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史所邀请北京大学林丽娟副教授作学术报告

2024-05-14

   2023年4月14日上午,应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研究室邀请,北京大学世界历史学系林丽娟副教授做了题为《亚里士多德在吐鲁番——中国出土景教叙利亚语文书和遗存漫谈》的学术报告。

   

  报告伊始,林老师简要介绍了叙利亚语在印欧语系中的地位。叙利亚语属于闪米特语族(Semitic)中的阿拉米/亚兰语分支(Aramaic),具体来说,是东阿拉米语的埃德赛(Edessa)地区方言。 

  林老师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叙利亚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境内的叙利亚语碑铭和文献遗存情况。叙利亚基督教,又称聂斯托利派、景教、也里可温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从各基督教派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叙利亚基督教更靠近东方可能在中亚的撒马尔罕盛行,这为其进一步向中国传播提供了便利。叙利亚基督教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西安的叙-汉双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福建泉州、新疆、内蒙古、江苏扬州等地发现的蒙元时期的叙利亚-回鹘双语碑文,以及吐鲁番、敦煌、黑水城、北京等地发现的叙利亚语写本残片,都印证了该教在中国的活动。从数量上看,敦煌和黑水城发现的叙利亚文书较少,北京的叙利亚语文书主要来自清内阁大库档案保存,但多已佚失,吐鲁番地区的写本最丰。 

   

  林老师随后对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叙利亚语文书,以及这些文书中涉及的亚里士多德思想做了重点阐述。吐鲁番的叙利亚语文书残片主题丰富,有圣经、仪礼文献、宗教对话、书信、药方和哲学论述等多种文类。吐鲁番叙利亚语文书的发现应追溯至1902年到1914年德国的四次中亚探险。1905年,第二支德国吐鲁番考察队对西旁修道院作了粗略发掘,成员巴图斯(Theodor Bartus)在该遗址发现了大量叙利亚语景教文献。当时德国探险家的主要目的是追寻东方的希腊印记,但他们只在一件以粟特语为主的残片上发现了一行希腊文。吐鲁番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希腊元素?是否存在非希腊语的涉及希腊文化的文书?答案是肯定的。E. HunterM. Dickens主编的《柏林藏吐鲁番收集品中的叙利亚语文本》(2014年)中,收录了七件哲学类残片。林老师重新缀合了七件残片并释读,认为这是一段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论对立物》的叙利亚语译文。《范畴篇》能流传至新疆地区,与亚里士多德在叙利亚传统中的特殊地位有关。亚里士多德是最受当时偏爱的的古希腊哲学家,《范畴篇》又是亚氏逻辑学入门之首篇,也是被翻译、注解最多的一篇。与现今存世的另外三种《范畴篇》叙利亚语译本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吐鲁番译本相对更短,也并非直译,所以很可能还存在第四种叙利亚语译本。 

   

  报告最后,林老师播放视频,为大家展示了中山大学与新疆文物与考古研究所、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在西旁修道院的最近发掘成果。 

  会后,本次报告主持人、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吕厚量老师进行了简要点评,认为林丽娟老师的这次报告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文书学研究示范。互动环节,林老师与参会师生就朝鲜半岛是否存有叙利亚语文书、中亚叙利亚语文书出土情况、西旁修道院的历史沿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张璐供稿,李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