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史所温静博士作“古埃及的文字与文学”学术报告

2024-05-14

  2023518日上午,应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温静博士作了题为《古埃及的文字与文学》的学术报告。 

  温静博士首先对古埃及文字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古埃及象形文字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300年左右,最晚发现于罗马皇帝狄奥多西统治时期(公元394年),使用时间超过三千年,是人类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古埃及文字的解读工作是在19世纪完成的,法国学者商博良(J.F. Champollion)于1822年破译了象形文字的书写系统。象形文字书写系统的基本语义单元是单词,单词由若干符号组成。符号分为表意、表音和限定符号三种。象形文字所书写的古埃及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历史上至少有5种不同的语言,即古埃及语(Old Egyptian,约公元前2600—2100年)、中埃及语(Middle Egyptian,约公元前2100年起)、后埃及语(Late Egyptian,约公元前1300年起)、世俗体埃及语(Demotic,公元前7世纪起)与科普特语(Coptic,约300-1000年)。以书写形式划分,古埃及文字可以分为象形文字圣书体与僧侣体(草书体),古埃及语(Old Egyptian)、中埃及语、后埃及语都有圣书体和草书体两种写法,世俗体埃及语只有一种书写方式,没有圣书体形式,科普特语则是用希腊字母来书写当时的埃及语口语。现代人建立起的古埃及语语法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嘉丁纳(A.H. Gardiner)所建立的以动词形式为中心的语法理论;另一种是基于科普特语语法现象倒推中埃及语语法的标准理论。2014年,艾伦(J.P. Allen)在《中埃及语语法(第三版)》中试图调和这两种理论。温静博士表示自己目前正在尝试建立汉语语境下的古埃及语语法框架。 

  文学是古埃及文字的终极用法,温静博士接着对古埃及文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说明。古埃及文学大致可以分为故事、智慧文学(教谕、演说和辩论)与诗歌(宗教赞美诗、王家赞美诗、情歌、竖琴之歌)三大类。古埃及的故事是特意创作的文学作品,而非对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的记录;其中使用大量高雅的修辞手法,包括对偶、排比、比喻、谐音等,以显示创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在叙述中加入诗歌、对话、辩论(演说)等其他文学体裁主题具有隐喻性质,具有政治目的或宗教意义教谕文学中包含大量的哲学思辨和对社会价值观的论述,可能是古埃及知识分子的“经典”《竖琴之歌》等作品中包含了主流价值观之外的思想,反映了古埃及社会中知识分子阶层对生命的哲学性思考。在对《沉船水手的故事》、《瑟忒内故事集》、《阿吞的大赞美诗》等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详细讲解之后,温静博士最后谈到了自己对古埃及语中修辞与韵律的一些思考。在她看来,新王国以后高雅语和通俗语出现了区分,口语发生了书面化现象,这说明古埃及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区分功能性的书面语言与文学(包括宗教经文),并且对口语进行了有选择地吸收;古埃及人多使用叠字、谐音等手法来增加文章的韵律,但是这些修辞方法一直为西方研究者所忽略;古埃及人还擅长使用对偶与排比西方研究者将此类句型称为“平衡句”(balance sentence),并将句子中第二个从句作为谓语。但在汉语语境下,在对偶或排比结构中,没有从句作为谓语一说,若以此视角审视,对于古埃及人所使用的对偶和排比可能会有另一种解释方法。 

  此次报告会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古代文明对话系列讲座的报告会由吕厚量副研究员主持,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赵可馨 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