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学习中国文明,因而无法放弃使用汉字。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日本开始尝试创造一套能够快速理解和阅读汉字的方法,在使用汉字的情况下保留倭语(和语)。这也是古代日本文字的发展方向。 

  因日本古代和歌集《万叶集》而得名的万叶假名是一套使用汉字来借字拼音,从而书写古代日本语言的系统。在奈良时代,日本人还发明出一套包括“返点”(乎古止点)、“送假名”、“振假名”在内的训读系统,用来拆解调整汉文的语顺、标注汉字的日语发音和声调、断句等。此外,古代日本人还发明了变体汉文,即日语化的汉文。实用性强、传播量大的汉文更倾向于被日语化,从而便于人们理解。 

  作为日语字母的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在使用汉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片假名出现在8、9世纪,经历了从汉字到万叶假名,再到片假名的发展过程。片假名最初在知识界流行,武家政权统治以后,逐渐在民间推广。平假名的出现时间大体上和片假名相同,也脱胎于汉字母体,经历了“汉字—万叶假名—草假名—女手”的演化过程。平安时代的贵族女性以平假名书写文字。到了镰仓至室町时代(12-14世纪),平假名被武士阶级使用,进而在民间普及。 

  徐建新研究员认为,假名文字的产生标志着日本文字的确立,期间经历了8-9世纪之久,通过在汉字字词之间添加助词和词尾变化,作为粘着语的日语语言与作为孤立语的汉语文字实现了对接。在这期间,古代日本人以汉字为媒介,吸收了东亚大陆的制度和思想文化,促进了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讲座之后,徐建新研究员与参加讲座的学者就文字的产生、文明之间文字的借用、文化传播等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古代中世纪研究室 温静 供稿;李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