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所邀请德国学者卢玛丽博士作学术报告

2024-07-05

  2024年6月26日上午,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卢玛丽(Marina Rudyak)博士应邀顺访世界历史研究所,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观通楼谷城厅作了题为“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方式”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健研究员主持,来自欧洲史研究室、美国史研究室、俄罗斯中亚史研究室、“一带一路”史研究室,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参加了讲座。 

  卢玛丽博士从比较的视野,对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进行了详细阐述。首先,她区分了“发展”(Development)和“援助”(Aid)在欧美与中国话语中的不同含义。在欧美话语中,“发展”侧重于政治层面的制度建设,而在中国话语中,“发展”更强调经济与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也认为,发展需要社会稳定,需要协调好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卢玛丽博士追溯了这一含义的历史根源。她认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探索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对经济建设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有着深切体会。 

  卢玛丽博士进而指出,在欧美话语中,“援助”更像是一种慈善。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欧美在对外援助时往往会附加一些诸如政治改革之类的前提条件。而这种做法也招致了许多批评。比如,有批评者借用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的“礼物”理论,指责欧洲的“援助”建立在一种援助与受助双方的不平等关系之上。而在中国话语中,官方用语经历了从“对外援助”,到“发展援助”,再到“发展合作”的演变,更强调平等、友谊与互利的原则。她认为,中国更重视平等关系,这离不开1971年亚非拉诸国帮助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经历;在对外援助时,中国也重视借鉴、分享自身经济发展经验。此外,卢玛丽博士还以图表的形式向大家分别展示了中国、德国负责对外援助的政府组织与职权划分的结构图,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最后,刘健研究员对卢玛丽博士的讲座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与会学者就相关问题与卢玛丽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讲座对于我们系统、全面地理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史研究室范继敏供稿、信美利供图)